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标题:《她曾轰动全世界, 却因祖国需要隐姓埋名30年,背后的故事令人敬佩不已……》)
在中国有这么一位女性,她被评价为中国的居里夫人,曾隐姓埋名30年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却在死后的24年间无人提起……
她,就是王承书。
她是参与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她的名字不像钱学森、邓稼先那样家喻户晓,她曾被评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01
动荡年代里
坚持自我的独立女性
1912年6月26日,王承书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父亲早年中进士,后被清政府送往日本留学,民国初年曾任内务部警政司司长兼警官高等学校教授。他按照诗、书、礼、易的次序,给这个排行第二的女儿取名为王承书。
王承书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数学天赋,“二小姐,算账那叫一个又快又准。”是家人的口头禅。
这个在四合院里长大的姑娘,很快就成了父母眼中的骄傲。
17岁是一个女孩最美好的年华,王承书也在那一年找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物理学。
虽然年纪不大,但那时起她就非常清楚地知道,曾饱受战乱迫害的中国,极度需要科学支撑。
一个女孩,却能有这样的见解,在当时社会实在是难能可贵。
她成绩优异,1930年,被保送到燕京大学物理系,而且她还是物理系连续三年里唯一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女生,荣获“斐托斐”金钥匙奖。1936年,王承书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
名动燕京的她,也在这时遇到了一生挚爱,他叫张文裕,是燕大教授,也是她的导师。
1939年,在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的见证下,他们步入婚姻殿堂,从此开启了一段共同为祖国物理事业而打拼的奋斗史。
那时的中国虽然在向现代社会迈进,但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人还是占据了大多数。
流言蜚语或许能给人带来伤害,却永远都不会击倒一个真正心怀梦想的女性。
作为一个接受新思想的女性,王承书偏要挑战传统。
“女人能否做一番事业,绝不依靠已婚与未婚来裁决。”
02
心怀祖国
拒绝诺贝尔奖
当时的密歇根大学,从未接收过已婚妇女,但由于王承书实在是太优秀了,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教授破例把她录取。她和教授一起进行气体研究,并在1951年提出了一个足以影响整个物理学界的观点,这个在日后被称作“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的观点一经发表便轰动世界,被沿用至今。
在科研中,王承书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博士论文答辩时,她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导师却认为不对,连说三次“NO”!王承书相信自己通过长期严密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镇定地连声回答了三次“Yes”!接着,她拿出有力的论据,进行了详细阐述,导师终于露出笑容,不仅赞同了王承书的观点,还对她表示热烈祝贺。
虽取得了傲人成就,王承书在科研之路上的脚步却没有停止。
1952年,她又第一个证实了索南多项式,而不管是理论还是实际,这个成果都给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提供了重大帮助,再一次,王承书轰动世界。
而当大家知道这个伟大的研究成果是来自一名中国的年轻女孩时,所有人都在直呼“不可思议”,甚至连国际权威都评价她为不可多得的人才。
把时光倒退回1949年,那一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而当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国外时,很多留洋科学家都想尽快归国,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王承书也不例外。
但当时美国政府有一条禁令:凡是在美国从事理工、农学、医学的中国科学家都不允许出境。
因为政府阻挠,很多旅美科学家的回国之路都很不顺,王承书夫妇更是如此,他们甚至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监控。
她一次次申请回国,却一次次失败,甚至有很多教授这样劝她——
“以你的能力,拿诺贝尔奖是迟早的事,为什么非要回科研水平差劲的中国呢?”
可是,如果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回报给祖国,就算拿了诺贝尔奖又有什么用?
后来,经过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努力,美国解除了对中国科学家的禁令,1956年,王承书张文裕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位诺贝尔奖潜在竞争者,而中国,却多了一个心怀祖国的勇士。
03
隐姓埋名三十年
心酸苦楚与谁言
回国后不久,就有人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能去搞热核聚变技术,而这项尖端技术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一片空白。
而对王承书来说,这个要求则意味着她要改行,在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领域里进行科研。
但她是一个何等坚强执着的女子啊,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都不允许自己有丝毫胆怯和退缩。
1958年,王承书服从组织安排,从事热核聚变理论工作。她被派到苏联进修,回国时得到一本介绍美国受控热核聚变的书,就用火车上的七天七夜将资料译成中文,回国后又翻译了《热核聚变导论》。她不仅弄清了世界上热核聚变的理论基础、方法和现状,还参与了我国最初三个等离子体实验装置设计和建造工作。
她不光成为了中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顶尖专家,更是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科学人才。
后来,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在中国的所有专家和设备,并讽刺地说——
“就靠你们自己,这个厂子能搞起来?”
而在这个危难关头,王承书又一次站了出来。
1961年3月的一天,钱三强找到王承书:国家正在研究原子弹,现在想将分离铀同位素的秘密任务交给你。如果你接受了,那么就要忘记以前获得的所有成就,此后一切公开会议都不能出席,你愿意接受吗?愿意为此隐姓埋名吗?放弃此前在国际上的一切荣誉,转而投身另一项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领域,说实话,对任何人来说,这份工作都难以接受。
但王承书却当即答应,从此,她的身影,彻底从世界物理学界消失了……
1962年,她告别了家人和自己年幼的孩子,独自一人悄悄来到504厂进行科研项目。
而放眼整个504厂,她是唯一一名女性科学家。
虽然是女儿身,但她却有着不输给男人的坚强和毅力,她每天都拼命工作,和时间赛跑。
没日没夜地与数字打交道,和其他科研者一同探讨项目问题,只有50多岁的她,已有了一头花白的头发……
又一次,邓小平来到504厂视察工作进度,看到王承书时惊讶地说——
“我记得你!但自从群英会后就见不到你了,连张文裕都不知道你在哪里,原来你在这儿啊……”
而在王承书为了国家拼命时,丈夫张文裕也没闲着,时任中国专家组组长的他,正带领团队在莫斯科进行核研究。
为了能够振兴祖国,丈夫二人天各一方,只是苦了年幼的孩子,只能在北京上寄宿学校,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王承书曾表达过对儿子的愧疚——对国家的承诺我都能兑现,唯独对孩子的没有。
王承书或许不是一个好母亲,可是对于国家来说,她做出的奉献无人能敌。
经过两年的辛苦钻研,1964年1月,她所在的504厂终于成功提取出合格的高浓铀产品,为原子弹的爆发提供了燃料基础。
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看着巨大的蘑菇云在神州大地上飘渺,全世界的人都对中国刮目相看。
一直以来都被超级大国垄断的核技术,竟然被中国打破了!
而这一刻,中国已经等了几十年,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
而原子弹并不是尽头,之后的几年中,她依然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72年,她担任总工程师,代领团队研究国产扩散机,而她严密谨慎的精神,也为国家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大损失。
1992年,已经80岁高龄的她,还在孜孜不倦地工作着,她开始争分夺秒地为祖国科研储备做传承。患有眼疾的她,一篇篇地去看学生的论文,耐心地把四五页英文稿一笔笔描深,然后再用放大镜阅读,她说:“我把我的学生培养起来,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除了对国家毕业奉献,在生活中她也是淡泊名利。
虽贵为科学家,但她家却很简朴,旧沙发、旧柜子、硬板床……长年不倦的工作,使夫妇二人都积劳成疾,但他们却很少去医院治疗,因为他们既怕影响工作,也不愿多花国家的钱。她把毕生积蓄的近十万元捐给“希望工程”。
她说,教育是根本,一个培养不出人才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而这个为国家奉献一生,推动中国科技发展的女人,又有几个人记得呢?
人们知道邓稼先,知道钱三强,而这个为了中国科技发展甘愿放弃荣誉隐姓埋名的女人,却被很多人忽略了……
一生奉献,一生贫苦,中国在进步,她却因病倒下。
如今时隔多年,斯人已逝,但我们却依稀能看到有这么一个清瘦、飘逸的背影在推动着中国向前。
她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斯人已逝,先生的风骨犹存。每每提及,令人敬佩不已!
铭记,或许就是对王承书先生最好的致敬!
来源:视觉志、人民日报
在中国有这么一位女性,她被评价为中国的居里夫人,曾隐姓埋名30年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却在死后的24年间无人提起……
她,就是王承书。

01
动荡年代里
坚持自我的独立女性
1912年6月26日,王承书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父亲早年中进士,后被清政府送往日本留学,民国初年曾任内务部警政司司长兼警官高等学校教授。他按照诗、书、礼、易的次序,给这个排行第二的女儿取名为王承书。
王承书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数学天赋,“二小姐,算账那叫一个又快又准。”是家人的口头禅。


虽然年纪不大,但那时起她就非常清楚地知道,曾饱受战乱迫害的中国,极度需要科学支撑。
一个女孩,却能有这样的见解,在当时社会实在是难能可贵。
她成绩优异,1930年,被保送到燕京大学物理系,而且她还是物理系连续三年里唯一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女生,荣获“斐托斐”金钥匙奖。1936年,王承书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

1939年,在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的见证下,他们步入婚姻殿堂,从此开启了一段共同为祖国物理事业而打拼的奋斗史。

流言蜚语或许能给人带来伤害,却永远都不会击倒一个真正心怀梦想的女性。
作为一个接受新思想的女性,王承书偏要挑战传统。
“女人能否做一番事业,绝不依靠已婚与未婚来裁决。”

心怀祖国
拒绝诺贝尔奖
当时的密歇根大学,从未接收过已婚妇女,但由于王承书实在是太优秀了,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教授破例把她录取。她和教授一起进行气体研究,并在1951年提出了一个足以影响整个物理学界的观点,这个在日后被称作“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的观点一经发表便轰动世界,被沿用至今。
在科研中,王承书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博士论文答辩时,她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导师却认为不对,连说三次“NO”!王承书相信自己通过长期严密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镇定地连声回答了三次“Yes”!接着,她拿出有力的论据,进行了详细阐述,导师终于露出笑容,不仅赞同了王承书的观点,还对她表示热烈祝贺。

1952年,她又第一个证实了索南多项式,而不管是理论还是实际,这个成果都给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提供了重大帮助,再一次,王承书轰动世界。
而当大家知道这个伟大的研究成果是来自一名中国的年轻女孩时,所有人都在直呼“不可思议”,甚至连国际权威都评价她为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当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国外时,很多留洋科学家都想尽快归国,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王承书也不例外。
但当时美国政府有一条禁令:凡是在美国从事理工、农学、医学的中国科学家都不允许出境。
因为政府阻挠,很多旅美科学家的回国之路都很不顺,王承书夫妇更是如此,他们甚至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监控。

“以你的能力,拿诺贝尔奖是迟早的事,为什么非要回科研水平差劲的中国呢?”
可是,如果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回报给祖国,就算拿了诺贝尔奖又有什么用?
后来,经过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努力,美国解除了对中国科学家的禁令,1956年,王承书张文裕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03
隐姓埋名三十年
心酸苦楚与谁言
回国后不久,就有人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能去搞热核聚变技术,而这项尖端技术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一片空白。
而对王承书来说,这个要求则意味着她要改行,在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领域里进行科研。
但她是一个何等坚强执着的女子啊,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都不允许自己有丝毫胆怯和退缩。

她不光成为了中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顶尖专家,更是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科学人才。
后来,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在中国的所有专家和设备,并讽刺地说——
“就靠你们自己,这个厂子能搞起来?”
而在这个危难关头,王承书又一次站了出来。

但王承书却当即答应,从此,她的身影,彻底从世界物理学界消失了……

而放眼整个504厂,她是唯一一名女性科学家。
虽然是女儿身,但她却有着不输给男人的坚强和毅力,她每天都拼命工作,和时间赛跑。
没日没夜地与数字打交道,和其他科研者一同探讨项目问题,只有50多岁的她,已有了一头花白的头发……

“我记得你!但自从群英会后就见不到你了,连张文裕都不知道你在哪里,原来你在这儿啊……”
而在王承书为了国家拼命时,丈夫张文裕也没闲着,时任中国专家组组长的他,正带领团队在莫斯科进行核研究。
为了能够振兴祖国,丈夫二人天各一方,只是苦了年幼的孩子,只能在北京上寄宿学校,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王承书曾表达过对儿子的愧疚——对国家的承诺我都能兑现,唯独对孩子的没有。

经过两年的辛苦钻研,1964年1月,她所在的504厂终于成功提取出合格的高浓铀产品,为原子弹的爆发提供了燃料基础。
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看着巨大的蘑菇云在神州大地上飘渺,全世界的人都对中国刮目相看。
一直以来都被超级大国垄断的核技术,竟然被中国打破了!
而这一刻,中国已经等了几十年,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

1972年,她担任总工程师,代领团队研究国产扩散机,而她严密谨慎的精神,也为国家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大损失。
1992年,已经80岁高龄的她,还在孜孜不倦地工作着,她开始争分夺秒地为祖国科研储备做传承。患有眼疾的她,一篇篇地去看学生的论文,耐心地把四五页英文稿一笔笔描深,然后再用放大镜阅读,她说:“我把我的学生培养起来,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虽贵为科学家,但她家却很简朴,旧沙发、旧柜子、硬板床……长年不倦的工作,使夫妇二人都积劳成疾,但他们却很少去医院治疗,因为他们既怕影响工作,也不愿多花国家的钱。她把毕生积蓄的近十万元捐给“希望工程”。
她说,教育是根本,一个培养不出人才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人们知道邓稼先,知道钱三强,而这个为了中国科技发展甘愿放弃荣誉隐姓埋名的女人,却被很多人忽略了……

如今时隔多年,斯人已逝,但我们却依稀能看到有这么一个清瘦、飘逸的背影在推动着中国向前。
她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斯人已逝,先生的风骨犹存。每每提及,令人敬佩不已!
铭记,或许就是对王承书先生最好的致敬!
来源:视觉志、人民日报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这酒店“有骨气”:宁损千万也不许标“...
- 【 军事 】 出鞘:解放军如何迅速打赢台北城市巷...
- 【 财经 】 生娃罚款不生交钱 这道选择题我不会做
- 【 体育 】 保乒球赛-马龙许昕男双冲冠 小将胜奥...
- 【 娱乐 】 节目中险被强吻 李宇春发文道平安:安...
- 【 科技 】 专访红芯陈本峰:不爽被“套壳”
- 【 教育 】 日本小学生汉字考试不合格 老师怒斥:...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