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大写的牛!中国的“海底蛟龙”都是怎样炼成的?

大写的牛!中国的“海底蛟龙”都是怎样炼成的?
2017年12月26日 16:05 中国新闻社

地球上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地方都是海洋,虽然目前,人类对深海的探索还仅仅只有5%,但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设备,都让我们离那片广阔又神秘的海洋,更近一点……

“蛟龙”号1:1模型。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摄

从80年代初,我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成功航行开始,中国在深海探索的脚步也从未停歇,无数科学家为此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蛟龙号”、“海龙号”、“海斗号”……一批批水下“神器”的诞生,见证了中国水下科研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2017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8航次)结束,96名科考队员顺利返回。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摄

不久之前,在美丽的千岛湖畔,“潜龙三号”4500米级自主潜水器顺利完成湖上试验。完成湖试后,这位“三龙”家族(“蛟龙”“海龙”’和“潜龙”)的一员还将在南海进行海上试验。

“潜龙三号”顺利完成湖试

中国的水下机器人到底有多厉害?国产“海底蛟龙”从无到有、再到世界领先的发展历程如何?小新马上带您去领略这些“神器”和它们背后的开拓者们。

“海人一号”

中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

1979年,以沈阳自动化所蒋新松院士为首的团队最早提出了海洋机器人研究计划。

1982年,中国科学院正式立项,开展“智能机械在海洋中的应用研究”。

蒋新松院士

1985年12月,由蒋新松任总设计师的中国首台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样机首航成功,次年完成海上试验。

值得一提的是,“海人一号”完全由中国科研人员依靠自主技术制造,为国际合作奠定了技术基础,也为我国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起了促进作用,是中国水下机器人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

海人一号(HR-01)水下机器人

“探索者”号

从300米到1000米,深海的先驱者

1986年,国家开始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称为“863”计划。

1994年,沈阳自动化所成功研制了“探索者”号无缆水下机器人(AUV)。将水下机器人的工作深度,从300米加深到1000米,实现了从“有缆”向“无缆”的飞跃,是中国水下机器人到达深海的先驱者。

“探索者”号在南海试验现场

1995年,由中国几家单位和俄罗斯合作的6000米级水下机器人“CR-01”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6000米级水下机器人的国家。

CR-01

“蛟龙号”

创造了世界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

2011年8月1日,由中国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成功实现5000米级水深的突破,使“五洋捉鳖”的梦想变成现实。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2012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成功,创造了世界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

“海斗号”

第一台潜深万米的水下机器人

2016年,“海斗”号在中国首次万米深渊科考航次中最大潜深达10767米,是中国首台下潜深度超过万米完成科考应用的水下机器人。

“海斗”号

2017年,“海斗”号重返马里亚纳海沟最大下潜深度达10888米,创造了中国水下机器人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的新记录。

“海翼号”

突破水下滑翔机的世界纪录

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水下观测平台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完成大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329米,突破之前由美国科学家创下的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6003米的世界纪录。

海翼号水下滑翔机

“深海勇士”

创造新的“中国深度”

2017年12月,中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正式验收交付。这是继7000米级载人潜器蛟龙号之后,中国载人深潜领域新的里程碑。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要道,大海孕育着无穷无尽的水生资源和丰富宝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成为各发达国家竞相发展的战略,海洋机器人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工具和装备。

如今,

我们自主研发的水下机器人技术

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让我们为中国的科学家们点赞!

为中国制造点赞!

图片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提供

编辑:周阳

责编:杨维思

责任编辑:张义凌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