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村落变身文化遗址公园

2012年10月21日05:59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黄勇娣 通讯员 张晋洲

  在佘山的正南方3公里处,松江大学城东北角,一大片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透露出古老而质朴的韵味。这里,是6000年前上海先人生活过的地方,而在十年前也曾是广富林村的地界。如今,它正在变身成为松江新城的文化功能区——占地1600亩的广富林古文化遗址公园。这一地块的变化,不仅讲述了村民命运改变的故事,还反映了市郊城市化演进、松江新城“内涵式成长”的轨迹。

  说起儿时的广富林村,年近古稀的村民张勤盛老人记忆犹新:在村里一条约两里长的老街上,有着七个茶馆、五家酒店、三爿肉店,还有药铺、打铁铺、理发店……到了1958年,村北一片地方被确认为遗址,遗址下层出土的文物被认为是典型的良渚文化。到后来,“广富林文化”概念被正式提出,有关方面启动了一次次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

  十年前,随着松江新城的启动建设,村民们的命运开始有了转变。最初,配合松江大学城的建设,广富林的部分村民先期动迁;2008年,广富林老街动迁项目启动,最后一批515户广富林村民搬离。从村民变市民,老张连连用了几句“天差地别”来形容现在的生活。他说,过去住在自家盖的房子里,遇上台风、暴雨就担心,周围基本没什么配套设施。动迁后,村民全部进城了,住上漂亮小区里的新房,生活越来越便捷。“每个月还能领960元的养老金,平均一天可以花32元呢,我哪用得了这么多?”张勤盛笑着说。

  人离开了村子,但许多村民的心却没有离开,不少老人有空总会回去转一转。“老村落,就要变成城市里的景区!”74岁的村民沈勤贤感慨地说:“和十年前相比,这里好了可不是一点点。”从一条广富林路进入正在建设的遗址公园,路的一边,是不久前的一次考古挖掘留下的一排排探方,而另一边,则是一栋又一栋已具雏形的复古建筑。根据规划,今后这里将出现一座“漂浮”在水里的博物馆,占地200多亩,气势恢宏,整个馆分水上观光台和水下展厅两部分,不仅陈列出土文物,开辟广富林发掘现场模拟展示、藏宝室等配套设施,还将利用当今最新高科技手段和水底时光隧道等逐一再现4000年来从广富林古镇、华亭县到松江府的演变和发展。广富林文化遗址,则将被原址保留,形成一个具有都市农庄特色的公园。同时,还将兴建宗教文化建筑群、演艺中心、文化展示馆等一批功能项目。

  如今的广富林村,不仅是松江新城的延伸,也成为了佘山旅游度假区的拓展。这一片占地1600亩的土地,有望被打造成集文化、旅游、居住、商业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片区。现在,“没了后顾之忧”的张勤盛老人唯一的愿望,就是盼着遗址公园能早点建好,可以有机会去亲眼看一看。

  随着文化遗址公园的开发,尝到甜头的不仅是原先住在这儿的居民们。紧挨着广富林村的陈家村,如今是松江新城里唯一的村落。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该村是出了名的 “穷地方”。现在,这里成为了与广富林遗址隔河相望的新农村景点,充满勃勃生机,每到周末游客络绎不绝,村里的农家乐开出了一家又一家。

  而遗址所在的松江新城方松街道负责人杨建忠,则想得更远。在他看来,从广富林村到广富林古文化遗址公园,是松江新城从 “形态营建”走向“文化内涵提升”,进而不断深入推动“产城融合”的过程。遗址公园项目的建设,不仅在重现数千年“广富林文化”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街道区域内最终将形成“南有泰晤士小镇、北有广富林遗址公园”的格局。这两张地标性的“名片”,将带动起旅游、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的发展,使松江新城朝着“人文、生态、宜居”的方向逐步成长。

  (原标题:古老村落变身文化遗址公园)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我国舰艇编队首航钓鱼岛 距岛最近30海里
  • 体育中超-19:30视频播争冠战舜天VS恒大
  • 娱乐可米小子成员申东靖病逝 年仅29岁
  • 财经人民日报海外版:美对华贸易吃亏论很搞笑
  • 科技Siri提供“三陪”引争议:娱乐场所喊冤
  • 博客在美国开车注意的事 超详细韩国泡菜做法
  • 读书荒诞律法:春秋男子“戴绿帽”必须忍耐
  • 教育清华姐妹花:向往国防与科研 否认学霸
  • 育儿宝宝没奶喝哭闹不休90后老爸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