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会越吃越胖?

2013年11月24日13:00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贺天宝 吴瑞莲 摄影 钟卫制图 任萍

  抗精神病药会引起肥胖吗?为什么许多精神病患者经吃药治疗后都出现了发胖?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产生何种后果?专家表示,临床上30%~60%的精神病患者会在服药后出现肥胖、患上糖尿病。这是因为抗精神病药物有引起体重增加、血糖血脂异常及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征的不良反应。因此,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即在有效治疗精神病的同时又不会引起代谢综合征,无疑是医学当务之急。

  专家介绍

  崔东红

  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疾病转化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985”精神疾病样本库主任中国神经科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上海遗传学会理事、中华精神科学会精神遗传病分组副组长

  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曾获乌鲁木齐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精神科杂志》优秀论文一等奖、上海市高校科技发明创造奖

  Q 许多精神疾患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会出现发胖现象,因此有人认为抗精神病药物是一种激素,或认为里面含有激素。真是这样吗?为什么抗精神病药物会越吃人越胖?

  崔东红:确实,临床上30%~60%的精神病患者会在服部分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肥胖、糖尿病。但这并不代表这些药物就是激素,这是因为抗精神病药物有引起胰岛素抵抗,出现体重增加、血糖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的不良反应。目前研究发现,多数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会抑制患者的胰岛素通路,从而引起一系列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症状的不良反应,其中就包括了糖尿病。尤其是体重增加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还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心身健康,增加了精神疾病患者的糖尿病,心脏病的患病风险。

  所以,抗精神病药物无疑是把“双刃剑”,对患者来说,控制精神症状还是损害身体健康,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为了避免出现“治聋子治成哑巴”的情况,我们也在努力探索有关药物靶点的基础数据,希望可以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即在有效治疗精神病的同时又不会引起代谢综合征。至于精神病与糖尿病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联,目前尚无定论,还需日后进一步的研究。

  Q 精神分裂症有哪些早期表现?

  崔东红:精神病人在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之前,常常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情绪已发生了变化,如不明原因的抑郁、睡眠障碍、焦虑、无故猜疑、易激惹、注意减退、主动性下降以及社交退缩等等,被称为前驱期,然而这一阶段并未受到重视。一般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幻觉妄想、行为紊乱等明显的精神症状之前的1~2年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和个性的明显变化。比如不明原因的抑郁、睡眠障碍,焦虑、无故猜疑、易激惹、注意减退、主动性下降以及言语及活动减少,与同学亲人关系疏远等等,然而,有时对具体病人而言,情况可能更为复杂,而在为患者做出明确诊断之前,精神科医生也必须要考虑多种因素。因此建议市民,不要对照诊断标准自行下诊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担心和恐慌,而是应该寻求精神科医生进行专业、系统的诊断和帮助,才不至于贻误病情。

  而由于不少患者担心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较大,而不愿意很长时间吃药,再加上家属出于对患者的关心,在家里随意给病人减药,甚至停药,使疾病复发。然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代谢障碍的不良反应。是否出现这种不良反应与患者的基因差异有关。并且,患者病情复发后所产生的危害往往比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影响要大得多。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迁延性疾病,其病情容易反复。但是每一次复发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大脑的认知功能进一步受损,患者工作、交际和生活能力进一步丧失,生活质量下降。复发还会增加治疗的难度。许多停止治疗复发的患者,其大脑功能甚至无法再达到先前的水平。因此,患者要按时服药,长期坚持,切勿不遵照医嘱自行停药或减量,也不要病急乱投医,以免加重病情。

  Q 引起精神分裂症的原因有哪些?

  崔东红:精神分裂症是多因素复杂疾病,是多基因相互作用并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遗传学和影像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结果,但目前精神分裂症致病基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尚在假说阶段。

  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疾病中算得上是非常严重的一种。目前,中国总体上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学界公认已超过17%,全球范围内,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在1%左右。在大部分情况下,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起病于青壮年时期。其患病率男女相等,男性一般常在15-25岁开始起病,女性在25-35岁开始起病,此时,正是病人构筑其生活道路的起始时期,因此,精神分裂症严重损害劳动力,并对其个人发展及家庭乃至社会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

  为了明确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我们曾进行过寄养子患病率的调查,结果发现,亲生母亲是分裂症的孩子即便寄养在健康人家中,其患病率明显高于健康寄养子。亲生父母未患精神分裂症,无论其养父母是否患精神分裂症,两组寄养子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几率是相等的。寄养子实验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分裂症可能是多个基因通过不同遗传方式传递疾病,而在这些致病基因的累加作用及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当个体的患病易感性超过一定的阀值,就会发病。一般在环境因素中,病毒感染、营养不良、产科并发症甚至出生的季节性都有可能诱发精神分裂症。

  事实上,有一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因幻觉和妄想的作用,出现行为紊乱,甚至导致公开的暴力行为,直接暴发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尽管这些事件是极少的,但能引起媒介极大的关注,而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产生负面影响。

  Q 最近揭牌的上海市重性精神疾病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哪些方面?实验室有望解决目前临床上哪些疑难问题?

  崔东红:今年11月,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点实验室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正式揭牌,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重性精神疾病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资源消耗和高致死率的疾病。与精神卫生问题相关的疾病负担目前已经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全部疾病负担的20%,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到占25%。上海市各种精神障碍的总患病率为18.99%,其中重性精神病患病率为1.07%。

  由于迄今为止,精神疾病的诊断仍以症状学为基础,相关病因机制尚不清楚,限制了对其治疗、康复效果。 2010年《自然》杂志刊文认为未来10年为 “精神障碍的10年”,欧美等国均投入巨资开展脑活动图谱研究。上海这一重点实验室成立后,将应用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从重性精神病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神经免疫及代谢机制研究和脑功能病理机制等方向,解决重性精神疾病病因机制研究的瓶颈问题,寻找重性精神疾病的生物学诊断治疗标志。

  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点实验室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性精神病分子遗传机制及药物基因组的研究;二是重性精神病神经免疫及代谢机制研究;三是重性精神病脑影像及脑功能研究。

  具体说来,将主要利用精神疾病临床样本库筛选调控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孤独症等重性精神疾病的相关生物性标记物,希望在此基础上探索重性精神疾病的生物性影响因素和干预策略。

  通过利用患者样本、疾病的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以及先进的基因检测、脑功能成像技术及电生理技术来探索支配和影响大脑功能的神经环路,以及中枢神经细胞的分化、发育及功能调控机制,从而探索重性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药物开发提供一些基础数据。

  同时,还将探索免疫炎症因子对精神疾病及抗精神病药物诱导的代谢障碍的调控作用;利用临床样本库、基因敲除动物及细胞模型探索重性精神病代谢障碍的特征及发病机制;通过开展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深入研究糖、脂代谢异常与胰岛素相关的信号转导网络之间的相互关系。

  另外,还要发展各种用于复杂系统动力学分析的计算生物学新方法,结合相关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建模工作,构建基于系统生物学的重性精神疾病的神经免疫及代谢网络的数学模型。

  (原标题:抗精神病药物会越吃越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青岛漏油至爆燃7个多小时内未疏散民众
  • 体育足协杯穆里奇绝杀 恒大工体首胜1-0国安
  • 娱乐章子怡大满贯获金马影后 新加坡片爆冷
  • 财经社科院专家:延迟退休对我国无实际意义
  • 科技手机淘宝因支付安全问题关闭微信通道
  • 博客中国不动产登记是财产公开的前奏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小学生留言努力为了人民币 152万人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