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水,任重道远

2012年07月31日11:01  成都日报

  ■实习生 刘芳君

  7月22日,泸州遇50年一次特大洪灾,14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6亿余元;

  7月23日,宜宾迎来长江21年最大洪峰,所幸无人员伤亡;

  7月24日,全省启动汛期环境应急日报制,要求各市州每日“有事报情况,无事报平安”;

  7月26日,成都市国土资源局与成都市气象局发布地质灾害四级预警,同时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四川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对省内防汛工作作出指示;

  7月27日,四川省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雅安市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全川10余个城市遭受新一轮暴雨袭击;成都市国土局紧急下发《关于进一步强化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加强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

  大水无情,一串串数据触目惊心,一个个事实历历在目。如此频繁的暴雨和洪灾背后,我们不禁发问,是什么导致了这般惨痛的灾难?我们的城市又该做些什么才能减少洪灾隐患,降低受灾程度?

  小马拉大车

  谁是频繁内涝的元凶?

  今年7月以来,全国多个省市相继暴发洪涝灾害。就国家防总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7月18日,全国累计有28个省(市)区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4894万人,因灾死亡236人,倒塌房屋20万间。而进入7月20日,全国又迎来新一轮强降雨,洪涝灾害正在更多的省市连番上演。

  作为近年来屡遭洪涝灾害威胁的四川,入汛以来更是备受洪涝灾害影响。成都、遂宁、达州、雅安、宜宾、泸州、乐山、眉山、资阳、南充、广元等多市接连遭受暴雨袭击,出现不同程度的城市内涝灾害。

  城市内涝的频发让城市排水问题再次浮出水面,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向立云也表示:“降雨量超过城市排涝能力是内涝的直接原因。”

  如今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快,城镇人口数增长迅速。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率)为36%,而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超过了50%。在我国高速迈向城市化步伐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城市原本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排水系统已经难以满足如今的城市排水需求。

  “一些城市防洪排涝标准低、工程布局不合理、体系不完善、设施老化失修等问题突出。”向立云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也表示,虽然现有的排水系统与当时的城市状况基本匹配,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张,不断出现的新的开发区域给原有的排水系统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使现有的城市排水系统越来越脆弱。

  城市治水

  积极防汛的背后更需思索城市建设

  为了防止和减少洪涝灾害及其影响,全省各市早在年初就开始为防汛抗涝做准备。

  今年年初,成都市对主城区1200多公里的城市主干道排水管网和城区一半以上的下穿隧道进行了淤泥清除工作。

  3月,成都市国土局对全市进行地质灾害排查,并为查出的2588处隐患点指定了专门的监测人员。泸州市水务局、防汛办对泸州市多个工程项目和重点乡镇进行汛前安全大检查。绵阳市出台《市政设施维护中心防汛工作预案》,对内涝点、道路桥梁、在建工地等市政设施进行了防汛任务部署。

  5月,成都全市各级各部门防汛机构进入24小时值班状态。南充市进行防汛物资储备检查。宜宾、巴中等地针对汛期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进行千人大演练。

  7月,国家防总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四川省防汛办召开主汛期防汛会商会和视频会议,针对全省汛情趋势和各市地势特点作出防汛安排部署。

  面对严峻洪涝灾害形势,全省各市州积极响应,各相关政府部门迅速出台多项防汛抗洪措施。泸州、乐山分别发布防汛应急Ⅰ、Ⅱ级响应,宜宾、绵阳、遂宁、雅安等多个市紧急部署防洪抗涝工作。截至日前,全省并未出现由洪涝灾害引起的重大人员伤亡事故,防汛抗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不难发现,全省各地应对洪涝的举措更多地处于治理和补救的层面。想要从源头上解决城市内涝难题,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

  作为城市的良心工程,城市下水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发展目标显示,到2020年,区域城市化率目标为60%。想要在城市化大步迈进的同时有效解决内涝问题,城市下水道系统的整体改进和升级是必需之举。

  今年7月7日,绵阳公开招标,百余名专业人士采用先进的设备对地下管线进行探测,欲在今年10月底绘制成四川首张城市“地下地图”。

  据悉,此次绵阳地下管线探测内容包括地下管线及管线附属物的坐标和高程、埋深、走向、材质、规格、性质、重要节点、埋设年代、权属单位等方面。年底可建成绵阳市地下管线普查数据库,数据资料各部门共享。

  城市地下管道错综复杂,给排水、电力、通讯、热力、工业管道等纵横交错,若要对其中一种管线进行施工建设,必然受其他管道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对地下管线进行普查是升级城市排水系统,减少城市内涝的前提,也是今后城市统筹规划的基础。

  绵阳市率先迈出四川省城市治水第一步,但总体来说,全省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天人合一

  古代城市治水理念能否今用?

  古有大禹治水、李冰建都江堰,中国古人的城市治水理念从来都以崇尚自然、尊重自然为宗旨,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古人治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不侵犯,才是有效减少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不二法门。

  江西赣州市作为中国“排水系统最佳城市”,修建于北宋时期的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为赣州解决了内涝的后顾之忧。据了解,福寿沟由主排水道福沟和寿沟以及一些支道组成,连接章、贡二江,并与城内多个水塘相接,形成一套主次分明,排蓄结合的城市排水系统。同时,赣州多雨,排水干渠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些小孔延伸到路面,使雨水在流向排水口的途中渗透地下,减小排水口压力。

  然而如今的许多城市发展过于“急功近利”,往往重“面子”,轻“里子”,外表光鲜亮丽,但内里却脆弱得不堪一击。宽敞干净的水泥、沥青路面固然美观,但却不渗水、不透水,无形中增加了城市径流量;高耸挺拔的摩天大楼固然摩登,但却以侵占绿地,填埋河湖为代价,牺牲了自然储水地。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晓陶曾指出,中国各地快速的城镇化是依靠“土地财政”的支撑实现的,城市非理性扩张的现象普遍存在。他认为,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的“先地上、后地下”的城镇化扩张模式,使本应先行的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配套。

  面对如今普遍的城市内涝现象,也许古人的治水理念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在接受央视《面对面》采访时曾提出现代城市治水应遵循“渗”、“滞”、“蓄”、“用”、“排”的“五字方针”,提倡因循自然,科学排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向立云也认为“排蓄结合”的防治体系才是治理城市内涝的有效手段。

  如今我省城市化进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未来更多的城镇正在加紧建设当中。现今我们的城市内涝案例也许能为以后的新兴城镇提供一些经验,在城市扩张和发展的过程中,切忌急功近利。遵循自然规律,打好城市基础设施基础,给水一些空间,以水的特性来治水,才是根除城市内涝的制胜之道。

分享到:
  • 新闻武警部队司令等6人晋升上将
  • 体育奥运-体操男团中国夺冠摘奥运第9金
  • 娱乐《暮色4:破晓下》曝贝拉吸血鬼形象(图)
  • 财经庐山发改委擅改批文为山上建豪宅开绿灯
  • 科技ChinaJoy另一面:Showgirl不简单(图)
  • 博客赛场外萌萝莉(图) 西门庆小妾被打屁股
  • 读书晒工资:毛主席一天生活消费多少钱
  • 教育北大清华回应大幅扩招偏袒属地生源质疑
  • 育儿男子为防毒奶粉养5只羊供女儿喝鲜奶
  • 健康空调开得久PM2.5浓度高 人体器官潜能
  • 女性大赛前禁欲科学吗 杨丞琳装嫩土掉渣
  • 尚品龙虾:最好吃的硬壳海鲜 辣评奥运名流装
  • 星座12星座8月好运榜 啥星座是你克星
  • 收藏巨蟒偷恐龙蛋的化石 亿年牡蛎或含大珍珠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