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回春医学奇迹

2012年10月22日07:00  法制日报 微博

  本报记者席锋宇

  本报通讯员王佳斌纪鹏

  2012年10月15日上午8点15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专家门诊门口又是一大批人。天南海北的人选在这一天来就是为了见到一个人——柴家科。每周一都是他出门诊的日子。

  柴家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二级,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总后勤部科技金星、外科学(烧伤)国家重点学科和北京市重点学科带头人,也是国际烧伤领域的知名专家。虽然这么多的荣誉,但是他依然坚持门诊,因为只要病人需要的,就是他要去做的。

  回国——是组织的需要也是个人的抉择

  提到柴家科,就必然会提到1997年这个节点:1985年考取了我国烧伤医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烧伤专家盛志勇院士的研究生;十年后,带着光荣与梦想,柴家科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作博士后研究;1997年,盛志勇力邀柴家科回国执掌烧伤科主任大印。

  现任医院院长的黄少平在这所医院已经27年,1997年时任医疗科科长的他最清楚当时的情况。>> 下转第三版

  >> 上接第一版 “那时候,医院还称之为304,建立于1958年的烧伤科在盛院士等一批老专家的辛苦努力之下已经在全军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了,可是随之而来的发展瓶颈也摆在了面前。这样的一块金字招牌谁都不舍得就此放弃,因此,盛老就想到了自己的得意门生柴家科,觉得他可以把烧伤科做得更大更强。”

  “说没有思想斗争那是假的,因为当时国外的研究环境很不错,而且为了留住我,那边也把我的家属带出国,解决了我们两地分居的难题。可是,我有这样深造的机会是部队给我的,是老师给我的。最重要的是,我是一名中国军人,祖国和部队需要我的时候,我不能推诿。再说,我也希望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我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就是通过自己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让我国的烧伤事业发展达到国际最高水平。”接受记者采访的柴家科坦陈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回国之后的柴家科肩负着继承和发扬的重担,开始了攀登烧伤领域的最高峰。第一个被柴家科盯上的就是严重烧伤脓毒症这一世界性难题。一部分危重烧伤病人由于延误了救治时机,严重烧伤后脓毒症以及由此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导致烧伤病人死亡。在盛志勇院士的指导下,历经几多寒暑,柴家科及其团队就烧伤脓毒症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临床特点及转归、代谢特征以及烧伤脓毒症的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柴家科也凭借对这一课题的成功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身份问鼎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柴家科的带领下,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无可争议地成为我国危重烧伤救治的重点支持单位和指导单位之一。由他主持总结制订的成批烧伤的现场、转运和后续治疗序列实施预案,提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成批烧创伤急救体系,为自然灾害、战争等特殊环境下的军事卫勤保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用技术。

  当记者问及他取得如此显赫成绩的秘诀是什么时,他点燃了一根烟,缓缓地说道:“信念、毅力、勤奋、忘我、入迷,把这些词嚼烂了之后,就会有一种困难面前没有困难的豪气,那干什么能不成?”

  救人——不分男女生命第一

  柴家科在业内被称为“烧伤领域的尖兵”。这可不是浪得虚名,而是柴家科一次次接受急难险重任务之后一次次漂亮完美完成的最好注释。

  2006年5月26日上午,黑龙江省黑河市嘎拉山林大火肆虐,奉命作战的武警官兵有35名不幸严重烧伤。“当天晚上,我接到部队首长、有关部门领导指令,要求我去前线救人。当时我在烟台正准备一个学术会的开幕式。我赶着第一班飞机到北京,带了我的一个学生,然后就飞到哈尔滨,再转到黑河。当夜就进行了一夜抢救,然后把伤员运回北京。”柴家科回忆说。

  这之后的八十多个日夜,柴家科几乎就没有回过家,他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救人之中。“当时中央军委,包括胡锦涛主席也提出来,这批战士一定要零死亡、低伤残、早康复,三句话,九个字,概括非常到位。”

  跟随柴家科已经23年的烧伤科护士长王淑君一样难忘那些日日夜夜。“我印象中那是他压力最大的一次。因为那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特别都是和他孩子一般大的战士,数量又那么多,情况又是那样复杂,他特别心疼那些小战士们。”王淑君回忆说,“柴主任每天亲自为每位受伤战士换药6次以上。用剪刀剪去片片腐皮,洗净点点脓液,每次换药要持续1到2个小时。正好是夏天,一次换药下来他身上就被汗水浸透了。”

  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那也是一场与死神搏斗的大战。最终,在柴家科和烧伤科各位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35位战士重获新生!

  随着名声越来越大,他被“点将”出征参加全国性重大抢救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云南森林大火、营口沥青爆炸、兰州火药燃烧、成都公交车爆燃、鞍山钢水喷爆……许多被火魔吞噬而濒临死亡的生命,在柴家科及其团队的精心救治下奇迹般地得以生还。

  对待这些突击任务的柴家科全心全意,对待普通病人的柴家科又是怎样的呢?

  曹丹,一位宁夏姑娘。知道新闻媒体要采访柴家科,坐飞机赶到北京。“我得来说说,是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曹丹说。

  1996年,因为所在锅炉厂爆炸,受伤的曹丹双脚面临被锯。那一年她才21岁。“说真话,那个时候我都不想活了。”曹丹用手擦了擦眼泪继续说道,“来到北京,我的双脚不仅被柴主任保住了,而且我还扔掉了拐,恢复了功能。现在我和一个正常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育人——团队强大舍我其谁

  2001年,博士毕业的宋慧锋经由导师介绍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工作。至今他仍记得那个夜晚。

  “那晚下着雪,我在柴主任家里等了一个多小时,等他回来才知道他去通州出急诊了,他一直等病人病情稳定了才赶回来。负责、敬业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宋慧锋说,“柴主任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告诉我,只要努力干,平台有的是。”十年过去了,宋慧锋今天的成就已经证明了柴家科的诺言。他现在担任主管病区工作的副主任,主攻整形美容的他,已经是中华整形外科学会青年委员。

  柴家科常说,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团队力量大无边。“我们的烧伤事业需要后继有人,我也是从前辈手里接过接力棒的,我有义务把接力棒再交给下一代人,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样我们事业才能一步一步推进。”

  当初1997年柴家科回国时,烧伤整形科只有37张病床,年收治病人450人次,人才队伍青黄不接。通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的烧伤整形科病区扩展为6个,床位扩展至207张,年门急诊量6万余人次,年住院病人5000余名。每周一早上7点30分到8点,是烧伤整形科雷打不动的英语读书报告会时间,作为主任和学科带头人,柴家科要求科室医生和在读研究生全部参与,所有交流都用英文。他说:“要具有世界的眼光,我们必须要有一支国际专业水平的烧伤团队。”

  如今的烧伤整形科枝繁叶茂,心齐劲足,由他培养的申传安、宋慧锋、郝岱峰等一批中青年骨干,都已成为学科的中坚力量,科室形成了老中青结合、高中初配置、梯次结构合理的人才方阵,为我国烧伤医学事业的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

  (原标题:妙手回春医学奇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日副首相承认中日在钓鱼岛存在领土争议
  • 体育WTA总决赛-李娜陷死亡之组火拼阿扎小威
  • 娱乐董洁发声明:潘粤明蓄意抹黑 嗜赌致分手
  • 财经10月上海车牌拍卖均价超6.6万元创新高
  • 科技谷歌数据中心探秘(高清组图)
  • 博客钱钟书鲜为人知的幽默 真正的高官气场
  • 读书荒诞律法:春秋男子“戴绿帽”必须忍耐
  • 教育大学楼管大叔语录“霸气侧漏”蹿红
  • 育儿宝宝没奶喝哭闹不休90后老爸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