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世界气象日快到了,南京这座小山竟是中国近代气象科学发源地

世界气象日快到了,南京这座小山竟是中国近代气象科学发源地
2019年03月21日 20:09 新华报业网
原标题:世界气象日快到了,南京这座小山竟是中国近代气象科学发源地

  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异域风格的小洋楼鳞次栉比,珞珈路48号的小洋楼在其中并不算显眼,但她曾经的主人——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却家喻户晓,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者、中国物候学创始人。

  3月23日是国际气象日,在古都南京,至今还保存多栋和“中国气象学之父”竺可桢相关的民国建筑。在建筑史学家的带领下,我们走近这些沧桑建筑,了解中国近代气象学早期筚路蓝缕、艰辛发展的历史。

  竺可桢先生

  竺可桢,浙江绍兴人,生于1890年,1910年考取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费生,1918年在哈佛大学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竺可桢回国后受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郭秉文校长的邀请,来到南高师担任文史地部教授,讲授气象学、地质学,从此开始在南京十余年的教学、科研生涯。

  1920年,国立东南大学在南高师的基础上组建后,竺可桢出任地学系主任,下辖地理、气象、地质、矿物四个学科。

  在国立东南大学工作期间,竺可桢延揽名师,编著教材,培养了大量气象、地质方面的杰出人才。他编写的教材《气象学》简要本,作为我国第一本气象学著作被收入了《万有文库》,于1928年公开发行。

  民国时期的国立东南大学

  当年就读于中央大学的南京大学气候学教授邹进上回忆,竺可桢先生非常重视野外实习和考察,他常常带着地学系的师生到南京周边的紫金山、栖霞山、方山、汤山等地考察实习,采集标本。短短几年,地学系实验室收集的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就已经琳琅满目,蔚为壮观。

  为了加强气象观测,1921年竺可桢在东南大学六朝松旁边设立测候所,坚持长期观测,亲自整理观测资料,加工分析,并逐月撰写气候报告。

  六朝松

  竺可桢的学生朱炳海教授记得,一次大雪纷飞的夜晚,他按照规定的时间感到测候所观测,却发现发现竺先生已到达现场投入了工作,这令他感动不已。在当时,国立东南大学气象观测纪录之可靠性、准确性,在全国首屈一指。

  在南京,与竺可桢有关的民国建筑至少有三处:其中之一就是原中央大学内的科学馆,如今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内的健雄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民国建筑专家汪晓茜说。

  晚年竺可桢

  原国立东南大学科学馆1922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赠,1927年建成,外观为简化的西方古典式样,4根爱奥尼柱式门廊前伸,局部墙面少许装饰,有理性的意味。竺可桢先生在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任教时就在这里长期工作。

  原国立东南大学科学馆

  竺可桢在南京的寓所位于珞珈路48号,始建于1935年。汪晓茜介绍,这是一幢二层小楼,青灰色砖墙,局部水泥粉刷,灰瓦坡屋顶,木质红框窗户,二楼阳台有着西式花瓶,整体质朴低调。竺可桢先生在这里生活工作多年,1965年,他将这处私宅捐献给了国家。

  南京珞珈路竺可桢故居

  竺可桢还有个几乎坚持了一生的习惯:记日记,他留下的日记就有800多万字,从1936年一直记到1974年,大部分内容为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国近现代气象学的发展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后人留下丰厚的科学遗产,。

  1928年,应“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之聘,竺可桢辞去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气象研究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研究近代气象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她的成立,开创了我国近代气象科学研究的先河,标志着我国气象科学事业迈出了时代的新步伐。

  北极阁气象台老照片

  竺可桢将研究所设在了玄武湖畔的北极阁上,这里视野开阔,可俯瞰整个南京古城。这座海拔不到60米的小山,与中国气象学的发展颇有渊源。早在南朝刘宋时期,北极阁(古称鸡笼)上就设有日观台(又称为司天台),堪称世界上最老的气象台。明朝初年,山上设置的是钦天监,负责观测天文和气象。

  出任气象研究所所长后,竺可桢曾计划用10年时间,在全国建立气象台10处,测候处150处,雨量测候所1000处,其中首先建成的就是北极阁气象台,“这也是我国近现代第一个国家气象台,这组建筑群也凝结了竺可桢先生的心血。”汪晓茜介绍,竺可桢亲自为气象台选址,他四处奔走,争取资金支持,筹集资金,规划设计,招标施工,事必躬亲。

  北极阁气象台旧址保存完好,下面是竺可桢先生的铜像视觉中国供图

  历时三年,由著名建筑师卢树森规划设计气象台建筑群在北极阁上落成,主体建筑是观象台塔楼1座,六面三层,采用西式简洁的几何造型,但在柱头、栏杆、檐下和券门等处缀以中国传统建筑构件或纹样,呈现中西合璧的面貌,颇为新颖。

  塔楼四周,是图书馆、地震观察室、办公楼、资料室等建筑,为粉墙黛瓦的中式建筑风格,造型古朴,清雅宜人,竺可桢先生在此从事气象研究多年。在图书馆的墙角,还留着由“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亲笔题写的奠基碑。

  气象工作者在北极阁气象台施放高空测风气球

  中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兴起和发展都源自于北极阁。如今,北极阁气象台旧址现为江苏省气象局所在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楼下的平台上,树立着一尊竺可桢先生的铜像,他目光坚毅,投向远方。

  近几年的3月23日,江苏省气象局多次对公众开放,人们来到北极阁气象台旧址,瞻仰竺可桢铜像,了解这组民国建筑所记录的“气象往事”。

  交汇点记者 于锋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