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水果表面贴标签安全性存质疑 专家:削皮再吃

2012年10月21日13:10  中国广播网 微博

  

  中广网北京10月21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拿着牛奶袋直接咬开喝这种喝法并不少见,可是大多牛奶包装袋上印刷图案的油墨可能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另据皇家化学会研究发现,不少蔬菜水果外标签使用的黏合剂含剧毒化学物质,引起消费者警觉。天天315本期关注:隐形的危险。

  家住北京丰台区的冯女士每天早上都会喝一包袋装的牛奶,直接用牙咬开包装来喝方便快捷,但是最近她发现嘴角和牙齿上总会残留一些包装上印刷的油墨,不禁有些担心了,这些油墨到底会对我们的身体构成一定的威胁吗?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教授以及北京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郑传锴作出评论。

  董金狮:首先是袋的外侧就不卫生,外侧可能有细菌污染,第二就是油墨本身,油墨里面有胶黏剂,五颜六色的颜色里一般都含有重金属,重金属我们在咬的过程中可能就会被吃进去,甚至还会在咬的过程中把塑料膜吃进去,塑料膜也不能分解,对于肝脏肾脏有破坏,重金属的危害就更大。买整箱的比较安全一点,没有打开,一旦买散装的,放到冷藏的货架上的时候就要小心了,主要还是看生产日期,有没有到保质期,临期产品尽量少买,买回去要马上饮用,更主要的是要看产品的包装颜色。

  一看二闻三动手,看颜色和它的信息是不是齐全,如果印刷的颜色不均匀,有这个漏印的地方就要小心了,印刷质量都不保证,产品质量也很难保证。第二就是闻味道,一般印刷完奶袋是没有味道的,要放置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够入库,但是有些企业可能为生产效率高,生产完马上就装袋装箱。特别是节假日的时候赶工,味道特别是溶剂的味道还没来得及挥发,有刺鼻的味道就要小心了,第三就是看油墨结实牢固度,拿手一搓就掉色的就要小心了,说明质量不合格。

  我们对于牛奶的包装材料要求比较严格,塑料制品、纸制品都实行了市场准入,就是经常说的QS,有了生产许可证之后才能生产,但是对于油墨没有严格规定,国家发改委从2010年已经禁止了含苯油墨的生产,但是现在在使用并没有禁用,导致了有些企业还在用含苯的油墨进行印刷,油墨并不环保但是还允许。

  前几年,雀巢奶在国际上也引起很大轰动,就是奶袋上印刷的时候,发现奶里面有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异丙基噻吨酮。它包装上油墨里面有这个东西,防止因阳光暴晒颜色脱落或者掉色的,但是这个物质会通过纸或者塑料包装渗透进去,跑到奶里面去了,也就是说油墨有渗透性。

  一般的奶,像酸奶或者是鲜奶不用加热可以直接饮用,首先它是已经达到了食品要求的,特别像现在酸奶更不能加热,因为酸奶里面的一些菌种正好对我们消化是有帮助的,如果把它杀死了,反而是起不到助消化作用的,酸奶是不要加热的。牛奶,你是想喝热的,不要煮时间长,因为煮时间太长,蛋白质就凝固,凝固了反到到我们身体里面不好吸收。

  现在对于袋装奶的企业国家已经有了强制规定,比如说必须要使用在塑料制品或者是纸制品一定要达到QS认证的,但是国家对整个乳制品袋装的印刷的油墨没有强制性的规定。

  董金狮:我先说关于首先这个材料要符合国家的规定,不管是塑料的还是纸的还是铝箔的要符合QS需求,没有生产许可证绝对不允许生产,第二个企业应该使用更安全,更环保的油墨,比如说溶剂不要用含苯的,更安全更环保。第三个开袋问题,商家应该提出建议。

  郑传锴:液态奶供给包装膜袋有一个国家标准,简单来说就是袋装液态奶的包装标准,但是这个标准里印刷所使用的油墨原材料、饮用的方式等很多有关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的内容还没有写进去。起草人里面,除了一家是中国包装科研研究测试中心权威机构之外,其他的全部都是企业。我们的标准起草是不是可以引入相应的听证程序,另外包括我们的消费者能够增加进去,并且在制定相应标准能够公开征询建议,由我们广大的消费者去提一些相应的建议,这个就可以逐步完善这些标准。我们的国家标准是有一定的强制效力,应该算作其他的规范性文件,消费者、权威媒体能够去主张权利的话,就会让标准更加完善。

  另外从企业角度,国家相应的规定是这么规定的,行业有行业的标准,有自律标准,相当于我们社会规则当中的道德,企业可以制定企业标准,通常我们所说的企标,企业标准不能松于国家标准,但是可以严于国家标准,企业在制定自己的企业标准的时候可不可以更关注消费者的感受,有一些更人性化的设计,会对企业有更好的社会效益。

  牛奶包装袋上的印刷油墨的一些隐形的危险,提醒各位不要直接饮用袋装的牛奶,因为不是特别的安全,刚才也建议过大家,如果有吸管的话最好用吸管,但是吸管的安全卫生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随着天气的转冷,豆浆或者是粥的价格便宜以及购买方便热饮也是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居民的早餐餐桌上,最近有消费者反映一些早餐点或者是奶茶店提供的免费的塑料吸管经常会有一些异味,喝着喝着总感觉喝出了塑料味来。

  记者最近就是进行了一些调查发现,街头一些早餐点和奶茶店提供的吸管多是三无产品,前天早晨记者来到地铁的三元桥店,这里有不少销售早餐的早餐车,这些早餐车主要售卖的豆浆和米粥等热饮,装热饮的锅旁随意摆着一堆五颜六色的吸管,消费者可以随意的拿取,这些吸管只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简单的进行包装,外包装上没有任何的标志。

  餐车的一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说这些习惯都是从批发市场批发过来的,记者也注意到不少的买了热饮后随便拿起吸管直接一插就喝下来了,记者向一位刚买了豆浆的行人询问时,是否考虑过吸管的安全问题,这位行人告诉记者说有时候豆浆很热,用吸管喝着喝着会喝出一股塑料味,但是平时早上上班时间紧,也没时间考虑这些问题,大家都这么喝,没见过谁出事。随后记者就来到北京三元桥的东直门附近的一家奶茶店,这家奶茶店也是有一些独立包装的吸管是白色的吸管,包装上也没有任何的标志,店主告诉记者这些吸管都是上级公司统一配货的,具体来源也不知道。

  董金狮:按照国家规定生产吸管的原材料一般用聚丙烯,食品级的聚丙烯来生产,而且生产完了以后产品出厂时还要做一些检验,最包装单元上必须有生产企业的明确信息,特别是生产许可证QS或编号,一般的习惯不是单个卖的,是一整包卖的,如果整包卖的在整包的外侧必须印上全部企业的信息,如果没有这些信息的话肯定质量有问题,或者是这个企业生产是违法的,没有生产许可证,这就导致了没有生产许可企业生产的吸管往往会使用劣质的工业原料或者是废塑料等等。我们闻到塑料味本身这句话是错误的,食品级的塑料是没有味道的,如果有味道可能就是废塑料的味道。

  一般不合格产品有几个特点,一个是原料方面的,用工业级的原料,不是食品级的,工业的做购物袋、垃圾袋建材用的塑料,它也材质叫聚丙烯的,但是它达不到食品级的要求,也就是有毒有害成份多一些,第二个用的比较多的是废塑料。

  从耐温条件来讲,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可以耐温到一百二三十度聚丙烯的管没有问题,我们的水到一百度允许使用耐热的,但是现在很多塑料管不合格的原料做的那就麻烦了,比如说用废塑料做的或者是带颜色的,预热以后塑料里面的颜色或者说有害成份更容易溶解,越热溶解度越高,这是危险性更大。

  赵女士平时总是喜欢到大超市买吃的东西,除了觉得环境好食品干净点她更看重的是超市的购物方便和快捷,赵女士说不干胶的标签直接贴在蔬菜上拿了就走很方便,然而最近的一条新闻就让赵女士吓了一跳,据报道英国皇家化学协会研究发现不少食品外包装标签使用的黏合剂含有剧毒的化学物质。

  记者对北京市区部分水果摊位进行了走访发信如今的市场销售的水果,无论是国产水果还是进口水果存在普遍的贴标签的现象,记者在某家超市看到,个头不大的李子上一个标签几乎覆盖了水果1/5的标题,我们之前说到买水果觉得贴标签很讨厌,贴在水果上洗也洗不掉,你说我是削皮还是不削皮呢?

  董金狮:一个不干胶的标签涉及到三种材料,一个是塑料部分,相当于塑料袋一样的,那么这部分来讲过去有些用聚乙烯的,现在很多用聚氯乙烯,里面含有增塑剂,特别是裹着油脂的东西,热的东西这增塑剂会容易迁移进去,对我们人体有危害,而且聚氯乙烯用完之后废弃了焚烧会产生二恶英,对环境有为害,具毒物质。第二就是胶黏剂部分,胶黏剂用聚四氟乙烯,或者是据聚四氟丙烯,还有一个全氟辛酸铵,简称PFOA,就跟我们不沾锅那个材料有点像,里面那层头层,调整它的黏结强度,你它能粘上但它能够撕下来,你不像有些胶粘上去就撕不下来了,既有粘的成份在里面又让你不粘的功能,似粘非粘的功能,那么这里面就有这个全氟辛酸铵致癌物质。

  记者调查发现现在食品市场使用这种塑料的胶黏合剂的东西非常广泛的,比如说现在大白菜上市的季节,胶白、包心菜都会用胶带给你捆起来,买二送一之类的都是用蓝色的胶带给你捆起来,直接把价签贴在白菜上或者是蔬菜上,这是不安全的。另外我们看到一些超市的熟食区,熟食是放在一个盒子里并用保鲜膜密封,价格标签直接贴在保鲜膜上,我们也看到这些熟食是极为油腻的,这个胶会不会顺着油渗透到保鲜膜内去呢?

  董金狮:把食物蔬菜水果先装到袋子里面,不管是纸袋还是塑料袋,装在袋子里面外面再贴不干胶,不干胶的胶黏剂不能和食物接触,甭管是直接入口的熟食,还是说像蔬菜水果不能直接入口的不能粘,另外把不干胶粘在塑料膜上,这个保鲜膜上,保鲜膜是很薄的,是透气的,你粘上不干胶以后第一影响透气性,第二胶黏剂会通过保鲜膜去渗透,保鲜膜是很薄的,是能呼吸的,保鲜膜如果装了含油脂的食品以后外面会有油油会渗透出来,既然油会渗出来,那么胶黏剂里面的溶剂也会渗进去,也会对流的。

  我建议作为超市经营者不要把这个标签直接贴在水果表面上,贴在上面消费者不知道的话可能会连皮吃就会把胶黏剂吃进去,第二如果要贴的话必须在标签上说明告诉消费者一定要削皮吃,不削皮吃的话那么就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当然消费者建议在选购的时候不要崇洋媚外也不要为标签是图,有标签就就是好的,没标签就不安全,不能简单的通过标签来说明。

  (原标题:蔬菜水果表面贴标签安全性存质疑 专家:削皮再吃)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我国舰艇编队首航钓鱼岛 距岛最近30海里
  • 体育中超-19:30视频播争冠战舜天VS恒大
  • 娱乐可米小子成员申东靖病逝 年仅29岁
  • 财经10月上海车牌拍卖均价超6.6万元创新高
  • 科技传iPad Mini美国市场入门价329美元
  • 博客钱钟书鲜为人知的幽默 真正的高官气场
  • 读书荒诞律法:春秋男子“戴绿帽”必须忍耐
  • 教育清华姐妹花:向往国防与科研 否认学霸
  • 育儿宝宝没奶喝哭闹不休90后老爸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