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女工的纱厂时光

2012年10月22日12:59  新闻晚报

  □文 李胜南 摄影 任国强

  杨树浦路到底,定海桥边,是原来的国棉十七厂。这处已经变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的地方,曾经是上海最大的棉纺织厂,进进出出的纺织工人有上万人。如今,机器的轰鸣声早已不再,厂子里飞舞的棉絮都留在了记忆中。我们探访了两位国棉十七厂的纺织女工,听她们讲述记忆中的国棉十七厂和年轻时的生活。

  国棉十七厂里讲不完的故事

  站在定海桥上,回望国棉十七厂的厂房,杭美云有讲不完的故事。

  国棉十七厂的前身是裕丰纱厂,是日本人办的,解放之后就叫国棉十七厂了,全称是国营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人们叫习惯了,还叫它十七棉。十七棉被杨树浦路一分为二,一边是南厂,一边是北厂。厂子很大,又分为四个分部,北厂是一纺,南厂靠近黄浦江边,地方很大,分为二纺、三纺和四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十七棉开始压锭减产,纺织工人们一批一批回了家,厂子也一部分一部分地关了。 “最后结束到现在已经有几年了,大概是2005年的事吧,现在十七棉已经迁到江苏大丰去了,还继续生产十七棉的名牌产品‘龙头细布’。 ”杭美云回忆着,老公王网国在一边替她补充。

  杭美云是67届初中毕业分配进国棉十七厂的,一开始就分在二纺,此后的二十多年,尽管车间都轮转了个遍,但始终没有离开二纺。 “我们棉纺厂的流程是这样的,棉花从江边码头上进来,一包一包进入清花间,用机器抓了打松,卷成棉花卷,然后把棉籽打下来,形成大概2、3厘米直径的棉条;八根棉条并在一起,经过条子间;拉长之后,再进入粗纱间,然后进入细纱间,就成了一根棉线;再经过筒子间,把棉线卷成圆筒状;接下来,进入布机间织布;最后进入布房间检验,如果有次品,就修一修,之后就准备运往印染厂。 ”杭美云喜欢尝试新的东西,清花间、粗纱间、细纱间、条子间都做过,什么都学,后来就成了多面手。

  杭美云和王网国住的定海路449弄,是国棉十七厂的第一宿舍,千余户人家都与十七厂有着这样那样的渊源。王网国的父母都是八九岁就来到上海,进了裕丰纱厂。王网国的父亲是在仓库里负责搬运和装卸棉花包的;母亲在细纱间里做,后来姐姐也进了十七棉,在实验室里工作。王网国说,他们现在住的这间房,父亲进厂时候住的集体宿舍,原来是和老乡们一起住,后来别人都搬了出去,父亲就一直住在这里。他们兄弟俩长大后,房子就一分为二,一家十几个平方米。王网国说,定海路449弄,是当年日本人给纱厂工人造的宿舍,以前从乡下招来的或者骗来的小姑娘,都住在这里。老早这里还有足球场的,跟他一样年纪的孩子都会踢球,还组成过449弄足球队,不过后来备战备荒,足球场没了,下面变防空洞了。

  大生产时要连上七个夜班

  杭美云说,以前,纺织业很好的。自己进厂的时候,因为生产任务重,要连上7个夜班,再上6个中班、6个早班,还有加班,每个班都做足8小时,吃饭洗澡的时间另算。最忙的时候,夜班下来睡一觉,马上去加班。为了赶任务,吃饭的时间本来有半个小时,但是大家都奔着去、奔着回,一般也就吃10分钟,剩下的时间可做些工作量。那时候,一个人管几台机器,机器从来都不停。后来到了1973年前后,才改成两个夜班两个中班两个早班。杭美云说,连上7个夜班,人都不清醒了,不过有任务,就只能那样干。

  纺织厂里八九成都是女工,为了赶进度,生了孩子的人,一般都是产后42天或者56天就去上班了。孩子没人带,就要放到托儿所,大人上班,孩子也跟着一起去上班了。那时候,哺乳期的女工,每上八个小时的班可以喂两次奶,上半班半个小时,下半班半个小时。有时候夜里喂奶,小孩睡得糊里糊涂的,拎起来就吃,时间到了,忍着心痛就放下孩子,因为晚了后面的人会埋怨的,等于是占用了别人的喂奶时间。杭美云还记得,一个同事,夜班的时候喂奶,为了多给孩子吃一会儿,想抄近路走,不想掉进了没有盖子的窨井,幸亏自己经过听见,才把她拉上来。

  (原标题:纺织女工的纱厂时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日副首相承认中日在钓鱼岛存在领土争议
  • 体育中超奇景!两队争冠六队争亚冠七队保级
  • 娱乐潘粤明声明称遭污蔑 董洁情变首亮相
  • 财经光明鲜奶5个月曝出6次质量问题
  • 科技谷歌揭开数据中心神秘面纱 高清组图
  • 博客钱钟书鲜为人知的幽默 真正的高官气场
  • 读书荒诞律法:春秋男子“戴绿帽”必须忍耐
  • 教育“中国式接送”引热议 17岁孩子仍被接送
  • 育儿宝宝没奶喝哭闹不休90后老爸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