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帮村民交电费买肥料 “拐杖信使”收获一路亲情

2012年10月21日06:39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张美冲送信时,顺便给山民带物品夜宿山民家,张美冲帮着做晚饭

  □本报记者张泉 王功尚 通讯员张波 向旭辉 摄影:记者朱熙勇

  10月17日一早,张美冲像过去无数次一样,从双河小镇出发,开始了艰难的征程。

  大山里,峭壁上,86公里艰辛的旅途,48岁的张美冲拄着拐杖,扛着邮包,以双脚为尺,一步一步丈量。

  过去15年里,他战胜了这绝壁邮路带给他的劳累、艰辛和孤独,为7000多群众服务,并收获了他们的尊重和信任。

  拐杖信使的副业

  缴电费,买肥料,捎带生活用品,甚至代取汇款。投递邮件报刊之外,张美冲承担了很多“副业”,且分文不取

  清晨6时,东方露白,张美冲系好鞋带,背起两个鼓鼓的邮包,拎起拐杖就扎进了门外的晨雾中。

  小镇外的公路通往木栗园村,开始数公里已经硬化,是邮路上最好走的一段。

  拐杖叮叮作响,沿途无人,张美冲穿过收割后的农田,走向车营村,那里有他的第一位服务对象张运松。

  上午8时,张美冲走到了张运松家门口。从公路上折入泥泞小路时,张美冲额头上已经布满细密的汗珠。随行记者的小腿肚已经开始发酸,衣服被汗湿,贴在背上,呼吸时有些感到压迫。

  张运松家是典型的土家吊脚楼,全木质结构,由于年代久远,木板已经泛黑,屋檐下挂着玉米棒子和烟叶,屋里堆满魔芋和高山土豆。65岁的张运松老人正在生火,准备做早饭,看见张美冲拄拐来到,老人笑呵呵地站起来打招呼:“拐杖哥,你来哒?!”

  张美冲拿出盐和合渣粉,张运松接过,高兴致谢。这是他两天前请张美冲代买的东西。他说,如果自己去镇上买,步行一趟得两个多小时,坐车还要花费,多亏了张美冲。

  张运松订了报纸,还有一封特快专递。张运松边签收边说,自己当了一辈子村干部,订了一辈子报纸,以前看报,基本上只能看3天以前的报纸,当地人打趣说这是“看历史报”。直到张美冲当上了投递员,他“看历史报”的情况才改变,当天或第二天就能看到山外的新闻。

  沿途,村民们热情地和张美冲打招呼。

  “是不是途中群众都认得你?”记者问。

  “那是的嘛。”张美冲露出少有的“得意”表情。

  村民们说,张美冲帮他们做了很多事情,交电费,买肥料,带油盐酱醋和其他生活用品,帮大家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这是张美冲送信途中最大的“副业”,但他分文不取。

  “他就是家里的人。”河溪村向周兰老人说。

  空巢老人的眼泪

  年逾古稀的老夫妇,儿女在外的空巢老人,张美冲送信送到家,取款送上门,冒着冰雪把两袋化肥送到屋里。和他们谈心,说起“小张”的好,刘坤元老人热泪盈眶

  上午8时40分,阳光渐热,张美冲背上汗渍浸衣。他再次折上了一条泥泞小路,转过两道小山湾,就来到一片村居错落之处。

  这里最让张美冲挂心的,是80岁的黄华阶老人和他72岁的老伴刘坤元。老两口是空巢老人,儿女的汇款保障了他们的生活,但孤独难挨,生活不便。

  张美冲到了门前,黄狗摇着尾巴叫起来,黄华阶和刘坤元老人都走出来,笑眯眯地迎接。张美冲抱着一大箱方便面交给老人,这是他帮忙买了带过来的。老人招呼大家喝茶。

  老人的两个儿子分别在深圳和北京打工,女儿远嫁河南。他们回来一趟不容易,但经常汇寄生活费,每次500元到2000元不等。

  多年来,帮老人取款、送款、领取粮食补贴,成了张美冲的免费“工作”。2010年冬天,张美冲踏着积雪往返两趟,将两包50公斤重的化肥送进了家里。即使没有汇款和信件,张美冲路过此地,也要绕一段路,陪两位老人说会儿话。

  一个外人帮忙取款、带钱,送东西,放心吗?黄华阶老人笑着说:“我们相信他。”说着说着,两位老人红了眼圈。

  蜿蜒的绝壁邮路

  正在最疲惫时,路边枯叶和杂草丛里嗖的一声,窜出一物。定睛一看,竟是一条大黑蛇,嗖嗖地往坡下灌木丛中窜去

  下午一点多,终于到达木栗园村委会。

  送完报纸和邮件,众人饥肠辘辘,大家在小卖部买了方便面,开水泡着,一人一碗,在阳光下热气腾腾地吃着。吃完饭,随即起身出发。按照张美冲的安排,当天要夜宿河溪小学附近村民家中,他预计要傍晚才能抵达。

  走过水田和农户交错的曲折乡村小路后,就来到了河溪村头小河边。这里有一条钢丝木板软桥,过了桥,沿河边上行,就是河溪小学方向。两公里缓坡风景优美,河中流水淙淙,水声、风声、羊叫声间杂,独不闻人声。

  进入最险峻的“扯根坡”之前,经过最后一片稻田。田边路上,一只黄色的蛤蟆蹲在路中晒太阳,张美冲走过时用脚碰了碰它的头,蛤蟆暖洋洋地动了动,又恢复了姿势,再也不动。张美冲笑着走过。

  稻田边是草坡,一群羊在吃草,不见牧羊人。几只雪白的小羊羔在路边嬉戏,张美冲摸了摸小羊羔柔顺的毛,赞说:“确实好看!”

  张美冲说,大多数时候,送信途中很远看不见一个人,看见小动物,就逗逗它们乐一乐。

  再起身就是到了最危险的坡路“扯根坡”,坡度70度以上,路窄谷深,小路仅容搁脚。坡下是深谷,谷底小河流淌,河水奔流冲击,浪花如飞雪乱溅,轰鸣声回荡。

  果真名不虚传,往上爬“扯根坡”,手上必须扯着树枝、藤蔓,慢慢攀。下坡时,得抓扯着树根,慢慢溜。不足5公里长的扯根坡,耗掉整个下午,张美冲边走边为大家打气。起先,同行四人边走边聊,过了一阵都疲劳了,张美冲说话提神,众人却提不起精神回应。

  正在最疲惫时,路边枯叶和杂草丛里嗖的一声,窜出一物。定睛一看,竟是一条大黑蛇,嗖嗖地往坡下灌木丛中窜去,记者走在最前,猝不及防吓了一跳,失声叫了出来。

  受这不速之客惊扰,大家一下子清醒了。众人脚下加快步伐,出了峡谷。

  土家吊脚楼之夜

  每一趟投递之旅,他几乎都要在村民家借宿,不是客人,不是家人,但村民爱他,待他更胜亲人。他说,一切辛苦,都值得

  汪胜林的一栋三层土家吊脚楼,全木质结构,汪家三兄弟的房子呈“品”字排列。

  这里是山谷底部,小河弯弯地绕过,三面包围着河溪小学和汪胜林家。河边的稻田里,几户农民穿着单衣,正在收晚稻。

  记者和同伴喝水歇脚的当儿,张美冲背着邮包,把附近几家订户的报纸送完,又去河溪小学,将邮件和报纸全都送到,然后回到屋里。

  张美冲和汪胜林一起,生火烧水,准备做菜。有客人远道而来,他们张罗着最好的菜肴。一只土鸡,一条蛇,炖了当地难得一见的“龙凤汤”,加上喷香的腊肉,醇厚的包谷烧,晚饭吃得真香。

  饭后张美冲忙着洗碗,又忙着烧水给大家洗澡。烧水的当儿,大家一起把晒场上的稻谷收了起来。

  没有月光,星光下的山谷漆黑一片,几星灯火颇显寂寥。洗了澡,大家喝茶,聊天,不到九点,分别回房休息。张美冲和主人家很快就睡着了。门前小河水声不绝,不知何人鼾声传入。

  记者躺在床上,全身酸痛,左翻右侧,良久不能入眠。木板隔壁,同伴亦辗转反侧良久,不知何时才沉沉睡去。

  清晨5点半,记者还在梦乡,有人喊,原来是张美冲过来喊大家起床,说马上收拾了要出发。他经过一夜休息,似乎完全恢复了精神。他说,还得走一整天,才能从另一个方向送完邮件和报纸,然后回到镇上。

  18日黄昏时分,经过两天的跋涉,张美冲和众人终于回到双河小镇。次日凌晨,他还要去当地恩施市最高的太山庙和最冷的石灰窑。

  山里的太阳,慢慢落山了。在河溪村,人们还穿着单衣,而海拔1880米的太山庙附近,就要烤火穿棉衣了。

  (原标题:义务帮村民交电费买肥料 “拐杖信使”收获一路亲情)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我国舰艇编队首航钓鱼岛 距岛最近30海里
  • 体育中超-19:30视频播争冠战舜天VS恒大
  • 娱乐可米小子成员申东靖病逝 年仅29岁
  • 财经人民日报海外版:美对华贸易吃亏论很搞笑
  • 科技Siri提供“三陪”引争议:娱乐场所喊冤
  • 博客在美国开车注意的事 超详细韩国泡菜做法
  • 读书荒诞律法:春秋男子“戴绿帽”必须忍耐
  • 教育清华姐妹花:向往国防与科研 否认学霸
  • 育儿宝宝没奶喝哭闹不休90后老爸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