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警笛声划破夜空,他们与时间赛跑

警笛声划破夜空,他们与时间赛跑
2018年12月07日 08:02 扬子晚报
原标题:警笛声划破夜空,他们与时间赛跑

  急救队员送伤者到医院。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邵丹 摄

  夜幕下,120急救车的警笛声划破夜空,或许,他们正在和生命赛跑。日前,扬子晚报记者与南京市急救中心城北急救站急救小队的医生们一起,感受了寒夜里跟随120急救伤病人员的紧张与辛苦……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贾晓宁

  救护车一路奔驰,记者跟车被“甩”

  这支急救小队由四个人组成,分别是医生、护士、担架员和司机。当天是33岁的莫钧锐医生一周内的第二个夜班,当记者正想和他交流的时候,突然来了通知,一位家住城北的痛风病人急需救助。刚才安静坐着的莫医生猛地从座位上弹起来,朝组员一挥手,车顶上蓝色的灯光不停旋转起来,120急救车警笛响起,划破寂静的夜空。

  由于急救车上空间有限,同行的摄影记者在后面自己开车跟随。救护车一路奔驰,警笛鸣响,记者不由得紧张起来。“你们每天这样跟时间赛跑,紧张吗?”记者问莫医生。“开始时会有不安,尤其当病人无法救治的时候,我会感觉沮丧。但现在工作久了,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尽量把病人救过来。”莫医生话语中透露着坚定。

  救护车开得飞快,以至于后面摄影记者的车早已不见踪影,直到救护车回到急救站20分钟后,摄影记者的车才赶回急救站。已开了20多年急救车的郭苏泽师傅笑着说:“现在开车比过去好多了,司机的素质越来越高,不管是公交车、出租车还是私家车,见了救护车都会主动避让,即使救护车闯红灯,这些车辆也都会表示理解,主动让行。”

  急救医生是全才,还曾帮孕妇接生

  郭师傅话还没说完,莫医生又接到来自南京市急救中心的呼叫,说有人在徐庄软件园骨折,请求援助。这一次,摄影记者上了救护车,跟随采访。很快救护车到达现场,经过询问,莫医生了解到伤者是自己下车时不小心踩到路牙,小腿可能骨折了。莫医生帮伤者检查外伤,确认了骨折伤情并帮他进行了固定,随后就近送往医院。

  刚刚把骨折病人安顿好,莫医生就再次接到呼叫。但车子开到一半,莫医生和病人家属联系,得到的答复却是对方已经找到车辆把病人送往医院,救护车不需要了。于是,急救车半路折回城北急救站。莫医生告诉记者,这种“半路退订”的情况他们早已习惯。

  莫钧锐医生告诉记者,其实急救医生都是全才,不仅要懂急救知识,尤其是遇到心脑血管疾病病人,心肺复苏就显得特别重要。此外,急救医生对骨科的外伤也要有处理技术,尤其夜间急救,这种病情常见。而即使是妇产科的接生,夜间急救医生也要会处理。“我就处理过不止一次,夜间有产妇打电话来,结果路上生了,我帮忙接生剪脐带,保住母子平安。”莫医生告诉记者。

  12小时夜班,平均每小时出车一次

  回到急救站休息室,桌子上还摆着出车前吃剩下一半的盒饭。莫医生和同事,把剩饭收拾了一下,招呼记者们坐下。狭小的空间内只有一张饭桌,两张高低床,急救小队不出车的时候,就在这里临时休息一下,但不管多困多累,只要有呼叫,必须马上出车。而平均每天12小时夜班,急救小队的出车次数在10到12次左右,平均每个小时要出车一次。

  记者见缝插针,为急救小队送上了牦牛肉汤和保温杯。莫医生也给记者介绍了急救小队的成员们:司机郭苏泽、担架员李继银、护士夏燕。

  其实,做急救行业真的不容易,李继银师傅就告诉记者,因为车辆不可能坐很多人,因此抬担架的工作,就要由他们急救组成员来承担,大家都几乎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

  不过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大伙儿对急救医生越来越尊重了,每次听着被救助的市民向他们由衷地说出“谢谢”两字的时候,就觉得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寒夜也充满着温暖。

  记者手记>>>

  致敬生命的守护者

  在整个救援过程中,我注意到莫医生凝重而迫切的目光。事后我了解到,其实他已经连续12个多小时没有休息了,因为刚出生的女儿黄疸过高,他白天陪着孩子在医院照蓝光,一直都没空休息。

  乐观开朗的担架员李继银抬了10年担架,他说,值得“骄傲”的是,自己至今没有腰椎间盘突出,因为他知道从事这项工作很可能得这病,就每天坚持锻炼,保护好身体。

  这一次寒夜跟随救护车采访,让我亲历了“生死时速”背后的动人故事,真的是我人生中难得的体验。的确, “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向120急救队的队员们致敬,祝你们健康平安。 贾晓宁

急救警笛医生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