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都在读《乡愁》…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享年90岁

今天,我们都在读《乡愁》…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享年90岁
2017年12月14日 19:05 大洋网-广州日报

余光中2009年在台湾家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今日辞世,享年90岁。


余光中是知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他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余光中从事文学创作超过半个世纪,驰誉海内外,一首《乡愁》在全球华人世界引发强烈共鸣。



今天

让我们再读一遍《乡愁》:



余光中朗诵乡愁。


乡愁

作者: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出席90岁大寿


今年10月,余光中庆祝90大寿。


当天余光中谈兴极佳,大家怕他太累,想搬张椅子,诗人摇手不用,站着说完全场,直到夫人范我存在台下打手势,才结束开心切蛋糕。他看到许多老朋友非常开心,并以古人欧阳修的绝句“再至汝阴”抒发心情,“黄栗留鸣桑椹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


余光中过世,亲友都很哀恸。


他,

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女性的

第一次见面,都在南京


余光中说,“我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女性的第一次见面,都在南京。一位是母亲,她生我时在南京,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只会哭闹;一位是妻子,我们第一次相逢也在南京。”


余光中与母亲孙秀君



余光中与范我存


范我存是余光中的远房表妹,相恋多年后,他们欢欢喜喜结为夫妻。


余老和夫人范我存女士两个人的母校都在南京莫愁路上,只隔了一条马路。“抗战胜利后,我到南京明德女中读初三,学校对面,就是他读的南京青年会中学,现在分别是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五中。”余老夫人说。



据说,在余光中的老家,院子里有棵枫树,树干上刻有三个英文字母:YLM。Y是余,L是love,M是咪咪。连起来,是“余光中爱咪咪”。“咪咪”是范我存的乳名。年轻时,相恋时,余光中用一柄小刀刻下“YLM”,以铭爱心。


余老和夫人1956年在台湾结婚,相知相携已经度过了61年。


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


关于婚姻生活,余光中说:“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相处是靠妥协。婚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是一对一的民主,一加一的自由。”


在南京大学做讲座时,余光中称他比杜甫浪漫多了。“杜甫一辈子只写了一两首诗给太太。真是扫兴啊!”他说,“我就不一样了,我写给太太的就多多了。我比杜甫浪漫多了吧!”彼时,台下有许多听众,范我存也在其中。


余光中一生作诗八百余首,其中有百首是情诗,他的情诗又多又动人。


范我存淡褐色的双眸和象牙白的肌肤,早年在《咪咪的眼睛》、《灵魂的触须》、《当寂寞来袭时》等诗中,都一再浮现,那是年轻时期的炽热恋情。晚年的《珍珠项链》、《三生石》、《东京新宿驿》、《停电夜》、《私语》、《削苹果》、《风筝怨》等,已转化成相依相偎的不渝之情。



广州日报2009年曾特派记者在诗人台湾家中采访了这位“跨世纪的诗人”。

我是个长销作家 诗歌会一直写下去

采访余光中毫无例外仍然是从他的作品《乡愁》开始。2009年4月9日的下午,在他位于台湾高雄的寓所内,余光中背靠着客厅的沙发,用淡淡的南方口音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回忆起当初写下那首后来带给他巨大名气的《乡愁》一诗。他很认真地说,同一题材的诗他写了很多首,但是这首诗后来这么出名确实让他很惊讶。


被誉为世纪诗人的他当时已82岁高龄,他笑称自己是一个“跨世纪的诗人”,虽然作品丰硕,但并不是一个很富有的人,却也不会饿死。因为他不是畅销作家,但是个长销作家。诗歌,他会一直写下去。



《乡愁》之所以这么流行除了感情因素还因为好记、容易谱曲。


2009年清明节是大三通后的第一个清明节,两岸民众可以自由穿梭两地扫墓。余光中说,38年前他写《乡愁》时,台湾同胞想要回大陆探亲是根本不可能的。


记者:《乡愁》发表38年,这首诗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余光中:1971年,我在台北写下《乡愁》,38年过去了,我的所有诗中最流行的仍然是这首。人们甚至称呼我为“乡愁诗人”。1991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有人唱《乡愁》,之后这首诗被收入大陆教科书。这么多年,它被谱成10多种歌曲,目前有十五六种教科书都收录过这首诗。

我写过很多类似题材的诗,其实都不错,《乡愁》只是其中之一。之所以这么流行,除了感情上的原因,还因为它的语言非常单纯,背一段,四段都能背,好记,而且容易谱曲。


记者:你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何期望?


余光中:两岸都是中华民族,我10年前曾讲过,不要因为短暂的政治而牺牲五千年的文化。台独想要“去中国化”是不可能实现的。难道他能不用筷子吃饭?难道能不吃粽子?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去不掉的。


我不是很富有,但也不会饿死。因为我不是个畅销作家,我是一个长销作家。也就是说,我不会很卖座,但也不会消失。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写作的“四度空间”。仅在台湾公开发表的作品就有50多本。尽管已退休,但他仍在台湾中山大学教书育人。近年来受困于社会活动过多,无法安心写作,他自嘲:“自己现在就好像鲁迅说过的空头作家了。”



记者:你发表过这么多的作品,是不是也算比较富有的人?


余光中:我不是很富有,但也不会饿死。因为我不像金庸等人一样是个畅销作家,我是一个长销作家。也就是说,我不会很卖座,但也不会消失。而且我有自己的专业,台湾的教授退休待遇很不错,我拿到原来工资的80%。


记者:诗人天性敏感多情,现在你还会被什么“感动”吗?


余光中:会啊。所以我决定一直写诗写下去。我平时喜欢旅行,10年前多去欧美旅行,我和夫人一起,我开车,拿着一本地图走了很多地方。最近这10年,我们多到大陆各地旅行。


记者:未来有没有新的写作计划?


余光中:不可能有计划了。现在活动多于写作。许多人邀请我去演讲、访问,以前我都答应去,现在太多了,只能挑一些去。我很想在家里写点东西,但是接二连三的邀请实在推都推不掉。我的年纪也太大了,所以现在的日子是得过且过。


一个社会只要歌还发达,就不能说诗没落了。


对于现在诗这种形式的没落,余光中认为,现在流行歌曲很盛行,其实歌词也是一种诗。“没有歌词就没有歌。”他说,从唐朝开始,就有很多诗变成了歌。如《渭城曲》。一个社会只要歌还发达,就不能说诗没落了。


余光中曾经说过,诺贝尔文学奖是西方语系的奖项。华语世界可以举办自己的华语文学“诺贝尔奖”。



记者:你认为华语文学评奖怎样才能像诺贝尔文学奖那样成为权威?


余光中:诺贝尔文学奖因为是西方语系的,重心在西方,所以自然会有所偏向。这是中国人很难拿奖的原因。


大家注意,在全世界只有4亿人讲英语,而中国光讲母语的就有13亿人。我们的潜力很大,但一个奖项必须要有公信力。华语文学的评奖有没有公信力要解决三个条件:一是谁来办?二是谁得奖?三是谁来评?


记者:网络词语的流行对于华语文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余光中:网络词汇的流行对现在年轻人影响很大。母语是我们的根本,不能荒废。尤其是文言文,学生必须学一点。“五四”以后,虽然我们用白话文写作,但文言文流下来的财产很多,比如几千个成语,大家一听就懂。像周杰伦的一些歌,歌词就有旧诗词的底子。


(本文原发于2009年4月15日广州日报)



游子安息!

最后,

让我们重温他的代表作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白玉苦瓜》

余光中

似醒似睡,缓缓的柔光里

似悠悠自千年的大寐

一只瓜从从容容在成熟

一只苦瓜,不再是涩苦

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莹

看茎须缭绕,叶掌抚抱

哪一年的丰收像一口要吸尽

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

完美的圆腻啊酣然而饱

那触觉、不断向外膨胀

充满每一粒酪白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翘着当日的新鲜

茫茫九州只缩成一张舆图

小时候不知道将它叠起

一任推开那无穷无尽

硕大是记忆母亲,她的胸脯

你便向那片肥沃匍匐?

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

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

不幸呢还是大幸这婴孩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过,马蹄踩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

一丝伤痕也不曾留下

只留下隔玻璃这奇迹难信犹带着后土依依的祝福

在时光以外奇异的光中

熟着,一个自足的宇宙

饱满而不虞腐烂,一只仙果

不产在仙山,产在人间

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

为你换胎的那手,那巧婉

千睇万睐将你引渡

笑对灵魂在白玉里流转

一首歌,咏生命曾经是瓜而苦

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




  《石器时代》


余光中


每当我呆呆地立在窗口

对着一只摊开的纤手

拿不出那块宿命的石头

----用神秘的篆体

刻下我的名字

证明我就是我

那宿命的顽石

就觉得好奇怪啊

彷佛还是在石器时代

一件笨拙的四方暗器

每天出门要带在袋里

当面亲手的签字还不够

一定要等到顽石点头

窗内的女人才肯罢手

死后要一块石头来认鬼

活着要一块石头来认人

为什么几千年后

还挣不脱石头的符咒

问你啊,袋里的石头

什么时候你才肯放手?



部分文/本报特派台湾记者周祚、王鹤

部分图/本报特派台湾记者顾展旭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ID:rmrbwx),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newsxinhua)、中国青年报(zqbcyol)、观察者网、

编辑:广州日报全媒体


余光中乡愁诗歌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