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为北京确立首都地位?

2012年10月22日02:40  大河网-大河报 微博
孙氏为北京确立首都地位?

位于豫东平原上的孙厂村,石碑和石雕构件四处散落,那些模糊的文字,让人对遥远的历史产生极大的好奇之心。

  “永城两皇后”系列之

  【三】

  □首席记者 姚伟 文图

  引子

  PREFACE

  深宫“盗子”真耶假耶?

  孙皇后的夫君朱瞻基,是永乐大帝朱棣的长房长孙。按照《明史》的说法,他出生的时候,还是燕王的朱棣做了一个梦,梦到太祖(朱元璋)“授以大圭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朱瞻基满月时,第一次见到他的朱棣就赞叹道:“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

  朱瞻基长大后,“嗜书,智识杰出”,更得朱棣喜爱,巡游各地及北征蒙古时,常把他带在身边。朱棣不喜欢长子朱高炽,曾想废掉其太子之位,却因喜欢这个孙子,没有那么做,史书说太子“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

  朱瞻基后来成了一个好皇帝,他在位期间,赈荒惩贪,重用贤才,荡平藩王之乱,“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严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他也曾亲自带兵巡边,蒙古兀良哈部寇边时,他“帅精卒三千人往击之”,出喜峰口,击寇于宽河。“帝亲射其前锋,殪三人,两翼军并发,大破之。寇望见黄龙旂,下马罗拜请降,皆生缚之,斩渠酋”。

  这位英武能干的皇帝,从成年起,身边就应该不乏美女,但他却对孙氏情有独钟。这位在权力之巅长大的人,表面光鲜无比,其实身处复杂的宫廷争斗中,承受着难言的压力,大约就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孙氏成为他的知己和至爱。按照朱棣生前的安排,孙氏没当上皇后,只有贵妃名分,但朱瞻基决意不让孙氏受委屈,他做了一件“破天荒”的事。按照明初定制,“皇后金宝金册,贵妃以下,有册无宝”,宣德元年五月,“帝请于太后,制金宝赐焉。贵妃有宝自此始”。

  赐给孙氏金宝,是在册立皇后半年后,从时间上看,应是宣宗一再坚持,才使得坚守“祖宗成法”的张太后答应此事。

  一年多后,孙氏为朱瞻基生了第一个儿子,令他大为高兴,当即大赦天下,并免去第二年赋税的三分之一。没过多久,朱瞻基下诏正式立其为太子,当时那男孩儿仅八十多天。这是明朝历史上最快的立储记录,由此可见朱瞻基爱子之心切。

  奇怪的是,在《明史》的记载中,这个男孩儿(即后来的英宗朱祁镇)却有些来历不明,其母到底是谁,堪称明代宫廷一大悬案。按《明史·后妃传》的说法,这个男孩儿并非孙氏亲生,是她“阴取宫人子为己子”。撰写《明史》的人并没有提供任何细节,只写下这么一句话,但孙氏“盗子”之说因此不胫而走,素来为好事者所渲染。

  不过,只要稍加思考,就会觉得这个说法匪夷所思。即便认为英宗非孙氏亲生的人,也觉得《明史》关于此事的记载“未免有点太说不过去了”!

  生孩子不是个简单的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怎么能瞒得住人?况且朱瞻基28岁当上皇帝后,只有两个女儿,没有一个儿子,宫中不管谁的肚子大了,都会吸引上千双眼睛。就算孙氏在宫中势力再大,她怎么能在漫长的十个月里瞒过皇帝?又怎么能让太医们统统闭口?所以有人推测这事得到了朱瞻基的默许,甚至就是他主谋的。

  但即便是朱瞻基主谋,这事的难度也够大。朱瞻基事母至孝,张太后怎么能不关注此事?分娩时,她和胡皇后要亲临现场关怀,谁又能拦得住?如此大事一旦败露,即便有皇帝护着,孙氏也将名声扫地。况且当时孙氏才20多岁,已生有一女,生育能力并无问题,怎么会冒那么大的风险?

  有人认为,孙氏是被人泼了脏水,宣宗为她废了原来的皇后胡善祥,大约是这场宫廷风波,令孙氏后来遭人嫉恨,才有了“盗子”这种捕风捉影的说法。

  永城皇后确立北京首都地位?

  孙氏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宣宗随即废掉胡皇后,立孙氏为后。

  废后在古代是大事,无故废后,更是有违宗法制度,遭到杨士奇等大臣的反对。不过宣宗主意已定,不顾大臣苦谏,反复要他们商议此事。杨士奇等人看出宣宗这次是拦不住的,就出主意让胡皇后主动上表让位。不久,胡皇后被迫上表,朱瞻基准奏,赐其为“静慈仙师”,一切待遇从旧。

  就这样,在立太子20多天后,朱瞻基就如愿以偿,将皇后的桂冠,戴在了他心爱的孙氏头上。

  在古人看来,朱瞻基无故废后,是他一生的污点,而关于孙氏“盗子”、“夺后”的阴谋论,大约由此而生。不过,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这位皇帝倒可称得上是“多情种子”。

  历史上,真正赢得皇帝爱情的女人不多。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被视为真爱,但李隆基最终也只给她贵妃的名分,相比之下,宣德皇帝对孙氏的爱却没任何保留,他不愿让她受一点委屈,为她不惜一再突破“祖宗成例”,把能给的都给了她,不能不说是一段佳话。

  此前孙氏的事迹,史籍上语焉不详,不过她后来的作为,让人觉得最初那么多人看好她,宣宗如此爱她,都不是没有道理的。

  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38岁的明宣宗英年早逝,8岁的朱祁镇即位,年号正统,是为明英宗。孙氏被尊为皇太后,小皇帝的日常起居都由她照料。

  五年后,13岁的小皇帝办了件大事,他下诏重建北京紫禁城里的宫殿,第二年十一月,“乾清、坤宁二宫,奉天、华盖、谨身三殿成”,小皇帝又下诏,“大赦,定都北京,文武诸司不称行在”。北京作为明朝首都的地位,由此确立。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明朝定都北京,是永乐大帝朱棣所为。但这事其实曾经有过极大的反复,差那么一点儿,明朝首都就迁回南京了。

  朱棣英武强悍,为了压制北方游牧民族,让大明江山永固,他以“天子守国门”的气度,经营北京作为首都。永乐元年,他将北平改称北京,设置国家级机构;永乐四年,开始筹建北京宫殿,随后又在北京为自己营造陵墓,永乐十八年下诏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让皇太子、皇太孙都北迁,昭告天下,迁都北京。

  此后没多久,北京紫禁城大火,主要宫殿都被烧毁。两三年后,还没来得及重建,朱棣就撒手人寰,朱高炽即位,改元洪熙。不爱打仗的朱高炽对迁都北京早就心存异议,洪熙元年二月,他令郑和守备南京,三月更下诏“还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复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

  恰在这个月,南京屡次发生地震,迁都的事因此暂停。两个月后,朱高炽突然病危,不久病故,迁都之事遂搁置起来。

  宣宗即位后,对迁都态度暧昧,他既未继续实施父亲已启动的迁都行动,也没重修被大火烧毁的北京宫阙,更没有正式取消迁都计划,北京的国家级机构仍称为“行在”,令明朝定都大事悬而不决。直到英宗正统六年,北京的首都地位才正式得以确认。

  史籍将此事的功劳归到英宗名下,但当时英宗还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当无决断大事的能力。定策首都大事的,当是皇宫里的两位永城女人:太皇太后张氏和皇太后孙氏。张氏一向坚持“毋坏祖宗法”,对自己丈夫做出的决定恐难改弦更张,宣宗执政十年,对定都这样的大事竟然一直没有决断,应该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有研究者推断,更有可能做出这项决策的,应该是孙氏。当时太皇太后张氏已近垂暮之年,孙氏有了相当大的发言权,才将这个悬了十多年的大事安顿下来。北京城的首都地位最终确立,无疑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标题:孙氏为北京确立首都地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我国舰艇编队首航钓鱼岛 距岛最近30海里
  • 体育WTA总决赛-李娜陷死亡之组火拼阿扎小威
  • 娱乐董洁发声明:潘粤明蓄意抹黑 嗜赌致分手
  • 财经10月上海车牌拍卖均价超6.6万元创新高
  • 科技谷歌数据中心探秘(高清组图)
  • 博客钱钟书鲜为人知的幽默 真正的高官气场
  • 读书荒诞律法:春秋男子“戴绿帽”必须忍耐
  • 教育大学楼管大叔语录“霸气侧漏”蹿红
  • 育儿宝宝没奶喝哭闹不休90后老爸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