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①现在的七桥瓮。肖 雷 摄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七桥瓮。秦淮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供图
③七桥瓮桥身上的螭首。肖 雷 摄
②
③
南京是一座河网密布的城市,因此桥梁也成了城市交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南京市秦淮区红花街道,就有这样一座修建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的古桥。虽然已历经573年的历史,但桥梁依旧坚固耐用,在加强保护之前,一直是城东地区的交通要道。这座桥就是七桥瓮,2013年,七桥瓮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桥为依托建设湿地公园
扬子晚报记者来到位于秦淮区友谊河路的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七桥瓮正位于这个公园最西部。2007年开建这座公园,一来是为了保护这片珍贵的湿地,二来也是为了保护七桥瓮。
沿着公园内的中和桥路一直往西走,走到公园的西出口处,便能看到一座七孔拱桥。桥墩、桥拱均用条石砌成,因几百年的风吹雨打,颜色已经发暗。桥栏和桥面是2008年大修时更换,同桥墩、桥拱相比颜色要亮不少。公园外七桥村的居民告诉记者,七桥瓮所在的中和桥路西连大明路,东连高桥门,是这一区域的交通要道。“要是不走这条路,只能往南绕上千米走大校场路。原本行人、车辆都是走这条路,导致古桥不堪重负。2009年建成公园之后,门口设立了隔离桩,不准汽车从桥上走。”
唯一用“瓮”来命名的古桥
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的管理单位是南京秦淮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根据该公司办公室主任袁女士提供的资料,七桥瓮建于明正统五年,为7孔不等跨的半圆形石拱桥。因靠近南京外城的上方门,原名上方桥。时至今日,桥身中间最大的那个石拱上部,还刻有“上方桥”四个字。到了清朝,因桥拱俗称为“桥瓮”,这座桥也被老百姓称为“七桥瓮桥”、“七瓮桥”、“七桥瓮”,后来渐渐约定俗成,称其为七桥瓮。这也是国内仅有的,用“瓮”而不是“桥”来命名的古桥。
1997年编辑出版的《南京文物志》中记载,“现存的七桥瓮长89.6米,净宽13米,桥中部最高处高25米。正中的桥瓮最大,跨12米,其余靠近河岸的桥瓮依次缩小,最外侧的两个桥瓮均净跨7米。桥瓮部分用240块条石以并列法砌成,桥瓮上方桥耳两侧各有16只精雕螭首兽头。七桥瓮有桥墩6个,用高0.3米、宽0.45米的长短不一的块石砌成。为减弱水流的冲击,桥墩设计成梭形,两侧的分水尖石向外凸出约3米,分水尖石上有披鳞甲人面分水兽,兽头高高昂起,超出常年洪水水位,起标明水位和警示桥墩位置的作用。”遗憾的是,因现在是丰水期,水位比较高,桥墩的分水尖石位于水面以下,螭首兽头也仅仅露出个头而已,并不能看到全身。
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文化和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先生告诉记者,七桥瓮建成之后,一直是南京城东的交通要道。“七桥瓮位于南京外秦淮河与运粮河的交汇处,属于交通枢纽地带。七桥瓮西南是大教场(现在被称为大校场),是明朝练军的地方。向西北几里地,则是守卫明孝陵的孝陵卫。明朝初年这两处都囤有重兵,是都城东面的屏障。位于这两处之间的七桥瓮,自然是防务要冲。传说永乐以后,曾有装备火器的神机营驻守这里。因为往来的士兵很多,七桥瓮附近的运粮河上又建了一座小桥,叫做运兵桥。”
地理位置重要,七桥瓮自然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天国时期,清军两度在孝陵卫附近设置江南大营,作为围攻天京的根据地。为此太平军也在七桥瓮附近构筑8座军事堡垒,与清军多次在此激战。1911年辛亥革命时,江浙联军还曾在这里大败清军。
古桥主体保留至今
历史上南京战乱不断,各类建筑也难免遭到损害。七桥瓮正中瓮体石刻中,记载了历代对该桥的修理情况,其中有“清顺治六年重修”、“上元县知县陈祖道重修”、“南京马路工程处重修”等字样。不过虽然多次重修,但桥瓮、桥墩、兽首等主体结构均保留至今。虽说南京也有赛虹桥、淮清桥等同样主体结构保留至今的古桥,但其规模同七桥瓮相比要小太多。
根据袁主任提供的材料,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对桥体进行多次修缮,但因地处交通要道,人流、车流量巨大,外秦淮河中还有大量运沙船往来,对桥体的损害非常严重。至2008年,七桥瓮螭首缺2只、存30只,分水兽缺2只、存2只,中瓮因遭船只撞击,主拱圈损坏严重。当年10月26日,南京市政府对桥进行了全面修缮。这次修复工程更换了石质桥栏,重铺石质桥面,在七座拱券上增设内置钢筋混凝土持力层,以代替拱券承担过往车辆的压力。另外用青石仿制,补上了缺失的螭首和分水兽。七桥瓮现存的样子,也是那次全面修缮之后的样子。
今年5月,七桥瓮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南京主城区唯一列入全国文保的桥梁。
扬子晚报记者 肖雷
(原标题:七桥瓮,500多年一直是城东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