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家吃上“放心菜”75岁老教授依然奔波田间地头

2012年10月22日02:40  大河网-大河报 微博
为了大家吃上“放心菜”75岁老教授依然奔波田间地头

为了大家吃上“放心菜”75岁老教授依然奔波田间地头

  他就是被尊称为河南“蔬菜之父”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园艺家、蔬菜专家张绍文

  核心提示

  退出大学讲堂10年,他一天也没在家闲着,始终行走在田间地头。研究了一辈子蔬菜的他75岁高龄又开始“盯”上了有机蔬菜,他说:“这个地方下的力气最大,操的心最多,很煎熬。”

  他就是被尊称为河南“蔬菜之父”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园艺家、蔬菜专家张绍文。

  10月15日,在位于新郑市的一家有机农场内,体格瘦削却精神矍铄的张绍文从挂满黑珍珠的番茄大棚里钻出来,查看了一下邻棚大蒜的灌溉水表后冲记者点点头,就算是采访的开始。

  □记者 何晖文闫化庄 图

  A

  蝴蝶漫天飞舞,对于蔬菜却是灾难

  10月15日,周一。

  天,灰蒙蒙。风,凉丝丝。

  新郑市一家有机农场的081号菜园,菠菜、油麦菜、辣椒、香菜等十余个品种将这8分地切割成了一个个整齐划一的条块。

  近50棵苤蓝安静地生长在一块约有3平方米的条块里,这些苤蓝被一张白色网状薄膜覆盖着,偶有几棵裸露在外。但,凡是露在外面的叶子上几乎都趴着菜青虫,最多的一棵竟有6只,而一旁被覆盖着的更多苤蓝则安然无恙。

  “菜青虫来势猛食量大,一只菜青虫半天就能吃掉半片菜叶,对包菜、萝卜、菜花、白菜等多种十字花科蔬菜的危害最大,防虫网既能阻挡害虫又不影响透气和阳光照射。”张绍文边扒拉翻看着菜叶边说。

  这种“阻断式”浮面覆盖防虫法是整个躲病、防虫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张绍文和他的学生经过3个月的观察研究、培植试验最终成功。

  张绍文是河南农业大学教授,今年已75岁高龄,他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园艺家,因在蔬菜领域的卓越贡献被誉为河南“蔬菜之父”。

  说话间,两只淡黄色的菜粉蝶从不远处飞来,在覆盖有防虫网的菜园里盘旋一阵后飞走。“如果它落在了一片菜叶上,就会在上面产卵,先是卵后来是蛹,20天后,这些蛹就变成了菜青虫。六七月份是蔬菜的集中生长期,整个农场的各色蝴蝶漫天飞舞,但这种胜景对于蔬菜却是灾难。当时,有十几亩娃娃菜、大白菜因为蚜虫和菜青虫繁殖太快,全部烂在了地里……”事情虽已过去虫害也已然得到控制,但张教授仍耿耿于怀。

  B

  有机种植,让50年的“药”路走不通了

  望着远去的蝴蝶,他说:“按传统方法,那十几亩虫害不到200元钱的农药就能全部灭杀,但园区的有机技术标准很严谨,那些菜只能眼睁睁烂掉。”

  据张教授介绍,在这家有机农场,按照欧盟有机种植标准,所有蔬菜种植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生长剂(激素)不用除草剂不用转基因种子。“对于不用化肥、除草剂、激素,我还可以勉强接受,但绝对不用化学农药在现时恐怕很难。”

  他说,目前常规种植中,化学农药、化肥、除草剂、激素一直是蔬菜种植中的必用品,种一亩温室越冬黄瓜7个月的时间喷药至少在20次以上,化肥用量在1000多斤,激素更是常用的必备品。

  在他眼里,市场上那些水灵灵亮嘟嘟的黄瓜多半是从“激素”里“泡”出来的。“正是因为有了农药、化肥和生长剂,国人才从过去的‘有啥吃啥’变成了现在的‘吃啥有啥’。”起初,他并不认为什么都不用就会种出好菜。

  事实上,仅就蔬菜而言,现在能够“吃啥有啥”,张绍文确实功不可没。

  花叶菜、根茎菜、瓜果菜;选种、育苗、培植;施肥、上药、灭虫……张绍文亲力亲为的研究涉及整个蔬菜领域。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在郑州北郊设计建造了河南第一个“悬梁吊柱式竹木结构”的塑料大棚,是他开创了河南大棚蔬菜的新时代。是他早年把全国各地的种蒜引进河南试种,临颍县种植的当家品种宋城大蒜也是经他手选育而出。但鲜为人知的是,河南境内遍地开花的这种大蒜是前苏联一位专家带给张绍文的礼物,当年只有6瓣。如今,河南临颍、中牟、杞县等多地种植的宋城大蒜已超过80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80%以上。

  50年来,张绍文始终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2002年退休后,他又常驻新郑市八千乡,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无私传给农民。他的足迹几乎走遍了全省各地,卢氏、南召、新县、方城等71个贫困县的农业开发,他都倾有心血。

  C

  蚜虫比人“精”,上面热它会往下跑

  今年2月,张绍文进驻有机农场。刚一入夏,蚜虫就给他来了一个下马威。

  农场里的白菜、油菜、萝卜、青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多数遭遇了蚜虫侵袭。

  蚜虫又叫蜜虫、腻虫。靠刺吸蔬菜嫩叶背面及幼茎为生,被吸食的菜叶会畸形卷缩,出现叶斑、泛黄直至枯萎死亡。此外,蚜虫的唾液还会在菜与菜之间传播病毒。

  据张教授介绍,蚜虫繁殖力很强,一年能繁殖10~30代。“两天就能见到重孙子。如果人类以蚜虫的速度繁殖后代,则一个女人一天生下的婴儿可以坐满一个网球场……”

  过去,他指导村民灭杀蚜虫时有五六种方法和8种农药品种。而这些化学农药在农场统统派不上用场。他于是炮制“烟叶水”、“辣椒水”,同时采用了多种“土方”、“偏方”和生物除害法。

  做了上百次的各种尝试,效果不明显后,为保证品质,整棚整棚的娃娃菜、大白菜以及一些叶菜被农场毁掉,张绍文看得直掉泪。

  之后的几个月,他和蚜虫耗上了。

  他开始在宿舍里养蚜虫,观察、研究它的生长规律,琢磨它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蚜虫不耐高温。他开始高温闷棚。

  棚内外的温度相差30多摄氏度,老人在50摄氏度的温室中,一呆就是四五个小时。蚜虫开始大量死亡,但仍未能根除。“我发现,蚜虫比人‘精’啊,热气一般都往上跑,上面热它们居然都会往下钻,全部密密麻麻地集中在根部。”

  张绍文决定出动天敌“以虫制虫” 。在蚜虫的天敌中,异色瓢虫堪称“超级杀手”,它能捕食多种蚜虫、蚧虫及小幼虫等。每只瓢虫五毛钱,买来一批撒在大棚里,效果果然明显。

  按下葫芦浮起瓢——韭蛆的肆虐又使大量韭菜直接从根部烂掉,几亩韭菜纷纷枯黄而死。

  张绍文说,韭蛆身长只有5毫米,但它们往往集团出动,一棵韭菜根可能趴有几十只甚至上百只韭蛆。

  “韭蛆繁殖很快,一旦泛滥直接就是绝产。不少菜农都是用高毒农药‘灌根’治韭蛆。”

  D

  对自己热爱的事业

  要能“以身相许”

  农场的人称张绍文为“老人家”。

  老人家习惯夜里两三点醒来,很多“灵感”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有时候事情多了,整夜睡不着。”

  住在农场,他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他的办公室有10个技术员,这也是老人引以为豪的地方,称这是河南规模化蔬菜种植园区中技术人员最多的。8个月来,这10名后生被他逼得日日钻课题,天天蹲菜地。他说:“孩子们都很能吃苦,也很有灵性,但得逼得狠点,也许我的一天就是他们的半年啊。”

  在他眼里,这10个年轻人不相上下,都很勤奋,日后必成为这一块的专家。

  “能跟在张老师身边学习,过去连想都不敢想……”农场的技术员梁文飞说。

  23岁的程永平姑娘今年刚从河南农大本科毕业,她的蚜虫论文得到了张绍文逐字逐句的指导,但老人家却抹去了自己的名字。他认为,指导学生是导师应尽的义务,即便在教学期间,所有学生的论文他都不允许署自己的名。

  “每个人只有一个人生,如何让你的人生过得比别人‘多’?” 老人家提出了“以身相许”说。“每天比别人多干三小时,你的人生就会比别人多出三分之二,对自己热爱的事业要能‘以身相许’。”

  老人家说:“这一辈子,在有机这个地方下的力气最大,操的心最多,很煎熬。但很有收获,很值得。”

  在他看来,食品,只有一个标准,即安全和不安全。“人类高质量的生活不应是‘吃啥有啥’而应该是‘吃啥啥好’。‘有啥吃啥’年代有人会饿死,‘吃啥有啥’的现世有更多人可能会病死,‘吃啥啥好’才应是人类幸福健康的终极目标,而唯有有机食品能够实现。”

  老人家希望把一辈子的蔬菜种植经验传授给年轻人,通过对有机种植科学化的探索,培养出中国未来有机种植的第一批技术员。“我想,别人没做过的事不等于不存在,我应该去探索。有机虽然很难,充满了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技术上的,还有信念和价值观上的。很难,但总要有人做,如果没人做,才最悲哀。”

  粘蚜纸板很给力

  (原标题:为了大家吃上“放心菜”75岁老教授依然奔波田间地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我国舰艇编队首航钓鱼岛 距岛最近30海里
  • 体育WTA总决赛-李娜陷死亡之组火拼阿扎小威
  • 娱乐董洁发声明:潘粤明蓄意抹黑 嗜赌致分手
  • 财经10月上海车牌拍卖均价超6.6万元创新高
  • 科技谷歌数据中心探秘(高清组图)
  • 博客钱钟书鲜为人知的幽默 真正的高官气场
  • 读书荒诞律法:春秋男子“戴绿帽”必须忍耐
  • 教育大学楼管大叔语录“霸气侧漏”蹿红
  • 育儿宝宝没奶喝哭闹不休90后老爸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