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消失近百个村落”背后的迷失

2012年10月22日01:20  燕赵都市报

  □武 洁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20日在天津表示,中国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冯骥才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作出上述表示的。他援引官方公布的数字说,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则无人知晓。(10月21日《中新网》)

  村落是不是一定要长盛不衰,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正如人有生老病死,城有兴盛衰败,村落当然也不例外。事实上,村落的形成,同样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既然如此,当时移势易,地利与人和不再,村落的衰落乃至荒废,当然也就在所难免。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有多少村落形成却又湮灭,恐怕已无法历数。从这个意义上说,村落的衰败,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以一些衰败的古村落为例,只剩下七八户人家的“悬空村”,只有寥寥几个孤寡老人的山西周朝古村……不难设想,当这些村落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甚至连村民都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而选择离开,没有人气与生机的古村落,走向破败荒芜乃至湮灭,似乎也是在所难免的宿命。

  要让这些人气渐失、偏居一隅的古村落在经历了风雨沧桑之后,仍然保持活力与生机,恐怕少不了要花费相当的人力物力,保护这些古村落有无价值,是否划得来,这笔账当然不能不算。

  不过,假如认为如今到了城市化时代,便觉得村落已然过时,衰败湮灭也是必然结果,恐怕并不恰当。事实上,现代城市固然是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为了更多地容纳人口,更多地集中资源和人才,村落也的确不再符合现代化进程。而如果把城市化与古村落对立起来,却也并不利于城市化本身。当城市缺乏了乡土与历史的支撑,恐怕本身也将缺乏立足点,甚至难免因为找不到根系而产生漂浮感。从这个角度来看,村落其实不应该因为城市化的进程而逐渐荒芜,乡土文明与文化也理应得到传承和延续,它不仅应该是原住民的心理依托,更是城市人心理与文化栖居所不可或缺的。

  不可否认,相比任其衰败,对于古村落的保护,的确显得有点吃力不讨好。不过,欧洲的建筑与文明之所以为人所仰慕,其实并不在于它有多少现代建筑,而恰恰在于其对历史建筑的近乎苛刻的保护。即便是中国,之所以享有东方文化古国之美誉,其实同样不在于我们建设多少东方明珠或鸟巢,而恰恰在于中国幽远漫长的历史文化,及其留存遗迹对于当今社会乃至世界的影响力。正如陈丹青先生所说,“我们的文明自信其实更多来自历史的深处”。

  尤为吊诡的则是,一边是有堪称“活化石”的古村落濒临消失,一边却是文化名村大举拆建,没钱保护“活化石”,却不吝巨资打造假文物,这背后的畸形利益链与扭曲的价值观,恐怕更需反思。

  一言以蔽之,现代化本就不意味着喜新厌旧或是以新换旧,如何让现代化发展与村落文明协调起来,恰恰应该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历史的保护与现代化的发展本不矛盾,只有让乡村仍可触摸,文化可以感知,才算得上是真正具备了现代文明的气质,也只有尊重历史的现代化,才不会自毁根基。基于此,村落当然不必非得长生不老,但是,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却不能失去对于自身乡土文明的体认、敬畏与关怀。

  (原标题:“每天消失近百个村落”背后的迷失)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我国舰艇编队首航钓鱼岛 距岛最近30海里
  • 体育西甲-梅西戴帽巴萨5-4 C罗破门皇马2-0
  • 娱乐董洁发声明:潘粤明蓄意抹黑 嗜赌致分手
  • 财经10月上海车牌拍卖均价超6.6万元创新高
  • 科技谷歌数据中心探秘(高清组图)
  • 博客钱钟书鲜为人知的幽默 真正的高官气场
  • 读书荒诞律法:春秋男子“戴绿帽”必须忍耐
  • 教育大学楼管大叔语录“霸气侧漏”蹿红
  • 育儿宝宝没奶喝哭闹不休90后老爸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