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丁肇中用重庆话作报告

2014年01月06日05:09  重庆晨报 微博

诺奖得主丁肇中用重庆话作报告

  丁老为全市科研人员作学术讲座,受聘中科院重庆研究院首席科技顾问

  儿时在磁器口生活8年,点名要吃豆腐花和榨菜,吃火锅鱼时不怕麻辣

  昨日,丁肇中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为重庆科研人员作讲座。本组图/重庆晨报见习记者 胡杰儒 摄

  重庆晨报讯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昨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裔国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再回重庆,在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向全市400多名科研人员作学术讲座,并被聘为该院首席科技顾问。昨日下午,他参观了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并进行了交流。

  据透露,借助丁肇中的国际影响力,今后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将更多地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并有望输送本地科技人才到丁肇中研究团队中去学习和工作。

  副市长吴刚会见了丁肇中,并主持学术报告。

  磁器口生活8年,最想念重庆味道

  “应丁教授的要求,我用重庆话为大家主持。”报告会上,副市长吴刚以这样的说明开头。

  主动要求用重庆话作报告

  “我在美国都是说英语,已经有五六十年没说过重庆话了。”令听众惊喜的是,今年77岁高龄的丁肇中主动要求用重庆话和大家交流,并用地道的重庆话作完了整个报告。

  一口流利的重庆话不仅让听众觉得亲切,而丁肇中所作的题目为“我所经历的实验物理”报告,更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自己所领导的五个实验。

  在讲到他领导的第五个实验需要国际空间站上的AMS实验时,美国奋进号将6名宇航员送上国际空间站后,他与宇航员对话时,第一句是对首席指挥官说:“你怎么头朝下。”大家都笑了起来。

  这些实验中的小故事,让听众感受到了大科学家平易近人和幽默的一面。

  重庆生活8年还记得磁器口

  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出生在美国。在抗战时期,随父母到重庆生活,从1937年到1945年底,在重庆度过了8年的童年时光。这不仅让丁肇中能说一口流利的重庆话,也让他对重庆这个第二故乡充满了浓厚的感情。

  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和母亲曾留学美国,1936年1月27日在美国生下了丁肇中,不过在他仅2个月时,就被父母带回到了国内。

  因为时局动荡,丁肇中在父母的带领下,于1937年辗转来到重庆,其父在当时的中央大学(现址在重庆大学内)任教,其母在当时的四川省教育学院(现址在28中内)任教,并居住于磁器口的省教院内。从1937年来磁器口,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返回南京,丁肇中共在磁器口生活了8年。

  “现在的重庆变化太大了,已经找不到当年的影子了。”丁肇中说,关于幼时在重庆的生活记忆,他已经比较模糊。现在的重庆和他1979年回来时都已大不一样。不过,他还记得当年躲日本大轰炸躲防空洞的情景,也还记得很多重庆的地名,两路口、磁器口、沙坪坝这些地方他一直记得,但坐车经过时却已经找不到当年的模样。

  点名要吃豆腐花榨菜

  再回重庆,丁肇中最想寻的是儿时的重庆味道。提起最想吃的,他第一个说到了豆腐花(记者注:指豆腐脑)、榨菜。这些都是他儿时在重庆常吃的东西,也是他回重庆最想吃的。“毕竟人还是喜欢吃儿时的东西。”

  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袁家虎说,对于重庆的行程安排,丁老没有提什么意见,却独独提出想吃猪头肉,为此他们特地让单位食堂的厨师准备了重庆风味的麻辣猪头肉,这让丁老吃得很开心。

  “丁老还能吃辣。”袁家虎说,4日晚上丁老到重庆后,第一顿在长江渔船上吃了火锅鱼,麻辣的重庆味很合丁老的胃口。

  链接>

  故乡情:树高千尺叶落归根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这是2005年6月18日,丁肇中第三次回故乡日照寻根时,与家人在故居留言簿上的留言。故乡日照是丁肇中魂牵梦萦的地方,尽管他惜时如金,但他总是千方百计挤时间回家寻根祭祖。自1985年开始,他已经四次回故乡寻根。每次回家,他带的家人一次比一次多,抓紧分分秒秒参观家乡的变化。据《齐鲁晚报》

  中国情:诺奖颁奖用中文演讲

  按父亲丁观海的说法,他们当时并无意让丁肇中加入美国国籍。为让孩子永远记住并报效自己的祖国,他为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丁肇中、丁肇华。丁肇中虽出生在美国,属美国国籍,但他深知他的根在中国。在1976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丁肇中不顾美国大使的阻挠,用中文发表演讲,这在诺贝尔奖的颁发历史上是第一次。据《天津日报》

  “搞科研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刚开场不久,丁肇中就如此告诫在场的科研工作者,而他也用自身的经历做出了证明。

  1948年,根据量子电动力学,费曼、施温格和朝永振一郎提出“电子是没有体积的”,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在1964年,美国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许多著名教授和专家用了很长时间进行实验,证明了一个相反的结果———量子电动力学是错误的,电子是有体积的。

  “后一结果受到物理学界的认可和重视,但我却提出了质疑。”丁肇中说,当时他决定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电子的半径。不过,作为一个刚拿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不久的毛头小子,没有任何经验,所以没人相信他能做出这样的实验,也没人支持他。

  “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认为正确的事,不要因为大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1965年,丁肇中放弃了在美国的前途,前往德国开展实验。仅仅8个月后,他证明了自己,推翻了哈佛、康奈尔等名校教授的结论。

  “我现在做的是研究了解宇宙的起源。”丁肇中介绍了自己主持的AMS项目的概况,现在他正带领这个由16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600多名科学家团队,进行着在国际空间站上寻找由反物质粒子组成的宇宙的实验。这是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的唯一的实验。

  丁肇中讲了AMS被送上国际空间站的过程、AMS的运行与操作,分析了首批AMS数据和AMS新的物理实验结果。他说,AMS在国际空间站上运行了32个月,收集到了400万亿个宇宙线数据,大大多于过去100年收集到的宇宙线总和。而探测器的功能与设计完全符合,预计在未来20年内将搜集到3000亿个数据,能够探测到可见宇宙边缘的信号。

  丁肇中说,对我来说,做研究最大的动力是好奇心。比如这一实验能让我们了解我们是怎么来的。对社会来说,尖端的科学带给普通人的改变往往要过二三十年才能体现,如二十年代的时候,最尖端的科学就是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最尖端的科学,基本上没有用的,现在却广泛用在激光、超导、手机、网络上,都是那个时候的基本原理。

  多发现孩子的天赋

  多发现孩子的天赋

  1943年到1945年,丁肇中曾在四川教育学院附属嘉陵实验小学(现重庆磁器口小学)读书。今天,他将回到母校追忆童年,并且与磁器口小学的师生互动。

  “我当年绝不是成绩最好的学生。”他笑着告诉我们,当时因为经常有日机轰炸,因此没有机会上小学,对于上学也不是很感兴趣。他开玩笑地说:“希望老师没有把当年的成绩单找出来!”

  对于取得这么多的成就,有人说丁肇中是天才。对此,丁老谦虚地说:“我绝对不是天才,我一直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我一直只做一个事情———进行科学研究。”

  对于孩子的培养,他建议可以多去发现孩子具有哪方面的天赋,而不要总是苛刻地要求孩子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画家。

  探寻教科书外的事物

  受家庭的影响,丁肇中对学习一丝不苟,读书专心致志,遇到疑难问题,便找遍书本,务必得到答案才肯罢休。

  1956年9月,丁肇中赴美国学习,开始了在密歇根大学的艰苦学习。在大学期间,丁肇中能打破书本的局限去理解物理现象,他认为“作为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是不断探寻教科书之外的事物。”

  信心决心好奇心专心

  信心决心好奇心专心

  2012年12月,丁肇中在哈工大做讲座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了自己的成功秘诀。

  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要对自己有信心,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不要因为大多数人的反对而放弃自己的研究;

  对意料之外的现象要有充分准备;

  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必须要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集中精神搞研究,是我能有成绩的必备素质;

  假如你对科研感兴趣,你就会觉得实验室乐趣无穷。

  据新华社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重庆晨报记者 雍黎 采写

  (原标题:诺奖得主丁肇中用重庆话作报告 )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发改委:阶梯水价8成家庭水费不会增加
  • 体育中超-鲁能草签张文钊 传奇尤西比奥去世
  • 娱乐美国“双鸟奇男”爆红 双性恋男女通吃
  • 财经陈光标:要倾尽家产收购《纽约时报》
  • 科技诺基亚正式停止更新发布塞班应用
  • 博客弟子举报院士抄袭造假掀开怎样的内幕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生用苹果手机求职被拒 考研真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