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教育小康指数今日发布 入园难入园贵引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2日13:31  正义网

  今天下午,中央机关刊物《求是》的直属杂志《小康》发布“中国教育小康指数”,数据显示,六成受访者对中国教育给出了“不公平”评价,五成受访者对目前国内教育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

  入园难、入园贵,教师素质和解决教育公平,打破城乡教育差距,是中国公众最关注的三大教育问题。

  教育专家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公办幼儿园的数量,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高校只有真正具备自主办学的权力,才能培养更多的专才。而教育资源不公的现象,应加大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力度。

  调查结果

  超三成受访者认为入园贵

  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已经从义务教育阶段提前至学前教育阶段,调查显示,“入园难、入园贵”成为中国公众最关注教育问题。

  今年的幼儿园学费涨价似乎比往年来得更为“猛烈”。在“中国公众最关注的十大教育问题”中,“入园难、入园贵”由去年的第10位“蹿升”至今年的第1位。

  对于幼儿园收费的涨价幅度,公众感受如何?《小康》调查显示,32.2%的受访者“完全不能接受”,27.7%的受访者感到“很惊讶,不可思议”,19.9%的受访者“不太接受”。

  解读

  学前教育应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必须要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学前教育应该纳入义务教育。”今天上午,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学前教育应沿袭义务教育的发展路径,由地方政府来履行不可推卸的责任。

  熊丙奇表示,我国学前教育资源之所以短缺,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部门投入太少。

  在一些地区,公办学前教育只占整体学前教育的10%—20%,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只占总体教育经费的1.3%左右,甚至有的地区,50%的幼儿学前教育,是靠不具合格办学资质的“黑幼儿园”提供的。

  从全世界范围看,学前教育的投入占总体教育经费的比例为3.8%,有的发达国家甚至高达8%—11%。我国的投入水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调查结果

  资源分配不公说的最多

  调查显示,在最受关注的教育类型中,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学前教育居前三位,近三年来,这三种教育类型一直稳居前三位。

  去年,有55.3%的受访者表示最关注义务教育,今年这个比例则提高了5.9个百分点。

  义务教育存在的最严重问题是什么?

  在参与“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的受访者中,近六成的受访者选择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差距大”;接下来依次是“应试教育”、“财政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费用高,家长经济负担重”、“教师素质”等问题。

  此外,四成的受访者觉得目前中国教育“不太公平”,近两成的受访者觉得目前中国教育“严重不公”——总共有六成受访者对中国整体教育给出“不公平”评价,另外还有17.0%的受访者感觉“不好说”。对

  中国教育公平程度给予正面评价的受访者仅有两成。

  解读

  教育资源不公催生“择校热”

  “义务教育的关注度比去年有所提升,我认为和两个因素有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分析说,“一方面,在义务教育阶段,父母们对教育的关注度确实更高了;另一方面,义务教育本身存在着均衡、择校、单一等问题,而学校、家庭所期望的‘责任链’并没有形成。”

  在不少教育专家眼中,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择校热”问题,正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产物。

  近几年来,尽管教育部门不断加大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力度,严控并逐年减少择校生人数,然而对于名校的向往,仍令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和重点学校“牵肠挂肚”。

  调查结果

  “就业难”成高等教育瓶颈

  在调查中,44.6%的受访者坦言,接受高等教育的最大目的是“找一份好工作,未来有较好的生活”。

  与此相对应的是,四成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是中国内地高等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接下来才依次是“教学质量不高”、“人文教育匮乏,学生素质成问题”等等。

  解读

  高等教育更多应培养“专才”

  在储朝晖看来,高等教育在中国遭遇的尴尬,从“您认为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应该是什么?”这道题中即可看出:三成多的受访者选择“培养人们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列第一;两成多的受访者选择“培养专业人才”,列第二。

  “这两个选项的排序应该倒过来。”储朝晖说,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专门人才,而培养公民是义务教育阶段就应该完成的任务。

  储朝晖认为,这一方面反映了公众对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任务认识的误区,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的误区和偏差,缺少了“大师”和“创新精神”的象牙塔,要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的确很难。

  “而对于高校问题的改革,要把高校去行政化。”熊丙奇建议,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真正做到政府向学校放权、中央向地方放权,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大学如果没有自主,文化就没有自觉。”

  调查说明:

  2012年6月至7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各省、市、自治区的实名固定样本组进行随机问卷发布,最终回收有效问卷量为1075份。

分享到:

 
  • 新闻我国专项清理1年停收费高速路屈指可数
  • 体育奥运-国羽女双被取消资格 李永波道歉
  • 娱乐《中国好声音》幕后:导师座椅造价80万
  • 财经我国千万富豪人数过百万 44%考虑移民
  • 科技微软宣布Win8开发完成:发布RTM版本
  • 博客女双消极比赛符合规则 要喝彩还是嘘声
  • 读书古代五大精锐军队:唯"岳家背嵬军"不败
  • 教育海归造假根在高校为争一流造人才泡沫
  • 育儿半岁内婴儿纯母乳喂养仅30% 微博关注
  • 健康普洱茶能减肥吗 购物小票含双酚A致癌?
  • 女性防晒服被指炒作 时尚圈高薪CEO榜揭晓
  • 尚品寻找最性感的天然泳池 迪拜海底五星酒店
  • 星座12星座凤凰男 测试拼爹时代你拼啥
  • 收藏4万年前人用毒药证据 蒋经国收藏春宫画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