新闻中心 > 正文
昨日,8名城乡互换孩子展开了角色大互换。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解放村,城乡孩子相聚在一起,经过短暂熟悉后就成了好朋友,在分别的时候,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还互赠亲手制作的礼物。
在赶往沈阳市内的时候,农村孩子谈论起了到沈阳最想做的事:“我想去最繁华的商业街!”“听妈妈说,故宫可壮观了!”
城里孩子在农村
“大人动筷了咱们才能动筷”
四个城里孩子张宇昕、白一宁、王惪民和袁亦侬昨日来到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解放村。
到了农村“新家”,一切都感觉有些陌生,但又觉得很好奇,“出门就是山,会不会有野兽下来?”“大狗会不会咬人?”“树上的果子能吃不?”城里孩子好奇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让一旁的大人都回答不过来了。
刚一进屋,王惪民和袁亦侬就对苍蝇产生了兴趣,“家里可见不到这么多乱飞的苍蝇,一定要把它打死喽。”袁亦侬拿起苍蝇拍就开始打。王惪民也来劲儿了,没有苍蝇拍,干脆拿起一个大笔记本当工具打苍蝇。
“咱俩看谁打的苍蝇多,有胆量比试一下不?”听到王惪民的挑战,袁亦侬一点也不示弱,“比就比,谁怕谁。”
半小时一统计,俩孩子一报数,袁亦侬打死46只,王惪民打死42只。“这也是到新家做的第一件好事了。”袁亦侬兴奋地说。
中午,在“新家”要吃第一顿饭,是从地里摘的野菜,城里孩子没见过,没有一个动筷子的。
“大人先动筷,咱们才能动筷。”上桌后,四个小伙伴仍不忘相互叮嘱。
“新家”的爸爸妈妈们站在一旁小声说:“城里的孩子还真懂礼貌。”
开动前,四个小伙伴还一起表示要说几句:“谢谢叔叔阿姨对我们的盛情款待,谢谢。”四个孩子站起来,边说边向大人们行礼。
“新爸爸”“新妈妈”都乐得合不拢嘴。
“我爱吃馅饼。”“这野菜也挺好吃。”四个小伙伴边吃边聊,还时不时地给彼此夹菜。
■首日互换感言
13岁的张宇昕:我老远就看到院里有鸡,我最怕鸡,一进院,就给我来个下马威,腿都有些发抖,但我要利用这几天时间克服怕鸡心理,这是我给自己定的第一个任务,我一定行。
11岁的白一宁:我认识了种地用的工具,一个叫锄头,另一个是椭圆型的石头用来压平地面的,我拿都拿不动,邻居奶奶告诉我那是绑在牛身上用的,农村的东西可真新奇,得好好学学。
11岁的王惪民:我要去山上跑,钻苞米地,晚上我还要自己洗衣服,我特意不让我妈给我多带衣服,衣服脏了就自己洗,就想看看自己到底行不!
10岁的袁亦侬:我带小录音机了,能放音乐,晚上放给农村小朋友听,和他们交朋友,让他们带我玩,大家一起去摘果子,抓蚂蚱。本报记者 黄乃彬 张章
农村孩子在城里
观光巴士跟电视剧里一样吗?
昨日14时30分,本报采访车载着阜新的四个孩子准时出发赶回沈阳市内。
与城里的孩子带着零食、漫画和MP3相比,这些孩子只带了换洗的衣服和水。
11岁的包欣宇说:“弟弟也快要上学了,得攒钱给他买新书包,我不舍得花钱。”天气炎热,记者递给张医明一瓶水,她笑着拒绝了,“谢谢,我不渴。”
四个孩子都是第一次离开所在的村子,看着笔直修长的高速公路,时佳星说:“像在做梦,马上就能进城了吗?”
路上,记者向孩子们交代了互换任务:乘坐观光巴士游览沈阳城、参观沈阳航空博物馆。
“观光巴士是电视剧里那种吗?”“航空博物馆有飞机吗?”
“我想学开飞机,把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接回来!”谈到行程,孩子们的眼睛闪烁着光芒。
汽车载着孩子们对城市的幻想飞速奔驰,大家谈论起了到沈阳最想做的事:“我想去最繁华的商业街!”“听妈妈说,故宫可壮观了!”“我想看看城里的学校!”
记者告诉她们,乘坐观光巴士,这些都能看到。
刘梦茹好奇地问:“是电视剧里那种敞篷的吗?能看到高楼大厦吗?”
当她得知不但有敞篷的观光车坐,还能环城游览沈阳城的20多个景点时,小姑娘兴奋地跳了起来。
16时30分许,本报采访车下了高速公路。走到崇山西路时,采访车上了高架桥,“哇!看那些车都在我们下面,这才是‘高’速公路!”时佳星一番“高”论把大家都逗笑了!
■首日互换感言
11岁的刘梦茹:沈阳的轿车真多,长大我也要学开车!
11岁的包欣宇:从来没离开家,有点想小弟弟,下次要带他一起来沈阳玩。
11岁的张医明:袁亦侬家有好多书,还分门别类,真像一个图书馆啊!
12岁的时佳星:沈阳的楼真高,我将来要赚很多钱,买一个又高又大的房子给爸爸妈妈!
本报实习记者 于潇 记者 王楠
■互换礼物
立体图书送农村娃
农村孩子送手画报
“这是我最喜欢的童话书,是限量版的,妈妈特意从香港买给我,我平时都不舍得看,这回作为礼物送给农村小朋友,希望她能喜欢。”
城里的孩子袁亦侬展开童话书,一幅幅立体的画面呈现在眼前,送给即将互换到他家的张医明。张医明接过书后,喜欢得不停地用手抚摸封面,“还有这样的书啊,真是太新鲜了,我得好好保存着。”
四位农村小朋友也自己制作了礼物。
昨日上午,包欣宇一早就起来,找出画笔画了一张海报。“这是我们8个小朋友,手拉着手,在花丛中玩耍,小鸟都为我们高兴,唱着歌。”
中午8位小朋友见面后,分别在包欣宇的画报上找到对应的自己,写上了名字,为写名字,几个孩子还争论一番,都想要画的最好看那个孩子,写上自己名字。包欣宇说,把它作为这次互换之旅共同的纪念品。
本报记者 黄乃彬 张章
袁亦侬(右)和王惪民拿起苍蝇拍打苍蝇 ■本组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 陈思 摄
阜新的孩子们来到本报与“沈阳妈妈”见面
■本报记者 张贺然 摄
城乡孩子互赠亲手制作的礼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