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昆武
1955年生于昆明。17岁参军,曾任侦察班长、炮兵班长,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复员后先后任云南日报社《春城晚报》美术编辑、摄影部主任。现为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专业从事漫画创作。已出版作品包括《云南18怪》、《笑嚼人间烟火》、《边疆风情录》《从小李到老李》《伤痕》等三十余部,其新作《春秀》、《云端的铁路》将陆续推出。
在9月底中国国际漫画节的开幕式和颁奖典礼上,凭借自传体漫画《从小李到老李》斩获最重头奖项“中国漫画大奖”的李昆武,多少显得有点“异类”。
表现之一,墨绿色衬衫,野战帽,军人打扮的他举止低调,与当晚那些或时尚或另类的漫画明星们,迥然划出了一道无形的界限;表现之二,《从小李到老李》,画风依然有传统连环画的痕迹,但却采用了分镜式的新画法,新旧搭配的这种画法此前从未见过;表现之三,《从小李到老李》,这种当代历史题材的漫画极为少见,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自传,为啥会走红海外屡获大奖?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可以从“小李”到“老李”的经历中,一一得到解答。
50年:从小李到老李
1950年10月13日,云南省的偏远山乡,一位25岁英气勃发的共产党干部,骑着高头大马跋涉5个小时后,来到中屯村歇脚,邂逅了一位17岁的乡镇姑娘小陶。5年后,他们的孩子——小李出生了。
出生于新中国,生长在红旗下的小李,可算是那个年代的“官二代”。“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大食堂、放“卫星”、除“四害”等运动,在童年时的记忆里,既荒唐又好玩。1966年,小李11岁,还未明白什么是“文化大革命”,就开始手持“红宝书”,背诵毛主席语录,走上街头“兴无灭资”,纠正各种“资产阶级”坏作风。很快,小李父亲祖上是地主阶级的历史,就被揭发出来,父亲很长一段时间失去了消息。17岁的小李凭借擅长宣传画的技能入伍参军,后又经历入党、转业、结婚、生子……
故事截止于2005年,小李50岁,已经变成了老李。那一年,他开始画自己的故事。
2005年,50岁的昆明《春城晚报》美术编辑老李,与法国“合伙人”欧励行,带着他们的马可波罗新书计划,来到北京参加一个中法漫画联谊会。
会上,法国的出版社表示对马可波罗不感兴趣,却建议老李画自己的故事。因为法国此前出版了红遍世界的《我在伊朗长大》,他们想再出一本类似的中国题材漫画。
老李同意了,并邀请欧励行继续与他合作。2009年,《从小李到老李》第一本书在法国出版。2013年,在已经出版12国语言版本、斩获多项欧美大奖后,此书终于由三联书店在国内推出,并在9月底,获得中国国际漫画节“中国漫画大奖”,走出了一条出口转内销之路。
“我画的是历史和生活,不是政治”
小李,老李,在中国,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称谓。如果你在人群里大喊一声“老李”,也许会迎来N多的回头率。与大多数年纪相仿的中国人相比,老李的经历,并无太多的特殊与传奇。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为什么会引起外国人的兴趣?这不是记者一个人心头的疑问。
“我画的是历史,是生活,而不是政治。50年的历史,老百姓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无所不包。这确立了书的生命力。”
在获得“中国漫画大奖”后的第二天,李昆武在广州接受记者采访。
李昆武身上保留着军人的气质,身板直挺,做事沉稳而干练,说话准确而有条理。“如果有人硬要问我到底是漫画艺术家,还是军人士兵,也许我更多倾向于后者。”
李昆武称,这本书之所以会让老外喜欢,中国人喜欢,“左派”喜欢,“右派”也喜欢,不是因为有什么技巧。法国“历史会晤”大奖的评委,曾经为这套书吵过架,有的人认为在歌颂共产党,有的人觉得是在反共。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政治只是所有故事中的元素之一。
另外一个原因,李昆武觉得是因为自己普通人的立场。“我就是50年代成长起来的,生在红旗下,长在新社会,是毛泽东时代的幸福一代。但是这个幸福是很坎坷,很困顿的。”
有人喜欢他的母亲,有人喜欢书中的“坏人”,还有人喜欢他的父亲——那个临终时要上缴党费的老党员。李昆武问这个老外为什么,他说因为很真实,很可爱,是个好共产党。
“我笑了,我觉得成功了,关键是真实,对不对?”李昆武反问记者。
《从小李到老李》虽然走红欧洲,但在中国的出版却并不容易。李昆武称,该书在法国出版后,国内的多家出版社仍然不感兴趣,因为这种书在国内没见过。
这样的说法,得到了三联书店策划引进此书的编辑刘靖的间接印证。出版过《我在伊朗长大》的三联书店,曾将书稿送给专家审稿。一些学院派的专家觉得,这种风格是没有见过的“野路子”。但也有像曹景行这样的评论家,认为是一部很好的平民“漫画史诗”。
一部描述普通中国人经历的漫画,能够引起中国人的兴趣吗?刘靖称自己当时也想过,它肯定不会像在法国、欧洲那么热,因为在欧洲人看来,它简直就是“魔幻现实主义”。但她还是觉得,在中国出版也很有价值——老一辈人,会觉得是一种回忆;年轻人对于“文革”“大跃进”等历史,也会觉得新奇。刘靖称,三联首印的1万套快卖完了,正在准备重印。
一位老漫画家的华丽“逆袭”
自学成才的李昆武,将传统宣传画、连环画与分镜式新画法糅合在了一起。这种“自创的、非学院派的、草根的”的画法,在专家眼里是一种“野路子”。但在他的心里,却有一脉源自华君武、丁聪等老漫画人的精神师承。
从未接受过科班训练的老李,对漫画的爱好,来源于一本装帧简陋的《宣传画选辑》。幼儿时代,他便趴在地上,一张张临摹。“文革”期间,他短暂地接受过一个老师的指导。
1987年,老李自费参加了天津举办的中国第一届漫画培训班,讲课的都是丁聪、华君武这样的大家。华君武说了一句让他终身受益的话:“我希望大家要创新,希望你们到社会上去。最好的办法,骑自行车到山里去,到边疆去,或者到农村去。我相信你们会有收获的。”
回到云南的李昆武,立即配备了一辆凤凰单车,一个背包,一个速写本,一个军用水壶。跑遍全省后,在《春城晚报》上开始连载“王小牛游边疆”。傣族的竹楼,景颇族的筒裙,腾冲的大滚锅,石林的石头……这些新奇的事物,被他总结成了脍炙人口的“云南十八怪”。
李昆武觉得自己很庆幸,沿袭了老一辈的精神财富。“他们没有教我很多东西,但是就这一两句话,就鼓舞我做到今天。”
李昆武当时就发现,在那次培训班上,大多数人都围着华君武等人的画研究技法,只是看作品的表面。而漫画,与其他画种最大的不同,在于精神和思想内涵。
进入90年代,风靡一时的连环画,在分镜式日漫的冲击下,渐渐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老李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愤愤不平地指责批评,而是更多地做冷静分析,思考转型。对于连环画被冲垮的原因,李昆武总结说,连环画的画与文字是分开的,不看画只看文字就能了解故事,画成了一种陪衬和点缀。但是分镜式的画法,就像一种固态电影,强迫你进入画面,跟着故事走,从而受到感染。
2003年,他自费来到法国昂古莱姆漫画节考察。那是世界顶尖的漫画节,会聚了全世界一流的漫画家。之前,基本没有中国大陆的漫画家去过。第一个去的,是连环画泰斗贺友直。
两年后,他结识了法国外交官欧励行。欧励行喜欢编剧,熟悉欧洲的分镜式漫画语言,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合作“从小李到老李”的故事。
而老李,也完成了一次传统老漫画家的华丽逆袭。
【《从小李到老李》简介】
全书共三册,七百余页,三千余幅绘画。讲述一个普通中国人从出生到2005年,五十岁的人生经历,表现了中国社会半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全书先后有五百多个人物出现,对普通人生活的衣食住行做了详细真实的描绘。此书由法国达高出版社于2010年出齐。现在已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荷兰语、芬兰语等12个外语版本,2013年,由三联书店推出中文简体版。获多项国外漫画大奖和2013年中国国际漫画节“中国漫画大奖”。
(下转C15版)
C14-C1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邓玲玲
(原标题:从小李到老李:一个漫画家的私人生活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