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正文
挖玉者的梦想与孤独
本报记者唐学仁
夜光杯 环下的鸳鸯玉(上)
蕴藏在黄土层下的一条墨绿色岩石蚀变带,让武山县邱家峡大山深处显现着神话般的梦想与故事。
这是一个位于渭河峡谷内的山坳。鸳鸯玉在这里被挖玉人从地底掘出,经过技工的切割,打磨与雕琢,再被商人们将之贩运,或者被好奇的旅游者带到遥远的现代都市。数百年以来鸳鸯玉的流转几乎都保持着这一路线,而更加恒久不变的则是在原产地挖玉人中反复上演的好运与绝望。
尽管这里已经深陷疯狂的财富梦想与环境恶化的现实之中,然而,疯狂的梦想却从未间断。
为玉而狂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挖玉行列
这个季节正是武山最为壮观的盛夏时节,小麦成熟,玉米抽穗。站在山顶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碧绿色玉米和泛着金黄色的麦浪相互映衬,漂亮得一如当地壮观的黄土地。在山的背后,一条墨绿色的岩石蚀变带在山体上像一条虬龙般时宽时窄,时隐时现。半山腰蜿蜒崎岖的土道上摩托车、三轮车、载着人淹没在飞扬的尘土中。山谷之间碎石堆成了一座又一座小山,空气中扬起阵阵灰白色的浓烟……
向导的介绍是:“其实大多数挖玉的人或者加工夜光杯的,大多是武山县车川村附近的人,外来者不多。”
不到上午10时,山背后的河边已有挖玉人成群聚集。他们每个人的手里都有工具:十字镐、铁锹、铁钩……三轮车上的十多个小伙子唱着歌,愉快的心情就像是去赶集。
顶着炎炎烈日,沿着挖玉人走出的山道,蜿蜒爬行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一处采矿点。并不是每个外来者都可以随意到达这里,必须经过矿主甚至是承包矿山者的同意,还得有熟人陪同才被允许走进。在这个山坳里,到处布满矿洞,宛如棋盘上的棋子。其实对这些挖玉人来说,挖玉又何尝不是在下棋?
“有时候一天能挖好多,那就赢了。有时候一个月都挖不出一块,那就算是输了。”来自武山车川村的挖玉人车皂喜表情平淡,在他的不远处一台铲车正在忙碌地清除洞口的碎料。而在洞口的另一侧,则堆放着挖玉人挑拣好的玉石。随手拿起一块端详,感觉与路边见到的顽石没什么不同。但陪同的向导说,这就是挖出来的鸳鸯玉石。
尽管矿洞口很大,但越走越窄,必须缩头弯腰,一步一步摸索前行。矿洞内的顶端没有任何支撑架,脚下是锋利的片石,手电筒的光柱不能及远,十几米外就是一片黑暗。这种幽闭的环境着实让人心慌。大约十多分钟后才到达洞底,在昏黄的光线下,车皂喜用钢钎、铁锤、撬杠这些简陋的工具在岩壁上硬是把石头一块块啃下来。接着他肩扛手抬,将撬下来的石头搬到独轮车推出矿洞,然后再拿起每一块石头仔细观看。
车皂喜指着一块看起来墨黑一般的石头说:“你看这块料与别的颜色不一样,是块好玉料。”果然,他将洞口水壶里的水倒在这块料上,立即显现出了墨绿色。就这样一个上午,车皂喜从洞内向洞外运送了十几趟料。
“也有不好的时候,有时候一个月也挖不出一块料来。”车皂喜说,尽管如此,仍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挖玉的行列,每当盛夏天暖或者农闲季节这里喧嚣异常——疯狂的人们,只为了梦中的玉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