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兴奋剂的魔与道之战永无终点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1日07:19  中国青年报

  在伦敦奥运会女子400米混合泳比赛中创造了新世界纪录的中国小将叶诗文,当地时间今晚将在女子200米混合泳中再次向世界纪录发起冲击——这位16岁的中国泳坛新星对此已经表达了美好的憧憬。

  但叶诗文必须整理心情排除干扰——在她获得自己人生中第一枚奥运金牌后,西方媒体便质疑叶诗文的成功得益于“禁药”。包括英国《每日邮报》、《每日电讯报》以及德国《图片报》在内的众多欧洲媒体均对“叶诗文将自己最好成绩提高5秒”表示怀疑,但目前所有的怀疑都无任何证据。

  “我是清白的,我喜欢让事实说话。”叶诗文说。

  支持叶诗文的还有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主席艾恩·隆格维斯特,他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宣称,不会接受对叶诗文的无端猜测,“在没有更可靠的事实出现之前,我只会为叶诗文的精彩表现鼓掌喝彩。”

  艾恩说,他不赞成将运动员成绩突然提高或是获得胜利在第一时间便和禁药联系在一起,“这是在毁灭体育的魅力”。

  兴奋剂毒瘤屡禁不止

  作为生物医学专家,艾恩在反兴奋剂工作方面投入了极大精力。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兴奋剂屡禁不止。运动员使用禁药的方式方法更加隐蔽和科学,这也是国际奥委会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

  伦敦奥运会开幕至今已有3例兴奋剂违规案例得到官方确认。第一例是阿尔巴尼亚男子77公斤级举重选手普拉库,他在抵达伦敦后的一次例行检查中被查出司坦唑醇含量超标,此类药物多用于增加肌肉力量、减轻疲劳和促进体力恢复;第二例是乌兹别克斯坦体操运动员路易莎·加柳里娜,她的尿样检测结果显示利尿剂含量超标,路易莎在听证会上解释称,自己只是曾在7月初服用了一些草药,但国际奥委会判定,“路易莎无法证明自己没有主观故意”。

  上述两名运动员已被禁止参加本届奥运会的比赛,而本周末的B瓶尿样检测结果将决定两人是否要接受进一步处罚。

  此外,来自加勒比海地区圣基茨和尼维斯的女子短跑选手塔梅卡·威廉姆斯则是主动“投降”,她向代表团成员承认“自己使用了违禁药物”,随后离开伦敦。国际奥委会本周内便会收到圣基茨和尼维斯奥委会的调查报告。

  中国奥委会对禁药“零容忍”

  正是因为兴奋剂的使用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如影随形,才导致全球的媒体都对兴奋剂问题极为敏感——不仅叶诗文遭受质疑,在举重台上“连续创造奇迹”的朝鲜运动员同样需要药检结果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据记者了解,和中国奥委会旗帜鲜明反对使用兴奋剂略有不同的是,朝鲜奥委会始终面临着更大规模和更高级别的质疑。本届朝鲜奥运代表团中,有5名女足队员曾在去年的女足世界杯赛上因尿检阳性被国际足联禁赛1年,朝鲜女足还因此被剥夺了参加下届女足世界杯赛的资格。只是因为国际足联在处罚同时表示,“禁赛处罚只适用于同一类型比赛”,这5名朝鲜女足队员才得以参加奥运会比赛。

  “我们尊重国际足联的意见,不同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有不同的规定。”国际反兴奋剂组织主席约翰·法赫伊说,“因此,被国际足联禁赛的朝鲜女足队员还可以参加奥运会比赛。”

  朝鲜女足这样的情况完全不可能在中国代表团身上发生——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反兴奋剂中心为“零容忍”原则做出极大努力,“只要跟禁药沾边或者曾经跟禁药沾边的运动员,就算是禁赛期结束了,也不可能通过总局的奥运资格审查,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是态度问题”,反兴奋剂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回输血液”给药检出难题

  伦敦奥组委多次强调,他们将在本届奥运会上实施人类奥运会历史上对兴奋剂最为严格的检测和打击,从7月17日奥运村开村至8月12日奥运会闭幕,奥组委预计将进行约6250例检测,每个比赛项目的前5名外加随机抽取的两名运动员,必须接受兴奋剂检查。此外,送到实验室的所有血样和尿样将被储存8年,一旦有更先进的检测方法或者接到举报,国际奥委会将随时再次检测样品。

  “或许可以提出一项建议,8年之后再将本届奥运会的奖牌发给获奖运动员。因为可能需要很多年,我们才能确定运动员的兴奋剂检测完全没有问题。”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生化教授克里斯·库珀接受《独立报》采访时说,“比如自行车比赛中发生的那种情况,通过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增多血液中的红细胞,这很难检测,因为人体自身能够分泌这种激素。”

  今年初,一名德国运动医学教授曾在其诊所对28名运动员的血液进行紫外线处理。然后将血液回输至运动员体内,虽然这位教授解释说他只是帮助运动员“预防感染”,但《世界反兴奋剂条例》明确指出,“禁止重新输入任何数量的血液”。

  “基因兴奋剂”的颠覆性威胁

  除了“血液兴奋剂”的出现对反兴奋剂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外,专家们最为担心的是,随着生物工程研究的进展,有朝一日“基因兴奋剂”或许在运动员身上得到体现。

  “今年6月的《生物学家》杂志上刊登了一位英国生物研究员的文章,文章称,‘基因兴奋剂’或许将成为影响竞技体育公正性的最新威胁。”有国内反兴奋剂工作专家告诉记者,“‘基因兴奋剂’可以通过细胞、基因、遗传物质或改变基因表达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动物实验的效果非常神奇。”

  通常情况下,一只野生小老鼠不间断跑步的测量平均值只有0.2公里,但接受转基因实验的小老鼠却已经可以不间断跑步5公里。尽管成年运动员的基因操作还面临技术难题,但现代科学的发展或许很快就可以实现这一操作。

  “如果新基因只作用于某一个小区域,例如腿上的某块肌肉,那么检测会变得非常困难,唯一的手段可能就是活体组织检查,但这是一种极具侵害性的检测手段。”这位反兴奋剂专家说,“所以,‘基因兴奋剂’对于国际奥委会来说几乎是颠覆性的挑战,反兴奋剂工作也要在今后面临更大的难题。”

  本报伦敦7月31日电

分享到:

 
  • 新闻政治局: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位置
  • 体育奥运-叶诗文200混摘个人奥运第二金
  • 娱乐《暮色4:破晓下》曝贝拉吸血鬼形象(图)
  • 财经民航局:有新建机场就不会取消机场建设费
  • 科技ChinaJoy另一面:Showgirl不简单(图)
  • 博客柴静:BBC的底线 国旗妹伦敦走红(图)
  • 读书晒工资:毛主席一天生活消费多少钱
  • 教育衔接班暑假升温:盛行背后是教育恐慌
  • 育儿男子为防毒奶粉养羊供女儿喝鲜奶
  • 健康空调开得久PM2.5浓度高 人体器官潜能
  • 女性大赛前禁欲科学吗 杨丞琳装嫩土掉渣
  • 尚品龙虾:最好吃的硬壳海鲜 辣评奥运名流装
  • 星座12星座8月好运榜 12星座婚姻雷区
  • 收藏梦露跳钢管舞旧照曝光 张之洞也曾涉雅贿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