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广东:改革先锋再度探路

2012年10月21日08:19  南方日报
幸福广东:改革先锋再度探路

  广东对外经济实现新跨越

  图表看成就

  2007-2011年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南方日报记者 胡良光

  南方日报讯 (记者/黄应来)十七大以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外部经济环境,广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促进对外贸易均衡发展。

  5年来,我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先后突破6000亿美元、7000亿美元、9000亿美元大关,连续26年居全国首位。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9133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44.1%,年均增长9.6%。其中,出口额5317.93亿美元,年均增长9.5%;进口额3815.41亿美元,年均增长9.6%。

  5年间,广东吸收利用外资实现规模、质量“双提升”。2007年以来,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78.87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总额的35.6%。我省积极扩大招商引资、选资力度,高水平打造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中新)知识城等重大平台,引导优质外资和重大项目集聚发展。

  文艺、游玩、健身、公益……在刚过去的中秋、国庆长假期间,首届“南粤幸福活动周”系列活动异彩纷呈,为全省市民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幸福”——这个熟悉且温暖的词汇,这几年在南粤大地异常火爆。什么是幸福?锦上之花,雪中之炭;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1000个人也许会有1000种答案。

  近5年来,在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的浪潮中,一场社会的“嬗变”也不断展开。经济中国转向幸福中国,广东先锋再次探路!

  加快转型升级是手段,建设幸福广东是目的。“民众福祉”摆脱了“GDP至上”的束缚,让广东社会转型有了一条清晰的主线。

  这是执政理念的转变革新,这是民生投入的不断加大,这是社会管理的重大创新,这是公平普惠的生动诠释……共圆幸福梦、共享好生活的科学发展皈依跃然而出。

  关于“幸福”的鸿篇巨著,广东依旧在妙笔生花,指向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逻辑。

  广东理念摒弃“见物不见人”,吹响“幸福号角”

  从空中俯瞰南粤,可见一条绿色的丝带,在大地上蜿蜒游走数千里,环山绕水,穿街过巷,纵横成网。这就是广东从2010年初在全国首倡的绿道网。

  骑自行车、吃农家菜、赏生态美景、品特色文化……绿道网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健康、低碳空间。

  2011年元旦,来自全省21个地市的105对新人在广州会展公园举行了集体婚礼,在绿道上发出了“爱的宣言”,四处洋溢着欢乐与幸福。

  绿道网已然是加快广东转型升级与建设幸福广东的结合点。

  这样的民生工程,肇始于发展方式和目的的反思,缘于执政理念的深刻革新。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也是国内最早遭遇“成长的烦恼”的地区,曾为支持经济发展而欠下的环境账逐渐显现,各种新的社会问题也时有发生。

  早在2003年,广东就推出“十项民心工程”,从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这个项目多年来常抓不懈,硕果众多。然而,各地重招商引资、轻社会建设,重GDP的增速、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观念与现象仍存在,无疑影响了民生建设。

  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节骨眼上,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点也随之到来。

  “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2007年底,在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省委书记汪洋一席话如春雷般擂响了广东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鼓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个重要节点上的盛世危言。

  在2008年6月的省委第十届三次全会上,广东作出《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以“八个必须、八个解放出来”的思想共识向科学发展要幸福:必须克服“见物不见人”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增强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责任感,从先富帮后富责任意识不强的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

  “过度强调GDP、见物不见人的思维理念,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通病。”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梁桂全指出,从广东开始的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有力地荡涤了这一陈弊,树立了以人为本,依靠人、发展人、实现人的需要的新理念。

  理念如何落到实处?广东还向传统的GDP至上政绩观开炮,在全国率先研制“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及考核办法”,作为政绩考核“指挥棒”,确保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省内各地落到实处。

  新一轮解放思想的高峰出现在2011年1月,汪洋书记在省委常委会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理念,其中,转型升级是手段,幸福广东是目的,就是要通过转型升级增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和公平分配社会财富,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好日子,增强幸福感。

  建设幸福广东由此成为“十二五”时期工作的核心要求,在南粤大地掀起一场“幸福大讨论”。2011年10月,全国首个省级幸福指标体系率先在广东出台,力求将幸福化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让争取幸福、创造幸福成为社会的主流风气。

  测算表明,建设幸福广东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2006年—2010年综合指数珠三角地区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粤东西北地区年均提高0.36个百分点。2010年与上年相比,各市幸福广东建设工作明显进步。

  思想观念的大革新,就这样吹响了建设幸福广东的冲锋号,几年来“民生文章”精彩迭出:

  2007年至今,1.2792万亿元民生财政投入,占全省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上升8.8个百分点。空气清新,鱼儿重现江河;寒门子弟圆了大学梦,农民养老金高了,全民医保基本实现;保障房不断开工,房价保持平稳;“三打两建”让社会更诚信、更安定;人们精神上也开始富足了,到图书馆、音乐厅的机会越来越多。

  在广东的“十二五”蓝图中,无论是经济的转型升级,还是发展的绿色战略,最终目标都指向民生福祉。广东还不惜放缓经济增速的脚步,将“十二五”期间全省GDP年均增长调整为8%以上,目的就是为了走得更稳、更好。“培育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的概念也被提了出来。

  惠州“民生为本”,中山“城乡统筹”,阳江“幸福追赶”……各地你追我赶,一齐演绎着“幸福广东”的精彩大戏。

  广东探索:争当社会建设排头兵,探索“粤味”新路

  2011年10月1日,东莞的坤叔欣喜万分。他所带领的助学23年、资助数千学生的公益团队“千分一公益”,终于可以转正。

  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的春风扑向南粤大地,“坤叔事件”让这股春风来得更猛烈了些。

  2011年被称为中国的社会管理创新元年。一个标志就是广东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大的跨越: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和《关于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体现了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建设新路子的决心和魄力。

  为什么是广东?

  春江水暖鸭先知。根据中国社科院此前的一份调研报告,中国的社会结构落后于经济结构15年,而在广东这类经济发达地区,这一差距更大,“一条腿长(经济建设)、一条腿短(社会建设)”的现实矛盾日益凸显。2010年深圳富士康跳楼事件、2011年广州增城大墩村、潮州古巷镇分别发生的聚众滋事事件,就撕开了窗户纸后的现实,意味着原有权力高度集中、政府统管一切的社会管理服务方式已走到了新旧交替的十字路口。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跟30多年前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重要的社会变革,是广东继续先行先试,在新一轮综合实力的竞争中保持原有地位和优势的必经之路,是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路径。

  “政府不该大包大揽,也不可能干好所有的事。”基于这样的共识,广东上下进一步向社会放权,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争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排头兵。

  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在省、市、县三级全面设立社会工作机构的省份,系列组合拳陆续打出。

  针对基层社会矛盾多发、治理压力增大的状况,广东采取措施将社会组织打造成社会建设的主体,力图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近年来,广东社会组织数量年均增长10%,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达3万多家,从业人员50多万人。今年7月1日,广东全面放开民间组织登记,通过此举,力争到“十二五”末,每1万人拥有5个以上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达到常住人口的10%,即约1000万人。

  面对社会建设中最基层的单元——社区,广东在社区管理改革上借鉴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经验,创造出了“粤味”十足的社区管理服务模式,逐步构建社区自治新格局。

  近年来,广州不断推进街道组建“三中心、一队伍”,即综合管理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综合执法队伍,加大政府购买服务,新加坡式的人性化服务在每个街道“为我所用”。走进荔湾区逢源街耀华社区幽静的麻石路,两边坐落着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等机构,这里没有厚重铁门的隔绝,街坊有咨询和投诉,走进对应的办公楼就能得到有效处理。

  粤北山区的南雄市,为调节纠纷,化解社会矛盾,还发明了民间“懂事会”,让农村的老党员、老干部、村中有威望的长者等“懂事”的人教育说服“不懂事”的人,达到“和事”目的。黄坑镇小陂村的“懂事会”成立于2008年,当年便调解纠纷12宗,2009年11宗,2010年、2011年都是9宗。

  广东流动人口达3000多万,做好外来人口服务管理,让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社会,也是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2010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实施积分制入户政策,以积分形式破解户籍改革难点,引导异地务工人员有序落户、融入城镇。横在农民工面前的户籍坚冰在广东开始解冻,广州、中山、东莞、佛山、深圳、肇庆、惠州、江门、清远等市先后制定了农民工积分制入户政策并迅速落实。今年8月1日,广东还取消向外来务工人员收取的治安联防费,每年减轻流动人员负担约6亿元。

  一个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广东风貌的社会建设新局面正在形成。

  广东实践:共圆幸福梦,共享好生活

  仔细梳理“幸福广东”的壮阔实践,公平普惠,共建共享是其原则与皈依。

  最近几年,广东注重搞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民生”、关注“热点民生”。

  无论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先富帮后富,戮力让全省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是多方位消除外来人口面前的壁垒,都透露出浓厚的普惠共享色彩。

  依山傍水,连南瑶族自治县首期高寒山区移民村可谓风景秀丽,该县主打的“移民扶贫”牌,成效显著。走进该县大古坳村村民邓五介晚的“新家”,三房两厅两卫一厨,宽敞明亮。他原本住在村里的泥砖房,出一次县城要1个多小时,生活、就业都不方便。现在100平方米的新房仅花了7万元,生活更方便了。老邓种了几十亩茶叶,包装生产销售后一年还能多赚几万元。

  这是广东扶贫攻坚战成功的一个注脚。

  长期以来,“富广东”的光鲜亮丽掩盖了“穷广东”的苦楚辛酸。截至2008年,广东还有3409个贫困村、70万户、316万人处在贫困线以下。这一局面的形成,既有地理区位、经济基础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整个中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典型缩影。

  真正的幸福,绝不是少数人和眼前的幸福。邓小平同志为中国设计的改革之路,不仅要求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还强调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穷广东”不消灭,“富广东”何以持久?

  从2009年开始,“富广东”正式打响了扶贫攻坚战。从南岭山脉南麓连南瑶族自治县的高寒山区,到南海之滨雷州半岛的“十年九旱”小镇……一场波澜壮阔的干部扶贫“上山下乡”运动在岭南大地掀起,社会各界群策群力、热情参与。

  从“输血”到“造血”,广东正在努力告别绝对贫困。截至2011年底,全省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已高达148亿元,平均每个村投入资金433万元。广东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111元,比2010年增加3701元,增长1.5倍。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扶贫“靶向疗法”,践行着一场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试验,资源与资本的结合、因地制宜地设立产业平台,为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共服务均等化亦以公正优先作为首要原则。

  2009年12月,“全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项浩大民生工程正式“奠基”。从2009年起到2020年,分四个阶段,共有24812亿元(年均超过2000亿元)的巨额财政资金,平均每年新增投入292亿元,直接投向教育、卫生、生活保障、住房保障等八大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供给重点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力求实现广东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统一”、“标准的一致”和“水平的均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国内位居前列。

  这几年,外来工的梦想也逐渐照进现实。广东扩大积分入户范围、面向异地务工人员招考公务员、探索异地务工人员参与基层社区管理、每年选1万名异地务工人员读大学……

  16岁初三毕业后,湖南的唐小华到广东打工,从螺丝工奋斗成为工程师。2011年年初时,闯荡多年的他通过积分入户政策在东莞安家落户;随后他更从两轮考试中杀出重围,圆梦北大!

  外来人口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广东便幸福。

  如今品味这些幸福的故事,总能联想起汪洋书记所作的三副对联:

  “加快转型升级政府是关键,建设幸福广东匹夫也有责。”

  “人人是创造幸福的主体,个个是享受幸福的对象。”

  “我为别人的幸福努力工作,别人为我的幸福创造条件。”

  三副对联的横批均是“共建共享”!

  是的,共圆幸福梦,共享好生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幸福才能更给力、更真切,才能像花儿一样绽放。

  珠水浩荡,旭日东升,广东的幸福大道已经铺展出去,需要大家共同绘就。

  (原标题:幸福广东:改革先锋再度探路)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我国舰艇编队首航钓鱼岛 距岛最近30海里
  • 体育中超-19:30视频播争冠战舜天VS恒大
  • 娱乐可米小子成员申东靖病逝 年仅29岁
  • 财经10月上海车牌拍卖均价超6.6万元创新高
  • 科技Siri提供“三陪”引争议:娱乐场所喊冤
  • 博客在美国开车注意的事 超详细韩国泡菜做法
  • 读书荒诞律法:春秋男子“戴绿帽”必须忍耐
  • 教育清华姐妹花:向往国防与科研 否认学霸
  • 育儿宝宝没奶喝哭闹不休90后老爸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