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马吉曾在下关“道胜堂”传教

2012年12月17日05:19  扬子晚报

  约翰·马吉曾在下关“道胜堂”传教

  道胜堂旧址最具代表性的双楼。肖雷 摄约翰·马吉曾在下关“道胜堂”传教

  约翰·马吉约翰·马吉曾在下关“道胜堂”传教

  双楼内的西式楼梯。肖雷 摄

  在南京市下关区挹江门外的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园内,有一对中西合璧的建筑。建筑外观为中国民族传统风格,内部则为一色的西式结构和装饰。更奇特的是,南侧建筑的墙壁上雕刻着“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等传统国学“四书”的内容,北侧建筑的墙壁上却雕刻着“寅畏上帝智慧之本,认识真理聪明之源”等西方经典《圣经》的内容。这座建筑,事实上是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始建于1915年的道胜堂的一部分。南京大屠杀期间,马吉牧师曾参与救助中国难民,并用摄像机记录下日本军人屠杀中国人的暴行。1992年,道胜堂旧址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扬子晚报记者 肖雷

  东西方名言出现在中西合璧的双楼中

  沿着中山北路一直往西北方向走,出了挹江门,过了绣球公园,一座颇为古典的校园便出现在记者面前,这便是南京市第十二中学。进入校门,首先便能看到几幢颇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物。该校办公室主任吴老师告诉记者,道胜堂旧址遗留下来的建筑总共有5座,其中3座作为学校的办公楼,另外两座是连在一起的,作为图书馆。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图书馆所在的双楼。

  据吴主任介绍,双楼所用的砖,都是明代中都,也就是安徽凤阳的城墙砖。“当时中都城墙已经废弃,约翰·马吉便将城砖运过来,建起了这两座楼房。楼房东西两侧用砖墙相连,中间围成个天井,加上青瓦的歇山顶,红色的柱子,整个建筑很有民族特色。里面的装饰原本都是西式,不过经过几次改造,现在只有楼梯的栏杆还能看到一丝西式风格。”

  这对建筑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其上侧雕刻的文字也是中西合璧。“围绕北楼一周,雕刻着‘教稚以道,耋老罔背’、‘寅畏上帝智慧之本,认识真理聪明之源’等几句取自《圣经·旧约》的箴言。围绕南楼一周,则雕刻着‘四书’和名人格言,分别有取自《论语》的‘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取自《中庸》的‘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曾国藩说的‘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以及陈宏谋说的‘天下无不可以教者,亦无可以不教者’。一个美国牧师开办的教会学校,教育教学时能将东西方的文化相结合,也是很不容易的。”

  他参与救援面临屠杀的中国人

  说起这座学校,便不得不提到约翰·马吉这个牧师。约翰·马吉,1884年出生于美国一个律师家庭,少时曾与后来四次担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友善。1912年作为牧师被美国圣公会派往中国传教。1915年,马吉租赁了下关凤仪里(今下关区天光里一带)的三幢楼房,作为中华圣公会的传教场所。第二年,马吉与沈子高等人筹办“益智小学”。因生源众多,1917年学校向国民党教育部申报,由马吉出资在下关挹江门外买地建造宗教场所,命名“道胜堂”,取“以道胜世”之意,马吉也住在里面。1925年,校名改为“南京下关中华圣公会私立道胜小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早在日军占领南京前的1937年11月22日,部分在南京的西方人正式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德国人拉贝当选为主席,马吉为委员。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以马吉为主席的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随即成立,全力救助难民与士兵。红十字会南京分会接收在外交部、铁道部和军政部的伤兵医院,成立红十字会难民医院,收容千余名重伤伤兵。因马吉的道胜堂为美国财产,日军不敢肆意胡为,因此成了中国妇女的避难所,住满了寻求庇护的中国妇女。资料记载,当时道胜堂“楼上楼下的房屋里都住满了人,其中包括几个尼姑,连卫生间里都住进了一对母女。”

  他用摄像机记录日军的暴行

  马吉在南京期间,亲眼目睹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暴行,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他觉得,必须尽自己的能力,记录下这一切。因此他利用职务之便,冒着生命危险,使用原本用于拍摄福音传播的贝尔牌16毫米家用摄像机,秘密地将日寇在南京的暴行拍摄下来。当时日军对外籍人士行动严格控制,摄影摄像更是绝对禁止。马吉牧师在影片的引言中写道:“必须小心谨慎地行动,摄影时千万不可让日本人看见。”

  马吉在南京期间,先后拍摄了4盘胶片,总时间约105分钟。这些真实的镜头成为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的有力铁证,是留存至今的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1938年4月,拉贝回到德国柏林,放映了马吉拍摄的这部纪录片,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也观看了这部片子。“盟友”的兽行令戈培尔都震惊。据说看到那些惨不忍睹的镜头时,他还呕吐了好几次。2002年10月2日,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将摄影机和影像资料,捐赠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目前在纪念馆内,这段珍贵的影像资料也会播出,提醒国人铭记那段残酷的历史。

  马吉曾在东京审判中出庭作证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作为美国人的马吉,也无法在南京呆下去,只能启程回国。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1946年5月3日,远东军事法庭在东京开庭,开始对日本战争罪犯进行审判。审判历时3年有余,史称“东京审判”。此次审判双方最重要的一个争议,便是到底有没有发生南京大屠杀。面对战争罪犯声称根本没有发生南京大屠杀的狡辩,马吉走向证人席,向法官陈述了他在南京亲历种种日军暴行,并当庭播放纪录片作为证据,使得日本战犯受到应有的惩罚。1947年初,南京军事法庭在审判谷寿夫等南京大屠杀战犯时,又当庭播放了马吉的纪录片作为屠城铁证。

  2007年11月初,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反诉日本右翼作家名誉侵权案一审宣判,日方败诉。审判中的一件重要证据,便是马吉拍摄的纪录片。因为纪录片的画面中,有当时才8岁的夏淑琴。当时她被日军连刺数刀后昏死过去,醒来时全家9口有7人惨遭杀害,只有她和年仅4岁的妹妹侥幸生还。随后,夏淑琴和妹妹到难民区进行难民申报,她的悲惨遭遇引起了马吉的注意。马吉带着她来到中华门内新路口5号——夏淑琴一家惨遭杀害的现场,用摄影机记录下惨状。

  图书馆以马吉牧师名字命名

  1942年,私立道胜小学增加初中部,更名为“道胜中小学”,校长为南京基督教道胜堂会长夔孝华。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定名为“私立道胜初级中学”。1951年,学校与“私立惠民中学”合并为“下关中学”。1952年7月由南京市人民政府改为公办,命名为“南京市第十二中学”。解放后一直担任南京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秘书长的夔孝华,同时一直兼任这座学校的校长,直到“文化大革命”。2002年,学校图书馆更名为约翰·马吉图书馆。

  1992年,道胜堂旧址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原标题:约翰·马吉曾在下关“道胜堂”传教)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中央经济会议要求明确改革路线图时间表
  • 体育CBA-马布里43分北京胜广厦 广东胜八一
  • 娱乐霍启刚连发微博斥假新闻:对晶晶不公平
  • 财经北大教授就三聚氰胺无害言论致歉
  • 科技迅雷CEO邹胜龙自述:迅雷十年反思
  • 博客大雪后雾霭笼罩北京城 赵子琪辣妈写真
  • 读书真实战斗力:朝鲜军事实力大公开(组图)
  • 教育丈母娘的看人眼光或是素质教育的眼光?
  • 育儿富商借试管生8胞胎:5子超生或罚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