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16时30分左右,哈尔滨市南岗区辽阳街86号门前突发塌陷,塌陷区域大约有6至7平方米,目前确定有5人受困,公安消防等相关救援人员正在全力救援。中新社发 刘长山 摄
8月13日,北京市百万庄大街与车公庄南街交叉路口附近出现一处地面塌陷,路政部门及时采取修复措施,未造成严重影响。中新社发 侯宇 摄
中新网8月15日电 题:城市频现地面塌陷引关注 “拉链马路”埋安全隐患
作者 阚枫
8月14日,哈尔滨市一处路面发生塌陷,造成4人坠坑,其中2人死亡。近期,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多个城市连发地面塌陷事件,地面之下埋藏的城市安全隐患再次引发关注。专家分析,城市建设不能光顾“面子”更要注重“里子”,而灾害突发之后,城市的规划管理和应急机制更需要反思完善。
城市地面塌陷引关注 北京暴雨后连发塌陷事件
8月14日16时20分左右,哈尔滨市南岗区辽阳街90号附近路面发生塌陷,形成坑口10余平米的深坑,塌陷造成4人坠坑,其中2人死亡。事件发生之后,在中国城市中频频出现的地面塌陷事件再次引发舆论热议。
以北京为例,从7月底至8月初,在北京的木樨地、扣钟胡同、双井、望京、崇文门、西单、三元桥、亚运村、百万庄、联想桥等地接连发生地面塌陷事件。其中,7月28日一天内,北京城区就出现三处地面塌陷,而且不少地区在短时间内反复出现塌陷。
那么,在城市的地下到底发生了什么?按照一些地质专家的分析,由于地质环境差异复杂,造成地面塌陷的原因众多。就北京来说,近期北京的出现的暴雨天气或是造成这些地坑的一大因素。
据气象监测数据显示,北京今年7月的平均降水量为近14年来同期降水最多的一年。7月21日至22日,北京更是遭遇有气象记录61年来最大降雨。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日前也通报,北京“7 21”特大自然灾害致使城区道路出现近百处路面塌陷等突发事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多出近三分之二。
7月31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今年汛期,京城雨大且密,城市道路、立交桥和过街天桥等患‘雨伤’的数量猛增”,并提醒市民发现地面出现缓慢沉降的迹象,就拨打抢修电话。
然而,不仅在北京,近年来“地陷”、“天坑”已经不仅仅常现于地质情况复杂的山区或工矿区,而是越来越多的在中国的大城市出现。近半年来,上海、合肥、南宁、长沙等地也接连出现地面塌陷事件。密集发生的“地陷”让人们对城市安全产生忧虑。
各自为政的“拉链马路”埋安全隐患
像北京这样,极端的天气现象或是促成短时期内地面塌陷频现的原因,但是,在全国范围内频现的城市“地坑”也不能完全排除人为因素。
近期,多起地面塌陷事件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有网友猜疑,这些频发的地面塌陷与人类活动造成的地面沉降有关,但是一些地质专家称,地面沉降主要由地下水超采引发,是一个缓慢、区域性的过程,并不呈点状出现。
不少网友还认为,城市地面塌陷要归因于“城市地下空间的过度开发”。 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单菁菁并不这么认为。
“相比于东京、巴黎、莫斯科等国际城市,包括北京在内的很多中国城市的地下空间远没有人家开发的多。”单菁菁表示,城市的地面塌陷是否跟地下空间开发有关,这需要严格的地质调研,但是在她看来,北京的很多地面塌陷,更多的涉及到城市建设的前期规划和后期管理问题。
正如单菁菁分析,在目前媒体报道中可了解,北京近期发生的众多地面塌陷事件多由管道破裂所致,而据媒体报道,14日发生在哈尔滨的这起地面塌陷事故也位于地下管线通过处。
针对北京近期频现的地面塌陷,北京市国土局地质环境处处长张建国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常见的原因是,在道路施工后,由于回填时夯实和碾压的程度不够,造成土壤不够稳定。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局部地区市政管线老化,渗漏水将周边土壤稀释,却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造成塌陷事故。
“今天这个部门挖开修管道,明天那个部门挖开修管道,泥土回填没有达到标准。这些可能平时大家看不出来,但是一旦被大雨侵泡后,出现空洞,就容易发生塌陷。”单菁菁表示,统筹规划管理的缺乏让很多中国城市存在“拉链马路”,而这已成为地面塌陷事故的一个诱因。
单菁菁所说的“拉链马路”是指道路被挖了填、填了挖的现象。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由于道路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相关部门各自为政,新建、改扩建道路工程反复开挖、长期施工的“拉链马路”在中国的不少城市存在。
煤气公司管煤气管道铺设,自来水公司管自来水管铺设,电力部门管电缆铺设……“你方唱罢我登场”。有评论认为,经常遭遇“开肠破肚”的“拉链马路”,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牺牲了市容美观,更可怕的是这里还潜伏着对城市安全构成威胁的隐性危机。
多头管理谁来负责?“应有常备应急指挥中心”
地下空间的多头管理、各自为政,不仅为城市地面埋下安全隐患,在突发灾害发生之后,部门之间责权不清,管理职能的交叉,还在抢修救援和责任承担方面造成新的困难。
今年4月1日,一名女子北京北礼士路附近人行道上突遇路面坍塌,落入一个热力管线泄漏所形成的热水坑,在抢救了八天之后身亡。事故发生后,责任方的认定过程一波三折,热力集团、物业公司和开发商一度争执不休。
在中国,地下空间的建设和管理,会涉及到国土资源、城建、水电、电信、环保、水利防洪等十余个部门,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等等。地面塌陷发生之后,相关部门在责任承担方面的扯皮时有发生。
“突发灾害出现之后,就在考验整个城市的管理体系,事件发生后,谁来管理?谁来负责?部门之间的推诿搪塞,各自为政,城市管理就会有很多‘断裂带’。”
单菁菁表示,政府方面需要有一个常备的应急指挥中心或综合性机构来协调管理,这个机构应该由各个相关部门的领导组成,探索形成一个应急流程和体系,突发灾害发生之后,第一时间协调行动,应对危机。
除了这些因地下管线老旧破损造成的地面塌陷事故,近段时间,在中国的很多城市中,大雨引起的城市内涝频频发生,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脆弱就不断遭到舆论的诟病。
“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只关注传统的‘铁公鸡’(铁路、公路、机场),更要多关注地下。”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晓西认为,针对突然灾害事件 ,政府部门要有应急机制,明确“谁来负责”,但是就长远来看,城市建设不能光顾“面子”更要注重“里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