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专供""特供"商品屡禁不止 专家:买卖方各有需求

2012年10月22日13:16  中国广播网 微博

  中广网北京10月22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如今,市场上可以看到不少打着“专供”和“特供”名号的商品,比如“钓鱼台国宾馆特供酒”,“人民大会堂专供茶叶”,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昨天曝光,这些所谓“专供”、“特供”商品基本都是假冒的。

  从10月开始,国家工商总局和相关执法部门配合,开展集中清理整顿假借国家机关名义生产销售“特供”、“专供”商品的专项行动。记者调查发现,这类商品主要集中在白酒、红酒、茶叶等种类上,而“军队”、“武警”、“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等单位成了“特供”、“专供”的重灾区。

  按照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等规定,产品包装和广告宣传中,不得出现利用国家机关或类似名义,宣传“特供”、“专供”等内容。一瓶几十块钱的白酒,贴上自制的“专供”、“特供”标签,再经过中间商层层加码,到了消费者手里,就成了价值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酒。专家提醒消费者警惕这些产品背后的骗局,防止因为这些产品的质量问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评论这个话题。

  生产销售所谓“特供”、“专供”商品既违反了相关的法律规定,也存在质量隐患,已经是一些主管部门清理整顿的重点。去年9月份,国家有关部门就曾联合开展整治专项行动。但是,到现在为止,这些形形色色的“特供”、“专供”商品还是屡禁不止。

  赵萍:这主要还是因为这样的产品有市场。从供给方来说,商品生产企业认为打上“特供”、“专供”这样的商标后,产品首先身价倍增;其次,和自己竞争对手的产品在市场上同时出现时,自己就多了一个砝码,让消费者更加相信它的质量安全,这样的产品可能会好卖一些,所以供应方非常有热情去这样做。另一方面,从需求方说,消费者目前对我国一些产品的质量安全存在隐忧,对于他买的很多东西都不太放心,尤其是名烟名酒和茶叶,这些知名品牌在市场上存在很多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不知道怎样分辨真假,这个商标提醒了消费者,使他认为有“专供”、“特供”的东西应该是保真的,因此消费者把它当做辨别真伪的标识。所以,供给方和需求方双方都觉得是必有要的,产品就有市场了,这种行为即便国家一再禁止,因为它能创造利润,所以供给方不断采取这样的行为。

  这些“特供”品不由得让人们想起封建时代皇上所使用的贡品。其实,可能有些消费者心里也存在寻求“特供”的心理,赵萍认为,消费者产生这种心理,很大一部分出于心理的满足感。

  赵萍:历史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很多消费者在消费时,如果他知道消费的产品是古代的御用品,或是古代的贡品,他会觉得产品的品质可能会更好,最重要的是,他会觉得昔日皇帝享受的东西,自己正在享用,心里的满足感会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有些商品确实存在质量安全问题,所以消费者认为御用的、特供的东西才更放心,才真的高级,尤其是名烟名酒方面,他更愿意去相信“特供”的提示。

假冒"专供""特供"商品屡禁不止专家:买卖方各有需求

  赵萍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博士,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消费经济专家之一。

  现任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评估委员会专家委员;商务部特聘“全国内贸行业专家”;商务部电子商务咨询委员会专家;北京市商委特聘“北京市消费品市场运行分析专家”;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市场学会批发市场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2004年6月-2005年6月期间,任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国际零售管理项目访问学者。

  曾获得2008/2009年全国商务成果奖报告类优秀奖、2007年《商业时代》杂志论文评选一等奖、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全国论文评选一等奖。

  已出版《消费经济学理论溯源》、《中国现代流通三十年》等著作。

  (原标题:假冒"专供""特供"商品屡禁不止 专家:买卖方各有需求)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日副首相承认中日在钓鱼岛存在领土争议
  • 体育中超奇景!两队争冠六队争亚冠七队保级
  • 娱乐潘粤明声明称遭污蔑 董洁情变首亮相
  • 财经光明鲜奶5个月曝出6次质量问题
  • 科技谷歌揭开数据中心神秘面纱 高清组图
  • 博客钱钟书鲜为人知的幽默 真正的高官气场
  • 读书荒诞律法:春秋男子“戴绿帽”必须忍耐
  • 教育“中国式接送”引热议 17岁孩子仍被接送
  • 育儿宝宝没奶喝哭闹不休90后老爸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