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浦转身:做梦时还听到装卸声

2012年10月22日12:59  新闻晚报

  □文 王楠 摄影 任国强

  杨浦很经典。她有上世纪20年代成立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有1936年竣工的旧上海市图书馆和博物馆;有以哥特式建筑群著称的杨树浦水厂;杨树浦发电厂的大烟囱曾经是上海工业时代的象征,把申城的天际线升高到105米……

  杨树浦路,“工业杨浦”的典型缩影。这条上海最早的马路之一,也奠定了申城的工业文明——自来水、电力、煤气、棉纺等现代生活必需品,都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入千家万户;与此同时,围绕杨树浦路形成大片工人居民区。如今,这条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和现代工业的走廊将迎来历史性的转折,根据规划,约50万平方米的滨江核心区重大项目将在此相继“出炉”,其“智慧型、历史感、生活化”的特色设计理念引起各界的关注与好奇——百年“工业锈带”将如何“华丽转身”?

  二十载沧桑尽在蜗居

  弄堂紧挨弄堂,房子贴着房子。里面通道蜿蜒扭曲,前后左右都有蛛网般的岔道。无论外面是阴天或是晴天,走进去,都会觉得天色一下子变暗了。居民们仍挤在一楼的公用通道烧饭。要走过去,就得让旁边的人侧身而过。

  在杨浦大桥下面,还是有这样入口极窄,内部狭小逼仄的“街坊”。居民们盼动迁,盼了很久很久。

  王绍淼,70岁。他笑言自己是最后的滨江居民。“杨树浦路上大多都是厂房呀,民居很少的。总共也就我们这100多户了。 ”

  王绍淼的单位是上海机床齿轮厂。记者翻阅厚厚的《百年工业杨浦》画册,愣是是没有找到。“我们是小厂,配套厂。大厂现在都搬的搬,散的散。小厂更是早就没了。 ”回首往昔,王绍淼很平静。 “当初这房子是厂里照顾的,28.5平方米。其实我本来住厂旁边的,如果摒摒牢不过来,早轮到动迁了。当时想,这里沿江地段好,肯定能先动,谁想到一等就是20年。 ”

  这28.5平方米的陋室,王绍淼将其一隔二。前楼给儿子结婚。如今,孙女也已经19岁,全家人仍蜗居在一起。

  “开始不想买房,等想买了,也买不起了。”王绍淼说。爱人是无线电十厂的,儿子媳妇都是国棉十六厂的。 “老早一家四个工人,说出去也是砰砰响,谁知道国棉十六厂是全上海第一家“开刀”的,那时候我儿子年纪轻,不叫下岗,叫解散。 ”

  回首往昔,老实的王绍淼不停地说“运道不好。 ”但是与街坊四邻相比,他又说“还算好的”。杨树浦路1498弄位于大桥街道,属84街坊。里面不乏80岁以上的老人,有的四代同堂,有的住了五六十年。“马桶、煤炉、给水站”,曾是二级旧里的三个标志。现在,给水站消失了,煤炉也被液化气取代,就是马桶依然沿用至今。 “动迁别的不说了,起码居民能告别马桶! ”大桥街道广杭居委顾家祥主任说。

  最是难忘有轨电车

  随着杨浦滨江综合开发正式启动。 84街坊里居民的心又悬在了嗓子眼。好消息频频传来,顾家祥主任告诉记者,继96街坊、101街坊成为二次征询生效征收基地,84街坊的动迁程序也正式开始启动。

  “能搬当然高兴了!不过想想也是挺舍不得。以前这里厂真正多!有时候晚上做梦,好像还能听到马路上大卡车来来往往的装卸声,还有自行车铃声。那个时侯大家都骑自行车! ”王绍淼说。

  除了自行车,难忘的还有电车。听闻百年“工业锈带”将华丽转身。许多老杨浦也在网上抒发怀念之情。陈老伯跟随女儿去了美洲定居已经多年,这个老上海,一辈子在上海生活、工作。他说,他以前住上海的西区江苏路,上班就是越过静安寺,坐上8路有轨电车,就可以直达工作单位——上海新华无线电厂。每一天的清早,由上海的西头赶到东头的杨树浦底上班,一天的疲劳,又再从东头赶回西头的家里。沿途的有轨电车响声已经成了人生交响乐的奏鸣曲。十分牵挂、十分依恋、十分的回味无穷。

  上百年辉煌无人能及

  毗邻江边的这条蜿蜒的杨树浦路,年代久远。据史料考证,上海开埠后,英租界的核心在外滩南京路。1869年工部局从外滩沿黄浦江修一马路至“杨树浦”,名为杨树浦路。“要想富,先修路”。杨浦遂开始了后来居上,势不可挡的发展历程。创造了许多上海乃至全国的工业“第一”。

  中国最早的工业化造纸厂、上海最大的修船坞、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第一家工业化制糖厂、第一家城市煤气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华首家电子工厂……它们在黄浦江岸线由东向西沿岸排开,绵延15.5公里。作为上海最重要的传统工业基地之一,这里被称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长廊”,也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世界上仅存的工业锈带”。数据显示,至1949年,这里孕育企业近千家,吸引全国各地务工者近10万人,工业总产值达7.2亿元,占全国的5%、全上海的20%左右,工业发展进程闻名大江南北。

  “我们完全可以设想,正是由于杨浦深厚的工业基础,才有了苏州河的仓库堆栈,才有了南京路的繁华,最终是外滩金融区的形成。 ”杨浦区文史部门负责人说。水、电、煤等公用事业全部集中在杨浦,如此工业重镇,在全国无出其右。不过,工业的高速发展也留下许多“后遗症”。据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政府的调查,由于历史原因,树浦区“地上地下无不排满管线,其中杨树浦路松潘路至宁武路一段,宽不过23米,已设管线27根。 ”

  进入新世纪,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传统工业集聚区渐渐失去昔日的竞争优势,岸线绵长、历史久远、资源独特的这片滨江带,犹如一位垂垂暮年的老人。只有杨树浦电厂老烟囱等留存不多的工业遗迹,还在默默见证着她曾经的辉煌。

  (原标题:杨树浦转身:做梦时还听到装卸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日副首相承认中日在钓鱼岛存在领土争议
  • 体育中超奇景!两队争冠六队争亚冠七队保级
  • 娱乐潘粤明声明称遭污蔑 董洁情变首亮相
  • 财经光明鲜奶5个月曝出6次质量问题
  • 科技谷歌揭开数据中心神秘面纱 高清组图
  • 博客钱钟书鲜为人知的幽默 真正的高官气场
  • 读书荒诞律法:春秋男子“戴绿帽”必须忍耐
  • 教育“中国式接送”引热议 17岁孩子仍被接送
  • 育儿宝宝没奶喝哭闹不休90后老爸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