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1日05:19  成都日报

  本报讯 (记者 张魁勇 黄颖 李影 王伶雅 华露艳 摄影 王熙维 张全能) 昨日,我市召开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作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围绕落实全省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上半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安排下半年工作,全面部署我市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洲,市政协主席唐川平,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邓修明出席会议。

  黄新初指出,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是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的一项事关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决策。我们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抓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落实。他强调,成都作为省会城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定要在全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热潮中走在最前列、干得最主动、抓得最务实。要紧密结合成都实际,深入领会省委精神,准确把握实施这一战略的重大要求。

  一要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作为成都发展的总方略。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是今后一个时期成都发展的历史使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为我们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指明了“主路径”和“主引擎”。我们要汲取国内外城市走传统工业化、片面城镇化老路的教训,通过在“新型”上提质量、在“互动”上下工夫、在“统筹”上做文章,走出一条高点起步的城市现代化之路。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依托新型工业化塑造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新型城镇化形成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最终将决定成都在国际生产体系和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功能和地位。

  二要科学把握“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内在关系。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实质是动力与载体、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新型工业化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有“产”方能立“城”;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承接载体,立“城”方能兴“产”。新型工业化主要是创造供给,重在扩大社会生产能力;新型城镇化主要是创造需求,重在扩大社会需求总量。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实质就是在发展过程中让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动态适应起来,让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有机对接起来,推动经济沿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运行。“两化”互动解决的是“产”与“城”的问题,统筹城乡解决的是“城”与“乡”的问题。“两化”互动与统筹城乡之间,依靠“城”这个纽带实现了“产”“城”“乡”三位一体的联动发展。要按照“以产立城、以城带乡”的发展路径,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龙头,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枢纽,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基础,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支撑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

  三要把“五大兴市战略”作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工作抓手。省委鲜明提出,四川区域差异较大,各地发展条件不同,必须从实际出发,找准实施总体战略的结合点和突破口,把科学发展具体化。要让总体战略在成都发展实践中落地生根,关键就是要把我们正在推进的“五大兴市战略”作为工作抓手。我们抓“交通先行”战略,就是要为“两化”互动打牢基础设施、为城乡统筹消除地理阻隔;抓“产业倍增”战略,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抓先进制造业先导发展,促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奠定坚实的产业支撑;抓“立城优城”战略,就是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转移承载能力和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人口聚集和承接载体;抓“三圈一体”战略,就是要着力解决圈层之间产业结构不协调、城镇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推进市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提供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市域空间格局;抓“全域开放”战略,就是要从全球范围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承接优势产业、引进高端人才、拓展外部市场,塑造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比较优势。只要我们坚决有力地贯彻省委部署,扎扎实实地抓好“五大兴市战略”,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科学发展之路。

  黄新初强调,要突出抓先进制造业先导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谋划成都的长远发展,必须树立“产业立城”理念,以发展高端产业增强成都的核心竞争力。成都实施总体战略,首要任务是以“产业倍增”战略为抓手,积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产业竞争优势塑造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和西部高端优势。要着力在“新型”上求突破,积极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要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坚持走高端型工业发展之路。抓新型工业化,首先要发展新型工业。要敏锐把握世界产业变革的前沿趋势,把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切入点。特别是要着眼未来、抢抓先机,有预见性地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紧培育和引进一批代表未来方向、市场前景广阔、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板块,加快推动我市产业结构重大升级。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突出先进制造业的先导地位,选择“高精尖优”的制造业领域作为工业经济的主攻方向,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用较短几年时间实现工业增加值的率先倍增。

  二要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坚持走集聚型工业发展之路。集中集群集约,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鲜明特征,也是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把握的重大趋势。在产业布局方式上,坚持“集中发展”。要把产业园区作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大力推进工业企业向工业点、工业集中发展区和产业功能区集中,进一步提高工业空间布局的集中度。在产业组织方式上,坚持“集群发展”。按照“一区一主业”原则,坚持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纽带、以集群为路径,支持关联产业、配套企业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成链集群发展。在产业发展方式上,坚持“集约发展”。要在坚持集中集群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园区挖潜工作,加快转变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方式。

  三要切实强化科技驱动,坚持走创新型工业发展之路。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根本优势,就在于更加注重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要抓好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新型产业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健全产学研合作、政企金协同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支持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驻蓉跨国企业设立研发机构。要瞄准“产业倍增”的技术需求,围绕我市培育的重点产业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突出抓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抢占产业链的技术高端和技术链的产业高端。要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插上科技的翅膀。

  四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坚持走开放型工业发展之路。当前,成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我们正在经历全球规模空前的产业转移浪潮,这给我们充分参与世界生产分工合作提供了高位切入的历史机遇。要深入实施“全域开放”战略,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地承接国际国内重大产业转移,在抢抓机遇做大经济规模的同时推动产业重大升级,走“以承接促转型”的发展之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坚持“招大引强”方针,以构建国际化产业体系为目标,瞄准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突出重点产业招商,加大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的力度,争取在成都布局一批国际化、世界级的产业基地,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全国和全球产业、资本、人才汇聚西部的首选之地。要抓住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契机,支持有条件的成都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拓展资源渠道、扩大市场份额、集聚创新要素,提升成都经济的国际参与度。

  五要着力打破产业界限,坚持走融合型工业发展之路。当前,世界产业发展的一个新兴趋势,就是各类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联动式发展、融合式发展正在逐步成为主流。要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切实抓好信息技术在我市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加快推进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变,着力打响“成都智造”品牌。要注重把握制造业服务化的新趋势,坚持用新兴商业模式改造传统制造业,积极推广“服务型制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延展、向价值链高端提升。要大力推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加快构建高度关联、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黄新初强调,要突出抓好天府新区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是省委对成都发展提出的重大要求。当前,无论是城市的形态功能、还是量能体积,我市都与这一要求有很大差距。成都实施总体战略,就要以“立城优城”战略为抓手,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和人口承载能力、宜业宜商宜居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群。要着力在“新型”上求突破,积极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要把握“集群发展”趋势,科学布局市域城镇体系。集群发展,是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共同特征。抓新型工业化,需要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基本路径;抓新型城镇化,也需要把发展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首先就要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加强总体谋划和统筹规划,树立规划权威、促进多规衔接,确保全域规划、全程规划落到实处。要围绕“一轴双核六走廊”的城市架构,按照“以大带小、梯次衔接、功能互补、用地集约”的原则,推进大中小城市组合布局、集群发展,加快构建多中心、多层次、网络化的新型城镇体系。要进一步做大特大中心城市,按照“双核共兴”格局,全力推进天府新区建设,带动中心城区“北改”工程,充分发挥引领成渝城市群的极核功能。要加快培育大中城市,突出抓好卫星城建设,严格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加快县城建设,着力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有效发挥对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的疏解作用。要放手发展小城市和城镇群,积极创新重点镇管理体制,全面深化一般场镇改造,引导重点镇向小城市、一般场镇向特色镇转型升级,为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村居民就近转移提供载体。

  二要推行“产城一体”模式,切实增强城市发展动力。“两化”互动,实质是产城互动。推进产城一体发展,关键是要把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的特色功能区来统筹布局,同期规划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同步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和生活设施配套,同时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人口承载能力。要把市级战略功能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区作为我市推进“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发展的战略支点,依靠产业为动力建设城市,依托城市为载体支撑产业,使市域城镇体系的主体骨架与市域重大生产力布局相匹配。要牢牢把握“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发展定位,推行产业复合、规模适度、职住平衡、服务配套的空间组织方式,努力把天府新区打造成我市推进“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发展的主平台,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中心城区抓产城一体发展,关键是要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均衡发展的空间布局。

  三要树立“四态合一”理念,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最根本的着力点是要建设宜人城市。要把现代化城市形态、高端化城市业态、特色化城市文态和优美化城市生态作为宜人城市建设的基本元素,充分满足多样化的人居需求。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形态,关键是要塑造国际大都市的城市风貌和功能,适度超前规划和加快建设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特色化的城市文态,关键是要鲜明体现成都文化的特色和本底,坚持城市建设“有机更新”,注重打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塑造优美化的城市生态,关键是要把生态系统作为最优先的基础设施来打造,切实抓好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和滨水空间打造。当前,要把八十公里环城生态区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依山造景、傍河成湖、连通水系、拓展水面,抓紧打造规模宏大、独具特色的大都市湿地景观。

  黄新初强调,要突出抓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坚定不移地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统筹城乡,是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首要任务,也是全省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们已经形成了“三项核心制度改革”“三个集中”“四大基础工程”“六个一体化”等一系列重要经验和有效做法,有条件、也有责任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成都实施总体战略,就要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坚定不移地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抓好城乡制度统筹、城乡产业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城乡主体统筹,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生动局面。

  黄新初强调,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事关成都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事关成都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历史使命。推进这一总体战略,必须把握好几个着力点:一要强化顶层设计。按照全域统筹的理念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全面深化系统改革和制度创新,科学谋划好全市发展的总体布局。二要坚持产业立城。突出先进制造业的先导地位,推动工业经济超常规发展,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现代农业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发展优势塑造城市竞争优势。三要推进产城互动。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推进城镇化,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四要抓好城乡融合。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们既要建设好国际化大都市,也要同步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五要强化以人为本。各项决策都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维护好群众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城乡居民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黄新初强调,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作为实施总体战略的责任主体,要认真组织好总体战略的实施工作,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分类指导,加大保障力度,切实以总体战略统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同志作为本地方、本系统实施总体战略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部署、抓督促、抓检查,定期研究和主动解决总体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确保总体战略扎实有效地推进。全市广大干部作为实施总体战略的骨干力量,要增强大局意识、提升工作水平、强化执行能力,切实发挥好落实全市总体战略、推进成都改革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在谈到全市经济工作时,黄新初指出,当前,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稳增长”已成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准确研判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稳增长”的最新部署,扎实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确保全市经济沿着“稳中快进”的轨道有序运行,努力为全省经济稳定增势、为全国经济稳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稳增长”要坚定信心,信心源于对上半年我市经济“领先发展”走势的基本判断。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积极向好的,上半年经济运行“领先发展”的势头相当强劲。这种逆势上行的经济走势,得益于年初我们对宏观经济困难形势的充分预估,得益于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五大兴市战略”。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坚定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过8000亿的目标不动摇,进一步坚持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各项部署不懈怠,努力担当起全国、全省经济大盘子里“求进”“快进”的积极因素。

  二是“稳增长”要用好机遇,机遇来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预调微调”带来的积极变化。我们要紧密跟踪和主动对接国家“稳增长”的政策动向,坚持远近结合、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抓好列入国家规划的重大项目推进工作,切实用好中央促进消费、扩大出口、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机遇,争取在宏观经济政策较为宽松的情况下有更大作为。

  三是“稳增长”要抓住关键,关键是要围绕“稳中快进”的经济工作基调促进工业回升、稳定投资增长。当前,支撑我市经济“稳中快进”的增长动力,从三次产业看是工业为先导,从三大需求看是投资占主体。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主攻方向仍然是坚决有力地促进工业回升、稳定投资增长。要通过突出抓工业、着力稳投资,全面带动三次产业、提振三大需求,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我市经济“稳中快进”的良好势头。

  葛红林在总结全市上半年经济工作时说,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一是经济实现了稳中快进;二是对外开放领先西部;三是天府新区加速建设;四是城乡建设顺利推进;五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实施;六是城乡社会事业持续提升。

  在分析了当前我市面临的外部经济形势,以及自身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后,就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葛红林强调:一要积极落实国家“稳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要毫不松懈地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毫不松懈地开拓新的消费需求,毫不松懈地扩大开放型经济规模。二要深入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要着力深化“三项核心制度改革”,高水平推进“三个集中”,深入实施“四大基础工程”,深入推进“六个一体化”。三要坚定不移推动实体经济跨越发展。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同时,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积极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四要大力实施天府新区“一号工程”建设。要加快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五要加快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要毫不松懈地推进西部综合交通主枢纽建设,更快更好地实施城市更新改造,精细化地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六要切实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在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要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确保年底前基本完成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快推动科技文化发展,加快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要扎实推进平安成都建设,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七要着力提升民生保障和改善水平。要扩大城乡充分就业,完善城乡社保体系,做好城乡住房保障,同时,不折不扣地做好今年153个为民办实事项目,确保用好全年300亿财政性民生资金。八要全力打造良好政务环境。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全面提高行政效能。

  葛红林还就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强调三点意见:一要确保会议精神及时贯彻落实;二要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三要确保全市社会安定祥和。

  金牛区、双流县、新津县、市委统筹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建委、市交委、市投促委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市领导李昆学、朱志宏、孙平、赵小维、敬刚、刘超、黄建发、白刚、刘继承、叶学东、徐季桢、童若春、敖锡贵、杨伟、李小新、傅勇林、刘仆、王忠林、谢瑞武、苟正礼、何绍华、金嘉祥、黄平,市法院院长牛敏,市检察院检察长李建,成都警备区政委竹中强,市长助理陈争鸣、周鸿德、毛志雄、韩春林、门生、刘俊林,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谢志迪,市政协秘书长沈有春等出席会议。

分享到:

 
  • 新闻武警部队司令等6人晋升上将
  • 体育奥运-体操男团中国夺冠摘奥运第9金
  • 娱乐《暮色4:破晓下》曝贝拉吸血鬼形象(图)
  • 财经庐山发改委擅改批文为山上建豪宅开绿灯
  • 科技ChinaJoy另一面:Showgirl不简单(图)
  • 博客柴静:BBC的底线 国旗妹伦敦走红(图)
  • 读书晒工资:毛主席一天生活消费多少钱
  • 教育衔接班暑假升温:盛行背后是教育恐慌
  • 育儿男子为防毒奶粉养羊供女儿喝鲜奶
  • 健康空调开得久PM2.5浓度高 人体器官潜能
  • 女性大赛前禁欲科学吗 杨丞琳装嫩土掉渣
  • 尚品龙虾:最好吃的硬壳海鲜 辣评奥运名流装
  • 星座12星座8月好运榜 12星座婚姻雷区
  • 收藏梦露跳钢管舞旧照曝光 张之洞也曾涉雅贿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