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归根“山水”相依

2012年10月19日06:04  中安在线 微博

  一代通俗文学大师,心系故土,遗骨寄居在外20多年。 10月12日,在全省及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张恨水先生最终在故乡潜山县入土为安。天柱山、张恨水,“一山一水”相互辉映,必将为当地乃至全省的文化旅游增光添色。

  魂兮归来 青山何幸

  巍巍天柱,悠悠皖河。上午十点,在潜山县博物馆,苍松翠柏掩映下,修葺一新的张恨水墓园格外肃穆。在家属和亲属的陪同下,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先生的骨灰正式安放在其间。在遗骨辗转他乡20多年后,一代大师终于落叶归根,长眠故里。

  张恨水长女张明明、幼女张正以及30多位亲友参加了骨灰安放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张恨水研究会的专家,省市县各级领导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随同骨灰一起回乡的,还有张恨水生前最爱看的2500多册《四库备要》目录,以及部分遗物和62本《张恨水全集》照片。

  “四十五年了,我终于帮丈夫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张恨水长媳周维兰感慨。

  “有了张恨水,潜山才有了人文意义上的高山仰止。 ”在现场,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郑炎贵热泪盈眶。

  张恨水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享有“民国第一写手”、“中国第一畅销书作家”、“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等美誉。身后留下了《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代表作,其中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深受观众欢迎。

  潜山县博物馆馆长李丁生告诉记者,早年,在规划张恨水墓园时,张恨水的女儿张明明曾提出,张恨水是布衣作家,喜爱宁静的生活,因此墓园的规模不要大,肃穆宁静就好。著名设计公司根据张恨水题画中的诗句“看云小息长松下,自向渔矶扫绿苔”的意境,设计了墓园的外部景观。

  由于新的陈列馆还未建设完毕,目前,张恨水先生的主要事迹和物品还保存在老纪念馆内。李丁生介绍,墓园总投资480万元,内设陈列馆、墓室、铜铸像、恨水亭等。园子正中间位置,是张恨水先生铜像,连底座2.95米高,先生正端坐在藤椅上,手拿着一本书,目视远方,目光深邃而睿智。铜像身后是新建好的墓园纪念馆,为单层坡屋顶建筑,突出传统民居的特点,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内设两个展厅,主展厅面积160平方米,次展厅面积63平方米,展出的是张恨水的文学成就和人生历程。

  引雅入俗 文坛奇葩

  先生原名张心远,1914年开始使用“恨水”这一笔名,取自李煜名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924年4月张恨水在《世界晚报·夜光》上连载章回小说《春明外史》,长达九十万言,使张恨水一举成名。 1926年,张恨水又发表小说《金粉世家》,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随后,小说《啼笑因缘》将张恨水的写作推向新的高度,当时因《啼笑因缘》而作的续书之多成为民国小说之最。 1949年,张恨水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作为当时公认的“民国第一写手”,有专家称他与鲁迅是“双峰高下相望,二水分合长流”。张恨水寄身翰墨50余年,创作小说120多部,出版作品3000多万言,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三点具备者,在中国找不到第二人,在国外恐怕也只有法国大仲马可与比肩。老舍曾称赞他是“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老作家”,肯定他“是个真正的文人”,说他是个“重气节、最富正义感、最爱惜羽毛的人”。先生曾自比“推磨的驴子”,友人则称他“徽骆驼”,“除了生病或旅行,没有工作,比不吃饭都难受”。

  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背景深厚的作家,他的小说取材广阔,新闻性强,追求情节的曲折起伏,故事的生动有味,注重语言的平易晓畅,注意读者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运用章回体这一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茅盾说:“在近三十年来,运用‘章回体’而能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 ”

  20世纪20至30年代初,先生所写的言情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以恋爱悲剧反映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后者更是风靡一时,将言情内容与传奇成分融为一体,在传统章回体式中融入西洋小说技法,吸引了各个层次的读者。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所写的以抗战为题材的“国难小说”,如收在《弯弓集》内的短篇小说,意在“鼓励民气”;中篇小说《巷战之夜》,则直接描写天津爱国军民反抗侵略、浴血奋战,艺术视野趋于开阔,格调趋于豪放;写于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后的长篇小说《八十一梦》和《五子登科》,是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社会讽刺小说,巧于构思,富于想象,讽喻辛辣,现实主义成分明显增强。此外,长篇小说《落霞孤鹜》、《水浒新传》、《大江东去》、《石头城外》、《热血之花》、《纸醉金迷》、《魍魉世界》等都是有影响的作品。他还著有古典文学论集《水浒人物论赞》、散文集《山窗小品》,以及大量杂文和诗词等。

  死生契阔 故土如梦

  张恨水先生出生在江西,少年时回潜山老家定居。在潜山余井镇黄岭村,家乡人习惯把先生住过的老屋称为“黄土书屋”。房屋的背面是天柱山,前面是潺潺的皖河。正是这皖山皖水之间,孕育了一代才俊。

  1955年,张恨水在阔别家乡多年后再次回到家乡,这是他生平最后一次回到潜山县。直到12年后在北京逝世,再没回过故乡。

  然而,张恨水先生一生眷恋着故乡山水。少年时代,他常到天柱山和皖河岸边游玩。在成名作《啼笑因缘》序中,他特地落款“潜山张恨水”。池州学院教授、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谢家顺告诉记者:“张恨水的很多作品,是以家乡为背景素材的,比如《秘密谷》、《天明寨》、《现代青年》等。他曾用过‘天柱山人’、‘我亦潜山人’、‘程大老板同乡’等笔名,这也可以看出他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1949年,张恨水大病一场。病好后,他开始了1955年那次回乡之行:途经芜湖、合肥、安庆、潜山。期间,他主要是待在安庆,回去后他写了一系列反映安庆变化的散文。“从生活习惯上来说,先生说的是皖赣方言,喜欢家乡的饮食,尤其喜欢吃红烧肉。过节时,遵循着家乡的风俗,比如除夕接祖。 ”谢教授表示,张恨水的一生与潜山紧紧相连。

  1937年12月南京失守之前,张恨水将一家老小三十多口人,从南京迁到潜山故居。张恨水应潜山抗日动员委员会之邀,做了题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演讲。之后,张恨水又应邀到梅城小学做题为《我们一定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的演讲,引起轰动。晚年行动不便,他常把保存多年的一套黄梅戏《天仙配》唱片拿出来放,重温乡音,抒发乡情。

  1967年2月15日,张恨水在北京去世,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文革期间,张恨水的子女获悉有人要将张恨水的骨灰从墓地里挖出来扔掉,于是抢先从墓中取出,此后一直藏在张恨水四子张伍的家中。

  张明明是安徽省文史研究馆海外特约研究员、美国大华府中华文化艺术同盟主席。她说:“我父亲曾写过这样两句话:家乡料是卿先到,平安二字告母亲。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出父亲是很想念母亲,思念家乡的。将父亲安葬潜山,是尊重父亲的想法。 ”

  乡陌相盼 游子来归

  早在1992年,潜山县便积极推动张恨水“回家”。县委、县政府多次主动建议,大师叶落归根,并着手规划建设张恨水文化园。

  就在潜山县努力争取先生“回家”同时,北京十三陵公墓、合肥名人墓园都曾多次联系张恨水亲属,希望能将先生的骨灰留在他们那里。县博物馆馆长李丁生介绍,由于张恨水先生有叶落归根的遗愿,其女子也很希望父亲能魂归故里,一直没有答应其他各方邀请。近年来,潜山县委、县政府一直表达着迎接大师回乡的强烈意愿,并多次派人和张恨水亲属接触沟通,听取他们建议。

  与此同时,家乡人民也在盼着先生的“回家”。张恨水家的祖坟就在黄岭村山后的一个山岗上。先生亲属都长期在外,回乡祭拜机会少。当地群众每年清明和春节都到先生的祖坟上祭拜,还帮着清理坟上的杂树和四周排水沟。在潜山,还有一批本土学者自发研究张恨水,他们中有普通机关职工、教师,还有退休老同志。全县到处烙下张恨水的文化印迹:城区广场上刻有张恨水头像和“啼笑因缘”题字;中小学把张恨水写进乡土教材;老家余井镇中心学校在筹建“张恨水文化教育园”;县希望小学也在建造张恨水塑像。

  为给大师身后找一个合适的安息之地,当地政府为墓园选址三易其地。最后,在亲属的建议下,当地政府选中潜山县博物馆内西侧的一块土地,规划占地698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经过协商,今年10月,张恨水的骨灰被迁到新建的张恨水墓园。接下来,一批遗物将陆续充实到纪念馆中。同时,张恨水的亲属正在整理张恨水的作品,整理好后,还将每个版本的书籍各捐赠博物馆一套。

  在潜山,人们把天柱山和张恨水合称“一山一水”。张恨水叶落归根,真正实现了“山水”的珠联璧合。张恨水故居复建工作已经摆上日程,潜山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将以张恨水墓园落成为新起点,科学、系统、全面地保护和利用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下一步,省市县有关部门将精心打造张恨水文化园,力争将其建设成为潜山县乃至全省的一个文化品牌。(记者胡劲松 通讯员储北平 聂玲慧)

  (原标题:叶落归根“山水”相依)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四川泸州群体事件:当地称司机因不适身亡
  • 体育7:30播活塞-热火 科比退役后湖人或追LBJ
  • 娱乐对话谢霆锋:离婚无关艳照 张柏芝善良
  • 财经3季度GDP同比增7.4% 增幅创14季度新低
  • 科技诺基亚第三财季净亏损12.7亿美元
  • 博客李娜童年的委屈 详解日本式过马路(图)
  • 读书抗日老兵回忆:如何处理日军女战俘
  • 教育清华学霸姐妹花走红 不愿成公众人物(图)
  • 育儿1名婴儿有3位父母 96岁老汉再生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