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右)与同事乘吊篮。

阿丽阿德娜·罗斯科夫斯基娜

  罗科索夫斯基曾孙女。1980年生,毕业于国立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先后在俄通社-塔斯社、俄罗斯广播电视公司任职,2002年来到《俄罗斯报》,现为该报国际记者、评论员。

  人物小传

  罗科索夫斯基(1896-1968)

  杰出的苏联军事家,在苏德战争中战功显赫,指挥过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大会战、白俄罗斯战役、东普鲁士战役等重大战役,与朱可夫元帅和科涅夫元帅被誉为苏联陆军的“三驾马车”,是扭转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军事家之一。

  纪念馆

  罗科索夫斯基雕像

  这是一座显得有些“迟到”的纪念碑,但它终于还是来了。俄罗斯隆重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前夕,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骑马雕像在莫斯科落成,这对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支持者而言,算得上一个期待已久的好消息。

  2015年5月6日,莫斯科为此举行隆重的揭碑仪式,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等俄罗斯政要出席。梅德韦杰夫在揭碑仪式上致辞,高度评价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伟大功绩。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骑马雕像位于莫斯科城东的罗科索夫斯基林荫道上,它与红场的朱可夫骑马雕像遥相呼应。二战期间,两位元帅堪称斯大林的左膀右臂,为苏联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图/CFP)

  谁是苏联最杰出的战地指挥官?

  二战结束后,美国曾组织德国高级将领们撰写他们二战的经历,这是其中的一问。没想到绝大多数的德国将军们的答案都是:罗科索夫斯基。

  能得到战场对手几乎一致的称赞,这算得上一项无上的荣耀。而类似的故事,几乎从很小的时候开始,阿丽阿德娜·罗斯科夫斯基娜就听人不断提及。

  阿丽阿德娜是罗科索夫斯基的曾孙女,遗憾的是,当她出生时,曾祖父已经去世。于是,这名小女孩长大后,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她去了解曾祖父的一切,她想知道曾祖父何以如此受人尊敬,甚至是对手的尊敬。

  于是有一天,阿丽阿德娜和家人坐在一起,聊起了曾祖父,非常正式的。当时,她还有一个身份——《俄罗斯报》记者。

  不喜欢摆姿态的指挥官

  跟其他喜欢冲到前线的指挥官不同,罗科索夫斯基更喜欢待在司令部。他认为,指挥官应通过清晰的思考来展示和树立形象。

  阿丽阿德娜选择主要的“采访对象”是父亲: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康斯坦丁是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最宠爱的孙子,两人曾一起长期生活,直至元帅1968年去世。

  “曾祖父经常跟您讲起战争的事吗?”

  康斯坦丁的回答让女儿多少有些“失望”。

  “并不”,康斯坦丁说,“我们并不谈那些关于战争的沉重话题”。罗科索夫斯基只在一种场合时会谈及二战往事,就是曾经共过事的老战友来访,彼此共同的经历,让罗科索夫斯基有足够的兴趣忆及往日峥嵘,否则索然无味。

  每每这个时候,一旁的康斯坦丁才能够了解一二。后来,罗科索夫斯基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回忆录,这时康斯坦丁已经长大,他记得当时有不少亲朋好友来到家中,询问书中描写的那些事是不是都是真的。罗科索夫斯基回答是肯定的,他说:不曾隐瞒什么。

  在这本回忆录中,阿丽阿德娜得以见识到曾祖父非凡的军事才能。

  其中,罗科索夫斯基在突发、复杂状况下的决断力让人印象深刻,这一特征在他指挥的经典战役库尔斯克会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库尔斯克会战是德军最后一次对苏联发动的战略性大规模进攻,企图重夺战略主动权。

  在库尔斯克战斗打响之前,苏军抓住了一名德军士兵。士兵供称:德军已占领出发阵地,进攻预定在7月5日凌晨3点。换言之,战争将在一个多小时后打响。如果这名德军士兵的话为真,那么苏军就应该开始计划中的反炮火准备,这一反炮火准备将耗去炮弹弹药基数的一半;而如果是个圈套,则可能让反应过敏的苏军自损力量。

  已经没有向大本营请示的时间了。罗科索夫斯基以在乱局中仍保持冷静的思考著称,他判断德军俘虏的话为真,于是下令开炮。

  7月5日2点20分,苏军猛烈的炮火向德军阵地上倾泻,德军猝不及防,乱成一片。德军花了近两小时整顿部队,直到4点半才开始炮火准备,而且力度大大减弱。事后,罗科索夫斯基才知,苏军的炮火比德军预定进行的炮火发射时间仅仅早了10分钟,但就是这领先的10分钟,让苏军获得先机。

  和其他喜欢冲到前线的将军不同,罗科索夫斯基喜欢呆在自己的司令部内。他认为,指挥官摆姿态没有任何意义,他应该通过真正的勇气和清晰的思考来展示和树立自己的形象。

  遗憾的是,罗科索夫斯基生前没来得及看到自己的书出版。康斯坦丁告诉女儿,当时,祖父已经病得很重了,当出版的消息传到医院,他已经无法阅读,只是勉强地在书上签名。几天后,这位二战名帅辞世。

  与“柏林征服者”擦肩而过

  正当罗科索夫斯基全力准备进攻柏林时,一纸调令让他大为光火。斯大林准许他带走参谋班子,但罗科索夫斯基一个人都没带走,他不想让自己的战友也被“剥夺”“征服柏林”的光荣。

  阿丽阿德娜对曾祖父的成长经历着迷。父亲告诉她,罗科索夫斯基出生在华沙,父亲是波兰人,母亲是俄罗斯人。

  罗科索夫斯基小时以喜欢冒险著称。“他喜欢有意思的生活,很讨厌无聊的事情”,阿丽阿德娜说,这是曾祖父入伍的原因,因为当兵之后,总是能出现在最刺激的地方。而真正到了部队之后,士兵时代的罗科索夫斯基总是冲在最前面,这和他成为指挥员后喜欢在后方运筹帷幄对比鲜明。

  除此之外,阿丽阿德娜关于曾祖父的印象还有擅长骑马。因为家中贫寒,罗科索夫斯基是叔叔抚养成人的,其叔叔在华沙有很大的别墅,家里养了不少马。所以,在罗科索夫斯基的童年时代,很多时间都是在马背上度过。

  入伍之后,罗科索夫斯基进入到骑兵指挥人员进修班学习,后来更是到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首长进修班深造,由此踏上成为一代名帅之路。苏德战争开始之后,罗科索夫斯基先后担任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中央方面军司令、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司令等职,指挥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大会战、白俄罗斯战役、东普鲁士战役等,被誉为“常胜元帅”,战功显赫。

  1944年下半年,白俄罗斯胜利结束后,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处在直接面向柏林的位置。这位精力旺盛的元帅也全力筹备,准备对德国的最后一击。对于一名军人来说,任何人都知道率先征服柏林将是一种怎样的荣誉。未料此时,罗科索夫斯基接到了斯大林的来电。

  斯大林告知,罗科索夫斯基已被任命为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司令员,而他的位置将由朱可夫接替。决定如此意外,这让向来以冷静、沉稳著称的罗科索夫斯基无法自抑:“我干吗受到这般冷落?为什么把我从主要方向调到次要方问去?”在回忆录中,罗科索夫斯基对这一幕刻骨铭心。

  斯大林一番婉言安抚,冷静下来的罗科索夫斯基知道任命无法改变,于是无奈接受决定。斯大林表示,不反对罗科索夫斯基把参谋班子一同带走,但罗科索夫斯基没有答应。他不想让自己的战友也被“剥夺”“征服柏林”的光荣。

  事后,有历史学家认为,斯大林这一特殊的调动,是因为他希望攻克柏林的光荣应该是授予一个俄罗斯人,而罗科索夫斯基有一半的波兰血统。

  让德国人敬重的崇高人品

  当朱可夫身陷免职风波时,很多人都认为此前与之有嫌隙的罗科索夫斯基会落井下石,但他反倒表示出了同情。

  阿丽阿德娜在她供职的《俄罗斯报》的办公室接受新京报记者的专访,巧克力色的短发、继承了罗科索夫斯基的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仅从外表看,两人就有几分相似。阿丽阿德娜视曾祖父为偶像,她说,作为罗科索夫斯基的后人,曾祖父身上崇高的人品是她最引以为傲的。

  半个世纪的戎马生涯中,罗科索夫斯基先是经历了1933年苏军闻名世界的大清洗,此次大清洗是斯大林发动的一场政治行动,目的是巩固自己的权威。罗科索夫斯基时为骑兵军长,被加之以“波兰间谍”、“日本帝国主义的内奸”、“破坏骑兵训练”等罪名投进监狱。

  在狱中,罗科索夫斯基遭受到严刑逼供和拷打,他的几颗门牙被打掉了,肋骨也被打断了三根,甚至遭受到铁锤敲打脚趾的酷刑,但自始至终,罗科索夫斯基既不承认自己有任何罪行,也没有指控他人——他拒绝牵连任何人。这样的品质让罗科索夫斯基在今后的带兵生涯中,获得极高的尊重。因为苏芬战争的不利局面,苏军急需指挥员,罗科索夫斯基方才因此获准出狱,不仅官复原职,还被授予少将军衔。

  其后,在朱可夫免职风波中,罗科索夫斯基的正直品质又一次得到检验。1957年10月,苏共召开中央全会,在赫鲁晓夫的授意下,包括科涅夫元帅、索科洛夫斯基元帅、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和叶廖缅科元帅在内的许多人发起对朱可夫的批判,人们以为罗科索夫斯基也会站出来,因为先前为了征服柏林一事,两人已生嫌隙,但罗科索夫斯基没有落井下石,反倒对朱可夫表示了同情。这让赫鲁晓夫大为光火,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因此被发配到后高加索军区当司令。

  让阿丽阿德娜最骄傲的是罗科索夫斯基在二战中的闪闪发亮的人格——残酷的战争并没有让这位统帅异化。1943年1月1日,罗科索夫斯基的司令部正在举行元旦庆祝晚会,当时的战争形势已经发生翻转,苏军占尽优势,步步紧逼,德军不断后退。望着窗外的漫天飞雪,罗科索夫斯基若有所思,他突然对身边的参谋说:“包围圈中的那些德国人的日子一定不好过”。

  过了一会儿,罗科索夫斯基又说:“在古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给被围困的敌人一个机会让他们投降的”。让人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罗科索夫斯基真下令起草了一封劝降书,提出如果德军立即投降的话,苏军将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和人格尊严,并保证在战争结束后立即遣返他们。

  这封劝降书得到了莫斯科的批准。遗憾的是,当它递交到被困德军手中后,遭到了拒绝。罗科索夫斯基绅士般的举动尽管没有得到响应,但他的这一行为还是让德国人加深了对这位别样苏联元帅的好感。此前,据说每次战役结束之后,罗科索夫斯基都会真诚招待被俘的德军高级将领,然后一起探讨战场上的得与失。

  “战争不是电影里描写的那样美好”

  经历了二战,让罗科索夫斯基对战争的残酷性有充分的认识,并将所有功劳都归于他人。在回忆录中,他这样写道:如果说我曾做了点什么,那也是得力于你们的缘故。

  二战后,罗科索夫斯基长期在苏联军方任职。工作之外,罗科索夫斯基很享受他作为普通的人的“生活”。在二战时,孩子长期不在身边,于是战后罗科索夫斯基为了补偿家人,几乎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给了孙子。

  康斯坦丁告诉女儿,小的时候,祖父常带他去森林里玩耍,教会他如何在森林里不迷路,如何寻找食物,哪些蘑菇可以食用等等。罗科索夫斯基甚至带着孙子在深林里过夜,还锻炼孙子,没有火的时候怎么办?

  罗科索夫斯基则长期保持着军人的作风,热爱体育,喜欢篮球、足球、网球,每天早上都洗冷水澡。在大街上散步时,被人认出,会微笑地跟大家打招呼,唯独讨厌虚伪的崇拜——“有人跟他(罗科索夫斯基)说多了不起。他就说:别提了,我不想听这种话。”

  经历了二战,让罗科索夫斯基对战争的残酷性有充分的认知,阿丽阿德娜认为,家人的描述中,能够明确感知到曾祖父的这一变化:“战争之前,比较独立,以我为主;战争结束后,以我们为主,很佩服苏联人民。”

  这一点在罗科索夫斯基自己的回忆录中,有专门的描述。他充满感情地写道:“战士们至死守在自己的阵地上,有的用胸膛堵住敌人火力点的枪眼,飞行员和坦克兵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撞击敌人,所有的人都是英雄……我为我这些年一直与你们在一起感到幸福。如果说我曾做了点什么,那也是得力于你们的缘故。”

  如果这样的叙述偏于抽象,在罗科索夫斯基战时和女儿的一封通信中,则充分表现了这位元帅对战争的真实看法。这封信至今仍保存在阿丽阿德娜的家庭档案室里。

  1944年年底,罗科索夫斯基的女儿迫切地想上前线,因此前发生过斯大林儿子被德军抓获要挟的事情。于是,此后苏军规定,元帅的子女不得上前线。但罗科索夫斯基的女儿一腔热血,仍希望冲到前线报效祖国,这让罗科索夫斯基非常头疼。

  于是,元帅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在信中,罗科索夫斯基表示,如果女儿不顾劝阻一意孤行去到前线,那么她的生命中将不得不得面临一些特别的、甚至无法想象的残酷场面或艰苦条件,他认为年仅17岁的女儿还没有做好上前线的准备,因而不容商量下达命令:“没有我的允许,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去前线”。

  或许是因为对美化战争或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警惕,在这封信中,罗科索夫斯基甚至不惜给女儿“纯洁、伟大、崇高的信仰带来负面影响”,他对挚爱的女儿说:“不要沉迷于幻想,以为一切真的像书中、诗里、小说和电影里描写的那样美好。”

  A14-A1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谷岳飞 实习生 茹素岩 赵婕琳 俄罗斯报道

  A14-A15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谷岳飞(除署名外)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新浪新闻

相关阅读

军队培养宁泽涛夺冠最大意义

军队培养宁泽涛勇夺冠最大的意义,或者说,军队培养战士夺游泳冠军的目的,不是让他当战胜都教授赛过王思聪,而是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姑娘们对排队对海军战士宁泽涛表达的爱慕,只是军队培养职业运动的一个“副产品”

尉健行警示如何对官员起作用

从3月24日尉健行当面警示官员,到5月9日官员丈夫退出地产公司,时间如此之近,也就是说,尉健行当面警示家人经商的官员1个多月后,这位官员选择了丈夫退出地产。显然是尉健行的警示起了作用。

彝族乡村陷入困境的真正原因

我在凉山做了20年社会调查和10年公益,没有看到几个彝族男人不干活,除非他丧失了劳动能力。相反,我们在每个村寨都可以看到的是,那些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还在劳动。我也没有看到过父母不养孩子的现象,除非他们丧失了抚养能力。

环保蜘蛛侠如何“结党营私”?

可悲的是,人类的同一部落序列内,也盛行着敌意和仇杀。掌握资源的人害怕没掌握资源的人会变成土匪来抢劫,而资源被掠夺的人每天都在为重获正当的权益而百般努力。掌握资源的人之间也同样互相抱有敌意,他们担心同等水平的人会成为谋杀自己的高手。

  • MH370家属:致所有关心真相的人们
  • 用理性质疑悲情作文源自隔阂
  • 三反蒋介石终又与其言和的将军是谁?
  • 肖鹰:一代“草圣”张旭的书酒人生
  • 何东:《模仿游戏》的无法模仿
  • 深夜不归的男人心里在想什么
  • 达尔滨罗夏的缤纷和清凉让人难忘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