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澎湃:世界读书日又来了 仿佛大家都很爱看书似的

澎湃:世界读书日又来了 仿佛大家都很爱看书似的
2019年04月23日 15:30 澎湃新闻

  原标题:马上评|读书日来了,只可惜明天它就走了

2019年4月23日,重庆市沙坪坝区双碑街道勤居村社区,市民在世界读书日活动现场阅读。东方IC 图2019年4月23日,重庆市沙坪坝区双碑街道勤居村社区,市民在世界读书日活动现场阅读。东方IC 图

  昨天看书到晚上12点,今早醒来,果然看到朋友圈在刷屏读书——世界读书日又来了,仿佛大家都很爱看书似的,只可惜它明天就走了。

  在过去的一个月,我每天上班乘坐地铁都会看书。20多分钟,大概可以看10页。最多的一次,车厢里有3个人看书,绝大多数时候都只有一个,就是我。所有人都在看手机,也许他们也在阅读,只不过不再是纸质书罢了。但是,相当多的人拿手机的姿势都是两只手在屏幕上,那一定是在打游戏。

  中国人的阅读状况正在得到改善,这应该是一个事实。证据就是出版社的日子更好过了,电子阅读兴起了,但是纸质书也在增长。书做得更漂亮了,让人赏心悦目,价格也更高了,单本书订价几十上百都很常见,但仍然有人买。社会整体在进步,阅读也在进步,人们大可不必悲观。 

  但是,有一种趋势仍然值得讨论,那就是所谓的“听说”。我小时候在收音机上听过《三国演义》之类的,那些浅显的、故事性强的,确实可以靠听就能掌握大概。但是把柏拉图或者康德的哲学著作制成有声读物,我敢保证那只适合睡前听,可以很快入睡。 

  很多有声读物,其实并不是“全书”,而是重新制作的音频产品。一本二十万字的书,先找人看完,写一个三到五千字的梗概,再找人读出来。我也做过类似的工作,合作方要求,行文一定要适合口语化,适合读,也适合听。就这样,我把托克维尔的著作《论美国的民主》简化成了3000字的文章。 

  那些“听书”的,很有可能听的就是这样的产品。因此,有人会说,一年可以“读”两百本书,其实每天只需要花半小时,就可以听一本。这给人一种“我在学习”的错觉,用最少的时间,“掌握”了一些经典著作的精髓。这是经济学在个人生活上的绝佳应用,花最少的时间,获取更大的价值——至少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因此,现在的阅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真正的读书,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一字一行,老老实实读完;另一种就是走捷径,去读或者听别人总结的书的精华、梗概、干货。第二种阅读变得越来越普遍,事实上它正在发展为一种新的生意,大概属于“知识付费”领域。 

  这个生意的逻辑是这样的:花钱,以最方便的办法来获取知识。这等于雇佣别人帮你读书。你花钱,本质上是“节约了时间”。这样的“读书”,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消费。一个在“听干货”的人,是一个标准的消费者,而不是读者。 

  这样说有点读书人的穷酸味道。但是真相确实是这样的,真的阅读,是你必须亲自花时间,耗费自己的精力,通过文字这种媒介,去和作者进行深入的交流。这个过程没有人能够替代你。那些“干货”,看起来就像是期末成绩好的同学做的笔记,有可能帮你度过迫在眉睫的考试,但是对人生这漫长的“考试”来说,并没有什么价值。你必须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去阅读和消化。 

  越是有价值的阅读,可能就越痛苦。那些能够提供阅读快感的、读起来很顺的东西,其实只是强化了你已有的知识而已。真正的阅读,则会毁掉你的一部分自我,让你陷入怀疑和反省,在随后的“重建”中,你会吸收一些新的东西——那就是读书能够你带来的东西,也是你自己拿生命的一部分换来的。 

  碎片化阅读、听说,或者看“干货”,给人的其实是一种“我已经读书”的幻觉,而不是读书本身。真正的深度阅读不会那么愉快和轻松。凡是那种告诉你花钱别人帮你读书的,不要信,那只是有文化的“骗子”而已。

点击进入专题:
今日网言

责任编辑:赵明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