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
性别:男
去世日期:2013年7月23日
终年:50岁
去世原因:患急性白血病
籍贯:北京
生前职业:播音员、广告配音专家
生前最想做的事:成立“配音联盟”,看到中国纪录片走出国门
他时而在《周恩来外交风云》中讲述伟人的传奇;时而成为《肖申克的救赎》里暴跳如雷的典狱长;时而化身《海绵宝宝》中逗人发笑的章鱼哥;时而又在《美丽中国》中讲述雄浑壮丽的山河……
而更多的时候,他是儿子心中的“大英雄”,是妻子身边的“一棵大树”。
“大树倒了。”妻子黄莉翻看着李易的旧照片,失声痛哭。
“我相信会好的”
她无法忘记最后的时刻。
7月23日凌晨1点30分,突发急性白血病的李易,已经在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度过了7个昼夜,但这一天是最危急的一天。
那一刻,正在抢救的大夫,推开重症监护室的门,焦急地说,“情况危急,血压只有30了。”大夫再出来时已是凌晨2点,“李易在1点51分去世了。”
一个月前,李易正忙于纪录片《发现肯尼亚》配音,常常从上午10点持续到凌晨2点。高强度工作之下,“李易开始腰酸、尿血,到医院一查,竟然是急性白血病。”
住院的早期,李易和黄莉的心态都很乐观,因为李易所患的急性白血病只需化疗,甚至都不用骨髓移植。
“用不用告诉同事?”黄莉问。
“不用了。”李易不想让别人替他担心。
“那把孩子叫来陪着吧。”
“不用了,没事的,过几天就出去了,到时候再好好陪孩子。”输着液的李易脸色憔悴,不想让儿子看见现在这个样子。
进入重症监护室后,由于肺部严重感染,李易呼吸困难,需要上呼吸机。但他一度反对给自己插管。“我懂他,他是怕影响自己的声音……”,黄莉说。
7月18日,去世前的第5天,这个一辈子都在说话的男人,却已经无法说话了。医生看到他的肺部已被积液装满。在发给妻子的最后一条短信里,他仍满怀感恩,准备与病魔一战:“辛苦你们了,所有亲人及朋友,让孩子们团结、坚强、向上,你们友好安康!我相信会好的!!”
“更喜欢配音纪录片”
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首播的《美丽中国》,让观众熟知了李易的声音。随后《冰冻星球》、《地球脉动》等纪录片,更让李易的纪录片配音水平日臻完美。
“比起别的片子,他更喜欢配纪录片,这两年他的工作更起劲了,常常一个人坐在电视前,自己看自己配过的片子,琢磨怎么提高自己。”黄莉说。
李易有许多愿望,他想参加中国“纪录片联盟”的成立大会,想自己成立一个“配音联盟”,让中国配音界发展得更好,他还梦想看到中国纪录片走出国门,与国外合作交流。他甚至还希望,能给中国的孩子们配一套高品质的唐诗宋词教材……
在李易的同事心里,李易一直是一个再健康不过的人:能吃、能熬夜、身子壮实。但医生却不这么认为:看起来壮,里面是虚的。
他也感叹自己是“纸老虎”,想着出院后,好好休养一段时间,陪陪家人……快两个月没见到孩子,他实在是太想他们了。
“轻轻的我走了”
但偏偏李易走在了孩子最需要他的时候。“孩子慢慢长大,但爸爸的爱是谁都无法替代的。”黄莉说。
自2003年底儿子呱呱坠地,他每年过年时都陪着妻儿去中国照相馆拍一张全家福,“要一直拍到儿子18岁。”
他同儿子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哪怕工作再忙,每周六和周日的上午,固定是用来陪儿子的时光。周六他送儿子去上画画兴趣班,周日则用来陪儿子去公园、看电影。
儿子喜欢画画,上课时画了一张“我的爸爸妈妈”。画里,父亲眼角布满皱纹,笑着露出两颗大门牙。妈妈问:“怎么把爸爸画得那么老呀?”儿子说:“父亲就是那样的。”
就连儿子也看到,爸爸脸上的沧桑。有时候,李易陪儿子去看电影,电影刚放了个开头,太过于疲劳的李易已在椅子上睡着了。
即便如此,李易仍然对孩子信守诺言。这个遵守了6年、原本想坚持更长时间的约定,却还是被死神画上了句号。
7月27日追悼会后,黄莉回到家,将朋友为李易制作的纪念光盘插入电脑里。熟悉的声音,熟悉的画面,那是李易生前朗诵过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寄语
我和你的一双儿女会坚强地活下去。我会把我俩的爱加在一起,全部倾注给孩子,把他们教育得像你一样出色、俊朗。愿你在天堂里保佑我们,别忘了,要经常给我加油!
——妻子黄莉
新京报记者 易方兴
(原标题:永不消逝的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