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大眼睛”女孩逆袭留下的扶贫启示 | 光明网评论员

珍视“大眼睛”女孩逆袭留下的扶贫启示 | 光明网评论员
2017年12月17日 16:04 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这两天,曾因一组“我要读书”的照片而被外界熟知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再次走进公众视野。据报道,今年34岁的她,于12月15日当选为安徽团省委副书记(兼职)。值得一提的是,兼职副书记一职,系这一轮群团改革新设。


从被记者拍下著名的“大眼睛”照片成为“希望工程”最有名的代言人,到考入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再到成为省团委副书记,苏明娟的命运顺着“山沟里飞出金凤凰”的轨迹划出了一条优美的上行线。


对于苏明娟来说,从一个贫穷山村的农家女孩,变为团省委副书记,这是她个人的确幸;而对公众而言,这固然是一个正能量的故事,但其意义不仅在于励志,更在于附着于这一非典型逆袭样本身上的典型价值。


说其逆袭非典型,是因为苏明娟被“加注”了很多公共符号。很多人或许不认识长大后以邻家女孩形象出现的苏明娟,但一定记得她小时候那双怯生生却明亮的大眼睛。


那双大眼睛,改变了希望工程——它让希望工程变得更人格化,让其扶贫济弱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也改变了苏明娟自身的命运——因为那双动人的眼睛,她成了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也成了公众人物。其角色符号跟希望工程的深度捆绑,让她既获得了多方关注、帮扶,踏上了人生的阳光大道,也让她成为了那个年代的标志性人物,每隔段时间就会被盘点、聚焦。


其逆袭之路的典型之处,是这条路的横切面上有很多可以复制的东西,这在“阶层板结化”等相关话题动辄被热炒的当下,有着鲜明的社会价值。


“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经历,当然有其独特性:在社会救助和公益资源受“聚光灯”影响的背景下,因那双大眼睛而进入大众视线的她,必然不会被社会上伸出的援手冷落,也必然会被爱心眷顾。鉴于此,她的“逆袭”其实从她成为“名人”的那一天就可以预见。


我们自然该为其际遇而祝福,但也要看到,其经历未必具有普适性。制度化的公共救助或精准化扶贫,不是将救济帮扶的希望寄获于一双“大眼睛”上,而是人人“应扶尽扶、应帮尽帮”。


苏明娟的故事虽然是个例,但也并非不可复制,她为社会带来了很多普遍性启示。


首先,苏明娟的“逆袭”,固然跟那双大眼睛聚拢的爱心资源紧密相关,但也离不开其接受过的高等教育,绕不开“知识改变命运”的路径依赖。若是外界授之的只是“鱼”,那她的命运可能仍会有改善,但却很难靠知识去自力供养。幸而希望工程等授之的是“渔”,为她获取知识提供了屏障,进而给予其“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其次,苏明娟在获得帮扶、考上大学、参加工作之后,也没忘记“以爱心回馈爱心”——她念大学时,把每学期定额发给她的900元生活补贴转给其他贫困生,工作后每年都会花1000元资助贫困生,从未间断。事实上,爱心帮扶本身也是唤起爱心的方式,公益救助也是发动公益参与的路径。很多时候,爱心也会有涟漪效应,会在“受助者变成捐助者”的链条中延展下去。苏明娟的所作所为,就验证了这点。


这也给当下的公共救助和精准扶贫等留下了不少启示:扶贫不单是“给钱”这么简单,扶贫要解决的不只是眼前之困,还要培育受助者的长期脱贫能力,所以教育扶贫尤为重要;还有,救助和扶贫带给受助者的,未必只是摆脱贫困的境遇,还可能是爱心和善心的接力。


或许指望“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逆袭被广泛复制,有些奢侈。可从中获得某些启示,进而反哺当下的社会救助和扶贫实践,终归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文章来源:光明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