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捐助并不等于零爱心

2012年10月22日01:20  燕赵都市报

  □王石川

  “我们发出去1000多份邀请函,却没有一家企业或者个人肯回应我们。”记者从贵州省教育厅下属分支机构——— 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了解到,自2011年6月30日成立以来,该基金遭遇“零捐助”尴尬,发出千余封邀请函无一回应。(10月21日《潇湘晨报》)

  一千多份邀请函,零回应;长达近一年半时间,遭遇零捐助,这样的成绩单确实不免让人追问,曾经乐善好施的中国人哪里去了?其实,零捐助不等于零爱心,民间的慈善热情从没有冷却。

  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表示,希望社会公众不要对公益慈善机构“一棒子打死”。应该说,社会公众从未将公益慈善机构“一棍子打死”,如果公益慈善机构生命力顽强、公信力高,谁想一棍子打死就是痴人说梦。与其感叹零捐助,不如从两个维度反思为何会出现零捐助现象?

  一个维度是,公益慈善机构的公信力遇到挑战。这一点,周忆江也坦承“自从经历‘郭美美事件’后,公益慈善机构的公信力遭到了质疑”,如果民众捐出了血汗钱,这钱却可能成为一些人的饕餮大餐,成为某类人的名包名车,而没能流向最需要的弱势群体手里,谁也不会继续捐赠。所以,要激发起民众捐赠热情,慈善机构提高公信力是最基本的前提。

  另一个维度是,公益慈善机构也应该反思劝捐方式。在民众权利意识和独立判断能力都有较大提升的今天,靠发邀请函来募捐的方式太过陈旧,甚至有些不负责任。首先,发邀请函有些居高临下,甚至有逼捐的意味,这令人反感;其次,一纸邀请函缺乏足够说服人的公信力,收函人凭什么信任发邀请函的机构;最后,收函人如果对发函的机构不了解,就不可能捐助,即便了解,仅凭邀请函也不会轻易捐助。

  做慈善是一件好事,但想做好慈善并不容易,幻想待在办公室里就能“守株待兔”,自有好心人送钱上门;或者发个函、打个电话、利用媒体呼吁呼吁,就能安心收钱,这种想法过时了。要募捐到钱,离不了慈善机构公开透明,有公信力,还离不了工作人员拿出热忱的态度,诚恳的交流,不知疲倦的耐心。遗憾的是,相关部门依然一派官老爷作风。比如,前不久,云南鹤庆县两名中学老师带着学校募捐的彝良地震善款赴县民政局,却遭财务工作人员拒绝,“我们不收现金”。如此一来,哪有公信力可言,哪能赢得民众信任?

  零捐助并不等于零爱心。用更真诚更艺术的劝捐手段,尊重爱心人士,并强化监督,呵护好每一笔善款,民众自然愿意信任慈善机构。

  令人担忧的是,面对零捐助,该基金会秘书长表示,鉴于目前没有任何捐款来源,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只好在教育系统内部开展爱心捐助活动,“让学校帮助学生”。如此举措,会不会是更粗鄙的逼捐?

  (原标题:零捐助并不等于零爱心)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我国舰艇编队首航钓鱼岛 距岛最近30海里
  • 体育西甲-梅西戴帽巴萨5-4 C罗破门皇马2-0
  • 娱乐董洁发声明:潘粤明蓄意抹黑 嗜赌致分手
  • 财经10月上海车牌拍卖均价超6.6万元创新高
  • 科技谷歌数据中心探秘(高清组图)
  • 博客钱钟书鲜为人知的幽默 真正的高官气场
  • 读书荒诞律法:春秋男子“戴绿帽”必须忍耐
  • 教育大学楼管大叔语录“霸气侧漏”蹿红
  • 育儿宝宝没奶喝哭闹不休90后老爸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