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垃圾的明天(图)

2012年10月20日02:03  华商网-华商报 微博

  

  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已开始回收利用沼气本报记者 潘京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安城区每天产生8万吨到12万吨建筑垃圾。2011年,西安市一年产生的建筑垃圾就达到3200万吨-3500万吨;而与之相比,城市垃圾的另一组成部分——生活垃圾也从上世纪90年代的日均产生800吨到1000吨,增加到了如今的日均6500吨。

  如何消化和处理这些垃圾,解决因此产生的种种痼疾,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10月10日上午,西安市南郊一处沙坑旁,钓鱼的崔师傅正紧盯着浑浊的水面,丝毫不理会几米外抽沙泵的马达声。

  在他身后,被抽出的沙子已有一人多高。

  “村民抽沙子好卖钱哩。”崔师傅指着身后一座约20米高的“垃圾山”说,“那下面都是沙坑,现在全给(建筑)垃圾填起来了。”

  “村上沙坑多,的确需要建筑垃圾来填,但得有个规划,不能乱倒。”在路边开预制厂的刘更孝说,这些年眼见得周围大面积耕地变成了沙坑,从沙坑又慢慢变成了一座座垃圾山,很是担忧。

  >>垃圾之今生

  建筑垃圾堆成山有五六个球场大

  至今,村民们还记得十多年前村里的模样。

  最初欢迎用建筑垃圾填沙坑

  “我们村地势平,面积有六百多亩,水面也很大,多年前还有很多野生动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说。

  由于地里含沙量大,地下水位低,见沙价高,很多人就挖沙卖钱,渐渐的,沙坑多了,而坑一多就得填,于是四五年前,村里就开始出现倾倒的建筑垃圾。

  最初,村民们还是欢迎这些建筑垃圾的。因为沙坑多了,要凭人力去填,显然难以办到,尤其是坑与坑连起的深壕,需500-600车的建筑垃圾才能填平。

  在村里的倾倒场倒建筑垃圾,一辆小型农用车一般收20元,大型货车每车则要收50元到七八十元不等,这笔收益相当可观。

  村民肖军(化名)介绍,每晚往村里运建筑垃圾的车辆,都是顺着村间小路而来,虽然具体多少不清楚,但估计也有一二百辆。

  这条路是村通往邻村的一条路。当年,位于村南的邻村为解决村民出行,修了这条路,但短短几年时间,这条路便“伤痕累累”。

  顺着村民的指引,记者来到路西不远处的垃圾山上,站在山顶,可以看到垃圾如同一条巨舌,正向四周舔食着大片农田。

  垃圾山约有五六个足球场大,“山”上除了砖块、模板、薄膜及其他废弃的建筑材料外,更多的是黄土。

  现在担心将来咋移走垃圾山

  “现在不光我们村在倒建筑垃圾,附近光我知道已经倒成(指已形成)的有一处,正在形成的有三处。”刘更孝曾当过村主任,对附近情况很熟悉。他说,自己住在路边,每天晚上车来车往,吵得根本睡不着觉。

  村民反映,南横线是西安市“四纵八横”之一的一条公路,还未完全竣工,最近“一辆接着一辆”运建筑垃圾的车就来了。

  面对庞大的垃圾山,更有村民担心,如将来村里招商引资搞开发,要移走这些垃圾山,可不是件轻巧事。真心希望有关部门能出台相关的政策予以治理。

  >>垃圾之往事

  上世纪80年代种地靠垃圾沤肥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人们说起垃圾主要指生活垃圾。

  村里要“引进”垃圾还得有关系

  家住西安曲江街办的方向北,少年时曾有过一段与垃圾爱恨交加的接触。

  “上世纪80年代初,种地主要靠垃圾来沤肥,每年夏天,从城里运来一车生活垃圾,堆放上几个月,到冬天就能用到地里了;当时几乎没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也很简单,除了少量的土,就是一些纸、烂菜叶和少量杂物;这些垃圾被堆在生产队一个直径33米的圆形大坑里(以前是涝池),等沤好后,就分给村民。”

  方向北记得,1983年时,自己刚12岁,一天,队里要分肥了,规定每家一人三方,队里300多人,“一听要分肥,跟疯了一样,全家老幼齐上阵”,当时他家的劳力不够,于是就把邻村的舅舅、表哥们叫了来,“一村人挑灯夜战,我也三天三夜没睡觉,连扶着架子车的手都麻了,一直挖去黑肥、挖出下面的黄土皮,才停下来”。

  那些年,西安城里的生活垃圾大都运进了近郊的农村,而要“引进”垃圾,得有关系。一般都是在城里有关系的人去“叫垃圾”,拉来直接堆在地头或填沟。村里的孩子,为给家里挣点钱,一见有垃圾车进村,就蜂拥而上,从中扒拉牙膏皮、铜丝、铝线及铁丝等,“那时候挖上一大堆车前草(草药)才挣5分钱,捡几个牙膏皮就值3分钱,所以跟捡宝贝一样”,方向北说。

  “那时三兆公墓南侧,是西安市最大的垃圾堆放点,四周臭气熏天,苍蝇多得赶不走。骑自行车经过,不揪个树枝身前身后地拍打,苍蝇能飞到眼睛里去……”方向北说。这一情形,西安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办公室主任杨炯也印象深刻,“南郊三爻、三兆的一些村外,垃圾山有四五十米高,远远地望过去,真跟‘垃圾围城’了一样”。

  1993年建起江村沟填埋场

  1993年起,随着西安市在灞桥江村沟建立生活垃圾填埋场,这一情形得到了改变。杨炯介绍,江村沟填埋场目前不仅是市内最大的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场,而其倾倒填埋能力,在国内也首屈一指。生活垃圾也从上世纪90年代的日均产生800到1000吨,增加到了如今的日均6500吨。

  在江村沟垃圾填埋场,记者看到,沟东面已被垃圾填满,上面覆盖着黑色的薄膜,而南边则还在倾倒。近百位拾荒者,身背背篓,或手提塑料袋,围拢着一辆辆垃圾车,一见倾倒,没等烟尘落下,便冲上去扒拉有用之物。

  >>垃圾之来世

  生活垃圾

  建两座焚烧厂将垃圾变成电

  尽管分类垃圾箱已推广十多年,但对垃圾的分类并未实施到位,除了随手扔垃圾,家庭垃圾袋装化不仅没让垃圾箱起到分类的作用,反而给分拣造成了难度。西安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说,造成这一现状主要是由于西安目前还没有具备完整的分类垃圾回收系统,“在垃圾运至填埋场之前,并没有有效的‘分拣’”。

  沼气发电一年能供5万家庭用上一年

  杨炯介绍,之前,纺织城一带居民常反映,江村沟填埋场定时放臭气,“其实是因为生活垃圾含水分大,一有天气、气压的变化,下面就会有沼气溢出,并不是填埋场在定时放臭气。而这些沼气是可以被利用的。”早在2003年,西安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就在江村沟生活垃圾填埋场已填满的地方,给垃圾表层覆盖上一层黄土,然后再在上面覆盖一道HDEP黑色薄膜,并给黑膜上插入收集沼气的黑管。每天,这些黑管都能将大量沼气收集上来输送到附近的一座沼气发电厂,进行发电。

  “每天可收集10万立方米的沼气,一年发电在5000万度左右,大约达到了5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西安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业务科副科长史伟说。

  而针对生活垃圾填埋后渗液较多的情况,一座新建的垃圾渗沥液处理厂已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据该厂中控室工作人员刘云鹏介绍,眼下处理厂已能大量回收填埋场下渗的、浓度较高的沥液,将其处理后能达到可排放标准,不对环境造成危害。

  很多人不赞成填埋垃圾但焚烧成本太高

  对于填埋垃圾的方式,很多人不太赞同,认为对环境影响较大。除此之外,是否还有更好的垃圾处理办法?

  杨炯指出:“日本国土面积小,主要用焚烧的方式来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后将弃渣用来围海造田。虽环境污染小,但也不是没有污染。而且,1吨生活垃圾如果用焚烧来处理,需花费100元以上,而用填埋的方式,则只需10元。”

  “早在几年前,市上就开始为建立新的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选址,初步选在了灞桥,但灞桥不愿意接受,所以新的选址工作还在进行。”史伟透露,预计今后几年市上将先建两座垃圾焚烧厂,“尽可能将垃圾中的有机质转化为电,剩下一部分送焚烧厂进行焚烧。”

  >>垃圾之来世

  建筑垃圾

  所有垃圾消纳场将成绿地或耕地

  非法垃圾场将纳入正常管理部分符合条件的或转正

  据记者从西安市市容园林局得到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全市已建有11处建筑垃圾消纳场,尚有12处建筑垃圾消纳场在规划当中。

  “目前西安日均产生建筑垃圾在8万吨-12万吨左右,年产生约3200万吨-3500万吨,以全市现有的建筑垃圾消纳场,完全可消纳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眼下,全市有四千多辆渣土车,仅每晚10时以后参与运营的渣土车,在2900-3000辆左右。”西安市市容园林局建筑垃圾管理处处长王俊峰说,目前准备联合多个部门,对全市非法建筑垃圾场进行调查,对已倾倒建筑垃圾在5万方以上、远离水源地,不属规划用地且不污染环境的,由非法变合法。

  王俊峰表示此举并非鼓励乱倒建筑垃圾,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将已形成的非法建筑垃圾场纳入正常管理。“所有垃圾场的沟壑被填满后,就停止倾倒,由区一级建设单位督促垃圾场管理单位进行复耕土回填,然后在复耕土上,再覆盖1米到1.5米厚的黄土,作为绿化和可耕地使用。”据悉,去年全市已有一些垃圾消纳场完成了复耕或绿化。

  再建4家大型再生利用厂处理建筑垃圾

  近年来,随着一些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免烧砖企业的兴建,建筑垃圾已不再是“废物”。

  10月11日下午,在灞桥席王街道办一家利用建筑垃圾制砖企业,建筑垃圾经人工粉碎制作成砖,时间不过个把小时。据企业工作人员蔡兴财介绍,目前,该厂日产量80000到90000块砖,各种型号的免烧砖均供不应求。

  这在王俊峰看来,依然属“小打小闹”。他告诉记者,今年6月西郊建成了一家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厂,仅试运行期间日均处理40万吨-50万吨建筑垃圾,排除阴雨天气的因素,将来会达到日均200万吨,“该厂属政府扶持项目,全地下生产,不污染环境,未来,还将建立4家大型的再生利用厂,如在沣东新城建设的一家再生利用厂,仅一条生产线就在2000万元左右,可处理800吨到1000吨的建筑垃圾,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据了解,德国有200家企业的450个工厂进行建筑垃圾的实施再生利用,其回收利用率为86%;而近邻日本,早在2002年就开始实施《建筑材料循环法》,视垃圾为“建筑副产品”。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显然城市对于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能力会更强。

  (原标题:城市垃圾的明天(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我国海军与海监渔政今日在东海演习维权
  • 体育NBA季前赛-三巨头三节51分热火大胜活塞
  • 娱乐台湾电视台播出淫魔富少不雅照遭处罚
  • 财经消息称日化巨头将对洗发水洗衣粉提价10%
  • 科技摩托罗拉移动每况愈下:吞噬谷歌利润
  • 博客官员名片特殊作用 朝鲜的幸福家庭
  • 读书高瞻远瞩:邓小平给中国领导人十忠告
  • 教育揭秘富二代教育问题:贵族式留守儿童
  • 育儿宝宝没奶喝哭闹不休90后老爸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