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留守父母”一年仅见儿一次

2012年10月22日12:59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冯兰蔺 报道

  三成“留守父母”一年才见儿一次。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来临之际,由“大谷打工网”发布的本市首份 《2012年重阳节外来务工人员留守父母调查报告》显示:当前的老龄化社会下,由于种种客观条件限制,外出务工人员“留守父母”的养老问题相当严峻。报告显示:因为经济收入等客观原因,打工者们普遍无法把父母接到工作城市居住,如果回老家又会影响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因而面临两难境地。

  案例

  打工20载才敢接母亲来沪

  “妈,明年春节后,我接你来上海住吧! ”明天是重阳节,安徽安庆来沪打工20载的陈金胜,这几天给远在家乡的老母亲打去电话。虽然,他去年在青浦花80万元买了90平方米的房子,一月能赚8500元,但要做出这个决定仍属不易:家里一双儿女和老婆,每月都指着他开销。母亲来沪后,还会增加他不小的负担。不过,这一切还是值得的。“过去,每年才能见母亲1次,以后天天可以见到了。 ”陈金胜说。

  陈家有兄弟3人,全在上海打工。老二陈金胜和弟弟都是做压铸的。前几年,陈金胜当上车间主任,现在月收入8500元。去年,他用20多年打工的大部分积蓄,在青浦城中心买了一套90平方米的商品房,两房两厅,一次性付款。弟弟买的房子离他家步行才10多分钟,面积更大些,弟弟月收入也几乎过万。

  在看似光鲜的背后,这对兄弟却有着和众多打工者几乎相同的尴尬,每年仅能见上80多岁的老母亲一面。

  陈金胜说,虽然收入比较高,但家里一双已经上学的儿女和妻子,都指着他的工资过日子。即便买了房子也不敢懈怠。每个月仅休息3天,剩下的时间不是上班就是加班。

  即便是每年春节回家,也只有四五天时间,“没空见面,只能在每周末打打电话。 ”陈金胜说,每次同老母亲用家乡话聊天,是他最放松的时候。“身体好不好、邻里乡亲有什么变化”……聊完这些话题,他还会让妻子和一双儿女同老母亲通话,“他们都出生在上海,同奶奶接触的时间更少,多通通电话有助于增加亲情。 ”

  陈金胜也知道,老母亲在家其实很无聊。“晒晒太阳,和邻居聊聊天,一上午就过去了。下午睡个午觉,晚上吃完饭看会儿电视,一天就过去了。 ”离家20多年了,陈金胜觉得最亏欠的还是母亲。亲自照料的时间不够,只能用金钱来贴补。这些年,即便家里情况再困难,他每年都会和弟弟一道寄6000元给母亲贴补家用。这两年村里要交养老保险,每年600元,他一听说,赶忙给母亲汇了过去。

  说到即将到来的重逢,陈金胜还是有些忐忑。 “现在住房条件是改善了,但最怕母亲在上海过不惯,她在家最爱吃的是我们当地的著名小吃 ‘江毛水饺’,用黑毛猪肉、虾仁做馅,鸡汁或骨头汤煮饺,味道那是一绝,到上海后,估计很难常常吃到了。 ”

  案例

  每天能与父母相见的仅1%

  参与此次调查的,有上海地区838位打工者。其中22%的人打工时间5年以上,46%的受访者在沪工作3-5年,32%的人工作3年以下。

  “常回家看看”成为困扰基层打工群体的一大问题。其中,23%的人半年就能和父母见一次面,31%的受访者和父母一年仅能见上一次,18%的人一年到头也很难见到父母。见面较频繁的,17%的受访者三个月能父母见一次,每个月见面的人为6%,仅1%的人每天可以和父母见面。

  若要回家和父母团聚,时间、金钱成本都是外出打工者 “不能承受之重”。调查显示:基层打工群体普遍存在假期不足、工作强度大的问题,回老家还要面临比较高的交通支出等。在上海工作的四川达州人吴女士就表示,自己和丈夫都是达州人,两个人往返一次老家各种交通成本就要超过两千元,这几乎接近自己的月收入。

  至于团聚时间,分别有90%和60%的人选择春节和国庆回家,选择五一劳动节和中秋节回家的,也有21%和13%。

  和父母沟通时用得最多的方式,打电话成为4成以上受访者选择的主要方式,此外还有发短信及通过亲戚朋友传口信等。

  7成受访者愿为照顾父母回老家

  对于儿女们为之付出辛劳的城市,91%的留守父母事实上从未与之谋面。只有不足一成受访者称,接父母来过上海。

  打工者们是否想过把父母接到工作的城市共同居住?近八成受访者表示“没想过”。门槛主要在于高企的生活成本。 3成受访者表示,工作城市生活成本太高、36%的受访者买不起或租不起房。此外,户口、生活习惯等,也或多或少成为阻碍因素。

  来自山东的吴彤和妻子来上海打工7年,父母在山东老家帮他们照顾小孩。平时二老会自己做点生意,吴彤每月也会寄生活费给他们。一直想着要和父母团聚,把父母接来上海,但考虑到生活成本较高,吴彤仍想回老家工作。

  基层打工群体更换工作的频率,相比城市“白领一族”高出不少。根据“大谷打工网”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 《新生代打工者生存状态调查报告》显示,打工者工作流动性较强,半数以上的打工者,在过去三年内都更换过工作城市,其中有10%的受访者更换过三个以上的城市工作。他们并不会对某个特定城市有所青睐,缺少工作的耐受力是导致打工者流动性大的主要原因。

  月收入达到多少,接父母来沪生活才不会显得“紧巴巴”?38%的受访者称至少月薪达10000元,35%的人称至少需8000元,仅要3000元就够的为7%,还有11%受访者表示和月薪多少无关。

  相比之下,上述人群回家照顾父母的愿望比较强烈。73%的受访者称愿意为了照顾父母回老家,只有27%不愿意。表示不愿意的当然有自己的想法,19%的受访者称在老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32%认为老家工资太低,22%称在老家工作没有前途,仅10%的人表示父母不用照顾。

  因为经济收入等客观原因所限,打工者们普遍无法把父母接到工作城市居住,如果回到老家又会影响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因而面临两难境地。

  最担心医疗保障,最希望事业有成

  在外打工时,父母由谁照顾呢?调查中,20%受访者称由留在老家的兄弟姐妹照顾,9%表示由其他亲戚照料,26%的父母自己也在外面打工。而无人照顾的“留守父母”则超过3成以上。

  “留守父母”的经济来源也相对单一。 27%的父母主要依靠子女寄去的生活费,21%依靠政府提供的保障,28%的父母自己养活自己,也有8%的受访者称父母基本没有经济来源,很难维持生活。在被问及最担忧父母的什么养老问题时,40%的人选择“没有医疗保障”,13%认为 “子女不在身边,父母感到孤独”,20%的受访者表示父母生活费用不够,13%担忧父母老年生活过于单调。

  多数人不会特意准备重阳节礼物

  对于即将到来的重阳节,调查显示,只有不到两成受访者称会准备礼物,53%的人不会特意给父母准备礼物,28%受访者甚至不知何时是重阳节。

  在为父母准备的礼物中,现金成为主流。61%的受访者称直接给现金,11%会送营养保健品,15%会为父母带去所工作城市的特产,3%选择工艺品,2%表示会亲手给父母做一份礼物,还有8%的受访者选择用其他礼物给父母。

  不会特意准备重阳节礼物的打工者也有自己的理由——平时给父母寄钱代替尽孝。调查显示:7成受访者会给父母寄钱。其中,9%的人每月寄200元-500元,2成以上每月寄1000元,26%的人每月寄1000元-2000元不等,寄2000元以上的则占到21%。

  外出务工人员最希望帮父母达成的愿望是什么呢? 17%的受访者称想挣更多的钱给父母用,22%选择“尽快生儿育女”让父母实现做祖辈的心愿,8%最希望回到老家和父母团聚,29%表示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也有11%的受访者称想在工作的城市为父母买房置地,实现一家团聚。

  (原标题:三成“留守父母”一年仅见儿一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日副首相承认中日在钓鱼岛存在领土争议
  • 体育中超奇景!两队争冠六队争亚冠七队保级
  • 娱乐潘粤明声明称遭污蔑 董洁情变首亮相
  • 财经光明鲜奶5个月曝出6次质量问题
  • 科技谷歌揭开数据中心神秘面纱 高清组图
  • 博客钱钟书鲜为人知的幽默 真正的高官气场
  • 读书荒诞律法:春秋男子“戴绿帽”必须忍耐
  • 教育“中国式接送”引热议 17岁孩子仍被接送
  • 育儿宝宝没奶喝哭闹不休90后老爸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