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有过程 分阶段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1日07:19  中国青年报

  近日,北大一名硕士毕业生月薪8000让父母失望的帖子引发网友热议。虽然论坛中的很多网友都跟帖表达了类似的焦虑,但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多数高校教师、教育学者、毕业生更倾向于把帖子的现象归为“个例”。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庞胡瑞认为,这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的极端化表现,不应该因此放大毕业生群体的焦虑情绪。

  北京工商大学硕士生导师林永和指出,现在毕业生更多担心的是“能否落实自己工作未来的走向”以及“职业发展空间有多少”。在薪酬方面,让他们焦虑的情况主要也不是与父母期望的落差,而是工资和支出不匹配。庞胡瑞也表示,毕业生因为工资而产生的焦虑感往往只是他们走上社会受到的第一次冲击,找不到在象牙塔中那种名校光环带来的荣誉感可能是他们将要面对的第二次冲击。

  如何帮助毕业生们缓解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庞胡瑞认为,帮助学生们了解社会、建立起理性的职业评价标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家长的期望不应该成为毕业生们衡量自己工作价值的唯一标准和首要标准,毕业后对家庭的回报也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

  林永和认为,父母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子女的工作。“职业的发展有一个从入职初期、不断发展、职业高峰到最后衰落的过程。比起入职时的待遇,更该被看重的是其后的发展过程”。庞胡瑞鼓励毕业生多向家长传递“不要用金钱这一单一标准来衡量职业价值”的观点,同时呼吁毕业生家长“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工作和工资标准”。参加工作是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的开始,无论是实现个人价值还是回报家庭和社会都要有过程、需分阶段,“大家都不要着急,让毕业生们慢慢来”。

  此外,庞胡瑞认为,很多高校的开放日是一个很好的让家长了解学校和社会的窗口,毕业生可以将家长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逛一逛”,在游玩中了解城市的就业市场和平均薪资情况。

  对部分家长和网友“父母投入了大量精力和金钱培养子女上大学,子女应该有所回报”的观点,林永和表示“可以理解”。父母对子女有所期待非常正常,但这个期待是否符合社会常态、这种回报是不是要立刻达成则另当别论。在他看来,子女对家庭的回报并非“一日之功”,它就像子女的成长一样是一个长期、逐渐的过程。“想要在毕业之时一下子回报父母十多年来的教育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急功近利的”。在这一点上,庞胡瑞也表示,其实少有父母真的要子女把多年的教育投入折算成现金还给自己,对子女工资的期望体现的还是一种固化了的、用金钱衡量成功的功利主义标准。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罗教讲教授称,部分家长对子女就业的过高期待从某种意义上折射出了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过高期待,他认为,“应当发挥媒体的作用,引导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有合理的期待”。

  庞胡瑞也认为:“扭转现有的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氛围是每个人的责任。”

分享到:

 
  • 新闻政治局: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位置
  • 体育奥运-叶诗文200混摘个人奥运第二金
  • 娱乐《暮色4:破晓下》曝贝拉吸血鬼形象(图)
  • 财经民航局:有新建机场就不会取消机场建设费
  • 科技ChinaJoy另一面:Showgirl不简单(图)
  • 博客柴静:BBC的底线 国旗妹伦敦走红(图)
  • 读书晒工资:毛主席一天生活消费多少钱
  • 教育衔接班暑假升温:盛行背后是教育恐慌
  • 育儿男子为防毒奶粉养羊供女儿喝鲜奶
  • 健康空调开得久PM2.5浓度高 人体器官潜能
  • 女性大赛前禁欲科学吗 杨丞琳装嫩土掉渣
  • 尚品龙虾:最好吃的硬壳海鲜 辣评奥运名流装
  • 星座12星座8月好运榜 12星座婚姻雷区
  • 收藏梦露跳钢管舞旧照曝光 张之洞也曾涉雅贿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