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虫草”——我省外语导游杨蕴婧四次援藏的故事

2012年10月22日05:28  山西新闻网

  援藏10年,这是国家旅游局对西藏的承诺。因此,全国各地外语导游志愿者陆续踏上援藏之路。在雪域圣地,数百位援藏导游,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架起让世界认识西藏的桥梁。

  在这些导游之中,有一个山西女孩儿,她瘦小的身材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是她先后4次走进西藏的志愿举动,却感动了无数人。她,就是大同市中国国际旅行社导游杨蕴婧。

  从25岁第一次走进西藏,杨蕴婧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援藏导游员西藏自治区先进个人”。今年4月,带着对西藏的眷恋与不舍,她第四次加入援藏导游的行列。

  是抉择而不是冲动

  2007年,杨蕴婧第一次援藏时,只有25岁。当时,在大学获得外语学院、法学院双学位的她,刚刚争取到一个前往德国不莱梅做交流生的机会。是德国?还是西藏?这的确是一个人生的十字关口。最终,她选择了后者。

  “当时,父母和亲友都鼓励我去德国。作为一个学外语的人,出国是很多人的梦想。”杨蕴婧坦言,面对选择,她并没犹豫太久。她说,其实从志愿报名到做出决定,很多事情都对父母做了隐瞒。即使这样,父母得知后,依旧坚决反对,并发动亲朋好友对她连番规劝。“不同意的何止是我的家人,我的很多同事们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都表示了不理解”。

  的确,西藏在很多人眼里都像一个未知数。迥异的饮食习惯、生活起居、一个正值青春的女孩的安全问题……大家的不同意和不理解情有可原。这种不同意和不理解之中,隐含的是一份担忧,一个城市女孩,不仅要背井离乡,还要接受高海拔缺氧、高强紫外线的考验。

  她可以吗?

  “当接到通知,让我准备十天后出发时,我拿着陌生的西藏导游词,内心充满忐忑。”杨蕴婧说起当时的感受,脸上还泛出些许不好意思的神情。“最后给我信心的,是上大学时班主任的一句话,他说要学会尊重自己的选择。”

  杨蕴婧的坚定,让父母知道女儿已经长大,纵使有千万个放心不下,他们依旧尊重了女儿的选择。杨蕴婧说,那一段时间,爸爸每天让她早起锻炼,让身体能够尽快适应西藏生活;妈妈给她准备行囊,并不断嘱咐她注意身体。“虽然有些不舍,但我坚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也许有些人会说我是一时冲动,我想说,如果仅仅只是冲动,就不会再有之后的三次进藏。”

  甘愿做一个“虫草”

  在西藏,夏忙冬闲的西藏导游很早就有一个“虫草”的别称。“这其中多有嫌导游外出多、风险大、难顾家、没前途的意思,而我不这么想。”杨蕴婧认为,“虫草虽然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但是它却是一味名贵药材,这不正与我们的人生相符,只有经过历练,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没有多少导游能够真正做到把客人当成自己家人一样,但杨蕴婧可以。

  自从进入西藏圣洁导服中心,无论是自己团队的客人,还是临时陪护的国外游客,她都视他们为亲人。有一次,一位来自奥地利的老人因为高原反应,在浴室中摔倒,头部碰撞到墙体上,导致头颅内出现积水。杨蕴婧受旅行社指派,像照顾自己奶奶一样悉心照顾了她三天三夜。当奥地利派员接她回国即将登机时,老奶奶哭了……

  还有一次,同事的团队里有一个德国老太太病倒了,被送到医院。杨蕴婧曾与这个老太太有过一面之缘。得知老奶奶的病情严重,夜里一点半她自己打车到了医院。当时,老奶奶的含氧量低于70,随时有昏迷的可能。一宿一宿床前陪护,一个一个电话联络,最后终于联系到一架从香港飞来的专机,将老奶奶转移到平原地带。

  对游客悉心照顾的杨蕴婧却错过了对父亲的陪护。2009年,杨蕴婧的父亲嗓子里面发现囊肿,在北京一家医院动手术。每次打电话回家,杨蕴婧的爸爸妈妈都是很关心地询问她的近况,并未透露一丝爸爸的病情。直到援藏工作结束,家人才告诉她实情。说起这件事,杨蕴婧的神情满含愧疚。

  介绍一个真实的西藏

  一口流利的外语,一颗热情的心,杨蕴婧用自己的微笑、真诚,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西藏。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加深,海外游客纷至沓来。其中,一些外国游客对于西藏总是带着莫名的偏见。

  “当这些外国人来到西藏的时候,我的任务就是用自己所感受到的,向他们展示出一个真实的西藏,和平的西藏。”杨蕴婧说,她会通过西藏博物馆,去介绍旧西藏民众的艰辛生活;去牧区农家,介绍新西藏的全民医保、安居工程、农作物连年大丰收。许多外国游客因此意识到,如今的西藏变化很大。

  今年,一位德国客人的话语,引起杨蕴婧的格外注意。这位客人说,她看到农牧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感到很不安。为此,杨蕴婧引用一位同行的话告诉这位客人:“生命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不同,有些人需要用金钱来体现,有些人需要用时间来衡量,而这里的人们,选择了用自己的身体长度来丈量。心灵的富足更会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活幸福与否,每个人有不同的定义。我们不可以站在一个高度,去俯视和评价生活在另一个高度的人群的生活品质。内心的富足平和也是人生的喜悦,不可以一概而论,用物质来体现。”客人听后,频频点头。

  从布达拉宫到扎什伦布寺,从纳木错湖到珠穆朗玛峰,援藏导游的身影活跃在西藏的每一个旅游景点。由于外语导游较少,许多援藏导游工作太忙,经常带病工作,落下顽疾。

  杨蕴婧说,她不在乎这些疾病,希望能用自己的青春,去打开西藏对外的一扇小窗,向窗外的人介绍一个美丽的西藏,一个充满希望的西藏。

  本报记者岳晋峰

  (原标题:高原“虫草”——我省外语导游杨蕴婧四次援藏的故事)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日副首相承认中日在钓鱼岛存在领土争议
  • 体育WTA总决赛-李娜陷死亡之组火拼阿扎小威
  • 娱乐董洁发声明:潘粤明蓄意抹黑 嗜赌致分手
  • 财经光明鲜奶5个月曝出6次质量问题
  • 科技谷歌数据中心探秘(高清组图)
  • 博客钱钟书鲜为人知的幽默 真正的高官气场
  • 读书荒诞律法:春秋男子“戴绿帽”必须忍耐
  • 教育大学楼管大叔语录“霸气侧漏”蹿红
  • 育儿宝宝没奶喝哭闹不休90后老爸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