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讲座︱庞乃明:明朝时鸟铳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近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庞乃明教授在中央民族大学做了主题为“明代鸟铳的境外传入”的讲座。不仅有中央民族大学师生的参与,还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专家、北京出版集团等社会各界人士。
主讲人 庞乃明教授
明代传入中国的火器主要有三种:鸟铳(arquebus、musket)、佛郎机炮和红夷炮。其中有关佛郎机和红夷炮传入的研究较为丰富,而学界对鸟铳传入的关注较少。“鸟铳”,是明代中国对境外传入的欧式火绳枪的通称,又被称为“鸟嘴铳”、“鸟枪”等。火绳枪最早出现在欧洲,经过不断改进,这种火器在欧洲很快流行起来,然后随着欧洲殖民势力东来被带到了东方、带到了中国。
庞教授认为,明代鸟铳自境外传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有四个:一、东来欧洲人;二、劫掠东南沿海的日本人;三、东南亚人;四、来华定居的噜密人(奥斯曼土耳其人)。除此之外,朝鲜人也曾将其持有的火绳枪带入中国。但朝鲜火绳枪主要得之于日本和中国,经改良后又传回中国。这一途径与上述四个直接得自其他欧亚国家和地区的途径明显不同,故不在“境外传入”的讨论范围内。
鸟铳制式图
传自东来欧洲人
葡萄牙人是最早与明代中国直接接触的东来欧洲人。在他们驶往东方的海船上,是装备有火绳枪的。他们不断用火绳枪来实现其战略目标,东非沿岸的许多城市,都曾遭到葡萄牙人火绳枪的野蛮攻击。葡萄牙人在占领印度半岛西南的卡里库特时,也曾大量使用过火绳枪。第一任葡萄牙印度总督阿尔梅达(Franeiseo de Almeida)赴任时,他的舰队武器清单中就包括了80支铜鸟枪。第二任印度总督亚伯奎(Alfonso de Albuquerque)在两次攻打马六甲时,也都大量使用了火绳枪。此后,葡萄牙人又在东南亚建立了许多商站,为了保护这些商站,他们进一步把火绳枪带到这些地方。所以,是葡萄牙人最早把欧式火绳枪直接带到东亚来的。
葡萄牙人前往东亚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和中国建立贸易关系。1517年葡萄牙人第一次造访中国,到达了广州,由广东按察副使接待。为了讨好中国人,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他们将随船的先进火器送给中国。在文献记载中,这批火器以佛郎机为主,并未提及鸟铳。但是正如之前提到的,葡萄牙海船上确带有鸟铳,所以这个时候鸟铳可能已经被中国人发现了,只是文献没有记载而已。葡萄牙人后来因误会与广东水师发生了两次海战,均以战败而终,两艘舰船及船上的火器也都被中国缴获。但文献记载的战利品依旧只有佛郎机,而未记载火绳枪。之所以没有明确记录,或许是由于火绳枪当时还处在初创期,其威力远不如佛郎机,所以没有得到明朝人的重视。
因为与广东发生了矛盾,葡萄牙人被驱逐出广东沿海,无奈之下北上闽浙,又把火绳枪带到了福建、浙江沿海。康熙时期的《平和县志》中有中国人仿制欧式火绳枪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记录。此志载: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福建平和县知县谢明德奉命在沿海打击走私船时,在葡萄牙船上见到了火绳枪。他见到后对此十分留意并努力效法仿造,仿制成功后,他甚至用二十把鸟铳平定了盘踞几十年的白叶洞农民武装。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的走马溪之战中,明朝军队也缴获了一些葡萄牙鸟铳。待到葡萄牙重回广东,与中国关系平顺之后,火绳枪开始更多地传入中国。
继葡萄牙人之后,西班牙人也将火绳枪带到了东亚地区。相对于葡萄牙,西班牙火绳枪技术发展较快,使用装备的更早。早在16世纪,西班牙就有了欧洲第一支正规的火绳枪部队,算得上使用火绳枪的行家里手了。为西班牙政府效力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时候,他的船队就装备有50杆火绳枪。继麦哲伦到达菲律宾后,由黎牙实比(Miguel Lopez de Legazpi)率领的西班牙远征队再次来到菲律宾。1565年,黎牙实比重要伙伴乌达内塔(Andres de Urdaneta)的侄子米兰多拉(Andres de Mirandaola)曾写信给西班牙国王,要求国王增派火绳枪手。可见当时西班牙人对火绳枪的重视。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随着西洋火器的流入,当地土著很快掌握了火绳枪的使用技术并渐渐推广。隆庆开关后,中国沿海居民与吕宋(今菲律宾)交往频繁,两地往来的商旅成为火绳枪传入中国的“邮递员”。
另外,清太宗崇德三年,漠北蒙古喀尔喀部落土谢图汗、车臣汗给清朝方面的贡物中就包含有鸟枪。据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考证,这种鸟铳应为俄罗斯鸟铳。或许,俄罗斯—喀尔喀也是向明季中国传播火绳枪的一条通道。明末中国人在与俄罗斯的交往过程中,因其善于用火绳枪,也曾给俄罗斯人留下善用鸟铳印象。
以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俄罗斯人为主的东来欧洲人是火绳枪境外传入最主要的途径。其他的三个途径,都是在欧洲人将火绳枪带入其地、经过改造后又通过某种环节才传入中国的。
传自日本人
日本的鸟铳同样来自于西方。1542年,三个葡萄牙逃兵偶然间发现了日本,葡萄牙由此开辟了日本市场。因为有贸易,所以葡萄牙的火绳枪传到了日本。日本僧人文之玄昌在其《铁炮记》(日本人称火绳枪为铁炮)中记录了铁炮传入日本的过程。1543年,一艘大船载着一群奇怪的人——最早来到日本的葡萄牙人到了种子岛的一个村子。船上的百余人与亚洲人外观不同、语言不通,双方连沟通都有问题。好在这船人里有一位大明的儒生,使得双方可以通过汉字书写交流。葡萄牙人向村人介绍了随船携带的火绳枪,并当着村人的面进行了演示。日本人见识过这个威力巨大,“银山可摧,铁壁可穿”的器物后非常感兴趣,苦于自己并不会制造,便希望向葡萄牙人学习。葡萄牙人也不吝啬,将制造和使用技术倾囊传授。之后火绳枪迅速地被从种子岛传播到了日本本土,掌握火绳枪技术后的日本又对其进行改良,增大了它的威力,甚至超过了葡萄牙火绳枪。
在侵扰中国东南沿海的过程中,倭铳(日本使用的火绳枪)一度成为他们重要的武器之一。明军在抗倭的过程中,曾攻下位于今浙江舟山的倭寇老巢双屿,并俘虏了“番酋”。通过所俘“番酋”,中国掌握了鸟铳的制造、使用以及火药的配制技术,在东南沿海积极推广,“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的相关文献中,有不少以鸟铳对抗倭寇的文字。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在双屿活动的除了日本人,也有葡萄牙人和东南亚人。但是因为倭寇是其中的主导力量,“番酋”则更可能指的是日本人。此后,明朝军事当局即以仿制日式火绳枪为主,这大概是中国文献关于鸟铳来自日本一说的由来。
传自东南亚人
鸟铳自东南亚传入的渠道往往会被忽视,但它其实是很重要的传播途径。正如之前所言,葡萄牙人最早将火绳枪带到东方,并成为他们在东南亚进行贸易与殖民的利器。对于东南亚人而言,相较于自己的箭弩、长矛和匕首等武器,火绳枪过于先进,他们对这种火器一度十分恐惧。“经历最初的惊恐不安之后,主要的东南亚国家都迅速行动起来,购买、雇用、缴获或学习了新型的技术和武器”,掌握了火绳枪的制造与使用。其中缅甸、安南(今越南)走在了最前面。
以缅甸为例,在德彬瑞体(即莽瑞体,1531—1551年在位)和勃印囊(即莽应龙,1551—1581年在位)统治时期,他们率先使用由葡萄牙人(还有一些穆斯林)引进的火枪火炮,效果显著。勃印囊“在战争中经常使用8万支火绳枪,而且这个数目与日俱增。由于每天都奉国王之命练习射击,他们熟能生巧,个个都成了神枪手。”说明他们对于火绳枪的使用已经非常的得心应手了。《西南夷风土记》记载,缅人战斗,“每以鸟铳当前,牌次之,枪又次之,象继枪后。”将鸟铳放在最前面一排,就是为了利用中国人害怕鸟铳威力的心理,震慑中国人。缅甸人对于鸟铳的倚重可见一斑。
(明)毕懋康《军器图说》中的“轮流放铳”图
更有趣的是,17世纪初,交趾地区(今越南北部)在火绳枪的操作方面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欧洲人。欧洲人说“他们不断地练习射击,具备骄人的绝技,以至于只要有欧洲船只驶进他们的港口,国王手下的枪手们就向我们的枪手提出比试枪法……而欧洲枪手总是竭力避免这样的比试,因为他们从经验中知道,这些交趾支那人用炮能击中任何目标。他们也很精通燧发枪,经常拉到野外去训练。”朝鲜人赵完璧多次到安南贸易,他也曾指明安南火绳枪普及之广、使用之精湛,甚至连小孩子都知道如何发射鸟铳。中文文献中亦不乏相关记载,徐霞客到与交趾高平接壤的安平至下雷一带旅行时,就记录过交人“鸟铳甚利,每人挟一枚,发无不中”,而他在这个地区“遇交彝十余人,半执线枪(俱朱红柄),半肩鸟铳,身带籘帽而不戴,披发跣足,而肩无余物”。
由于地缘的原因,包括鸟铳在内的缅甸和安南的先进火器很快就传入了中国云南、广西等地。《滇志》称广南府的“侬人”(据说是侬智高的后裔)善于使用鸟铳,他们的鸟铳得之于交趾。此外,王弄山(云南土司名)和教化三部(云南土司名)也有交铳(交趾人使用的鸟铳)的流传。除了云南,广西也出现过交铳。明清易代之际,南明督师何腾蛟湖广募兵时,“广西柳州僮目副将覃裕春、子覃鸣珂,领交铳手狼兵五千”;次年五月,何腾蛟“又差副将王凤昇、参将王廷祥、方升等往广西柳州招募狼兵交铳手三千”。在广西等地招募如此之多的交铳手,是因为他们擅长于此。
传自奥斯曼土耳其人
明代中国人称奥斯曼土耳其为噜密国。噜密铳(噜密人教授制作的鸟铳)也是来自于欧洲,它传入中国,得益于其时定居在北京的噜密人。万历时内阁中书赵士祯虽是一介书生,却热衷于火器的研制与推广。经过多年的研究,他对国内火器的威力并不满意,于是他就将目光转向定居国内的噜密人身上。为何是噜密人呢?赵士祯小时候听爷爷讲,成化时期土鲁番吞并哈密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从噜密国那里借得了先进的火器。于是赵士祯对于噜密国的火器印象非常深刻。他到北京后到处打听噜密国的火器,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噜密国的把臣、把仲兄弟,因进贡来中国的狮子需要照料,于是他们的父亲把部力就留在北京再也没有回去。赵士祯进一步向把氏兄弟打听噜密国的火器如何,无巧不成书,把氏兄弟父亲的好友朵思麻就曾是噜密国管理火器的火器官。通过把部力的引荐,赵士祯见到了朵思麻。时年七十多岁的朵思麻见到赵士祯后十分高兴,就将家中珍藏的火器、火器制造的技术和火药研制配方一股脑都送给了赵士祯。噜密铳的制作方法就这样到了中国人的手中。
赵士祯获得噜密火器原件和制造技术后如法炮制,成功仿制出了“约重七八斤,或六斤,约长六七尺。……用药四钱,铅弹三钱”的噜密铳。时任都察院都御史的温纯和刑部尚书掌兵部事的萧大亨在北京的校场上测试赵士祯制作的火器,都不禁惊叹于它的威力。温纯弟弟温编所著《利器解》和范涞著成的《两浙海防类考续编》更是称赞“鸟铳惟噜密最远最毒”,噜密铳是时人心目中鸟铳里的佼佼者。
大追风枪图
除了上述早期的火绳枪(arquebus),明末还从欧洲传入了更先进、威力更大的重型鸟铳(musket),但具体路径尚不明了,很可能是直接从东来欧洲人那里获得的。这种重型鸟铳一般被称为大鸟铳,其铅弹重量、用药量、射程等,都比此前的鸟铳更重、更大、更远。因为大鸟铳的重量过重,单手托举困难,发射时需用支架支撑,广东方面称之为斑鸠脚铳或许与它加上支架后的造型有关。明朝末年,大鸟铳已经较为常见。崇祯八年(1635)和崇祯十年(1637),广东总督熊文灿前后将各100门斑鸠脚铳解送北京。郑芝龙的大水艍船上也装备有大型、中型斑鸠铳。成书于隆武元年(1645)的郑大郁《经国雄略》称这种大鸟铳为搬钩铳(“搬钩铳”与“斑鸠铳”读音相似,极可能是“斑鸠铳”的讹写),指其为“鸟铳之最大者”。除了大鸟铳,这种重型鸟铳还有很多其他的名字,如大追风枪、翼虎炮等。大追风枪的叫法最早见于成书于万历三十年的《两浙海防类考续编》,书中称“其器甚长且利便,发而能远”,但须两人合作完成,“一名执枪照准则,一名执火绳。枪用三足铁柱。”与熊文灿所进的大斑鸠铳相比,这种大追风枪至多算是中型鸟铳。翼虎炮虽被称为“炮”,其实就是一种大鸟铳。天启二年,在广宁之役中后金军大败明军,但是其中的西平堡战役,明军却击毙敌人无数,就是因为使用了翼虎炮。与翼虎炮名称类似的还有一种被称为翼虎铳的火器。赵士祯的《神器谱》是最早提到翼虎铳的文献,根据书中所绘之图以及文字说明,可以知道翼虎铳与中国传统火器不同,它有火绳、准星和照门,是欧式火绳枪的一种。或许是后来出现的翼虎炮形制与已有的翼虎铳差不多,但其个头更大,所以被命名为翼虎炮。总之,两种重要形制的西洋火绳枪在明中后期都已先后传入了中国。
搬钩铳图
以火绳枪的传入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因为一些先进的军政官员对西方武器虚怀若谷地借鉴,明朝在武器装备方面与西方的差距并不算大。这种差距的不断拉大,似与清朝统治者有关。尤其是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以后,国内政治形势逐渐稳定,对高端武器追求的步伐逐渐放缓。加上统治者对于满人骑射技艺的强调,对武器的重视程度不够,清代军队装备更新改进的步伐逐渐放缓,于是慢慢落在了西方之后。以至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军备的落伍使得清政府只得被动“挨打”了。
讲座现场
主讲人 庞乃明教授
明代传入中国的火器主要有三种:鸟铳(arquebus、musket)、佛郎机炮和红夷炮。其中有关佛郎机和红夷炮传入的研究较为丰富,而学界对鸟铳传入的关注较少。“鸟铳”,是明代中国对境外传入的欧式火绳枪的通称,又被称为“鸟嘴铳”、“鸟枪”等。火绳枪最早出现在欧洲,经过不断改进,这种火器在欧洲很快流行起来,然后随着欧洲殖民势力东来被带到了东方、带到了中国。
庞教授认为,明代鸟铳自境外传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有四个:一、东来欧洲人;二、劫掠东南沿海的日本人;三、东南亚人;四、来华定居的噜密人(奥斯曼土耳其人)。除此之外,朝鲜人也曾将其持有的火绳枪带入中国。但朝鲜火绳枪主要得之于日本和中国,经改良后又传回中国。这一途径与上述四个直接得自其他欧亚国家和地区的途径明显不同,故不在“境外传入”的讨论范围内。
鸟铳制式图
传自东来欧洲人
葡萄牙人是最早与明代中国直接接触的东来欧洲人。在他们驶往东方的海船上,是装备有火绳枪的。他们不断用火绳枪来实现其战略目标,东非沿岸的许多城市,都曾遭到葡萄牙人火绳枪的野蛮攻击。葡萄牙人在占领印度半岛西南的卡里库特时,也曾大量使用过火绳枪。第一任葡萄牙印度总督阿尔梅达(Franeiseo de Almeida)赴任时,他的舰队武器清单中就包括了80支铜鸟枪。第二任印度总督亚伯奎(Alfonso de Albuquerque)在两次攻打马六甲时,也都大量使用了火绳枪。此后,葡萄牙人又在东南亚建立了许多商站,为了保护这些商站,他们进一步把火绳枪带到这些地方。所以,是葡萄牙人最早把欧式火绳枪直接带到东亚来的。
葡萄牙人前往东亚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和中国建立贸易关系。1517年葡萄牙人第一次造访中国,到达了广州,由广东按察副使接待。为了讨好中国人,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他们将随船的先进火器送给中国。在文献记载中,这批火器以佛郎机为主,并未提及鸟铳。但是正如之前提到的,葡萄牙海船上确带有鸟铳,所以这个时候鸟铳可能已经被中国人发现了,只是文献没有记载而已。葡萄牙人后来因误会与广东水师发生了两次海战,均以战败而终,两艘舰船及船上的火器也都被中国缴获。但文献记载的战利品依旧只有佛郎机,而未记载火绳枪。之所以没有明确记录,或许是由于火绳枪当时还处在初创期,其威力远不如佛郎机,所以没有得到明朝人的重视。
因为与广东发生了矛盾,葡萄牙人被驱逐出广东沿海,无奈之下北上闽浙,又把火绳枪带到了福建、浙江沿海。康熙时期的《平和县志》中有中国人仿制欧式火绳枪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记录。此志载: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福建平和县知县谢明德奉命在沿海打击走私船时,在葡萄牙船上见到了火绳枪。他见到后对此十分留意并努力效法仿造,仿制成功后,他甚至用二十把鸟铳平定了盘踞几十年的白叶洞农民武装。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的走马溪之战中,明朝军队也缴获了一些葡萄牙鸟铳。待到葡萄牙重回广东,与中国关系平顺之后,火绳枪开始更多地传入中国。
继葡萄牙人之后,西班牙人也将火绳枪带到了东亚地区。相对于葡萄牙,西班牙火绳枪技术发展较快,使用装备的更早。早在16世纪,西班牙就有了欧洲第一支正规的火绳枪部队,算得上使用火绳枪的行家里手了。为西班牙政府效力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时候,他的船队就装备有50杆火绳枪。继麦哲伦到达菲律宾后,由黎牙实比(Miguel Lopez de Legazpi)率领的西班牙远征队再次来到菲律宾。1565年,黎牙实比重要伙伴乌达内塔(Andres de Urdaneta)的侄子米兰多拉(Andres de Mirandaola)曾写信给西班牙国王,要求国王增派火绳枪手。可见当时西班牙人对火绳枪的重视。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随着西洋火器的流入,当地土著很快掌握了火绳枪的使用技术并渐渐推广。隆庆开关后,中国沿海居民与吕宋(今菲律宾)交往频繁,两地往来的商旅成为火绳枪传入中国的“邮递员”。
另外,清太宗崇德三年,漠北蒙古喀尔喀部落土谢图汗、车臣汗给清朝方面的贡物中就包含有鸟枪。据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考证,这种鸟铳应为俄罗斯鸟铳。或许,俄罗斯—喀尔喀也是向明季中国传播火绳枪的一条通道。明末中国人在与俄罗斯的交往过程中,因其善于用火绳枪,也曾给俄罗斯人留下善用鸟铳印象。
以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俄罗斯人为主的东来欧洲人是火绳枪境外传入最主要的途径。其他的三个途径,都是在欧洲人将火绳枪带入其地、经过改造后又通过某种环节才传入中国的。
传自日本人
日本的鸟铳同样来自于西方。1542年,三个葡萄牙逃兵偶然间发现了日本,葡萄牙由此开辟了日本市场。因为有贸易,所以葡萄牙的火绳枪传到了日本。日本僧人文之玄昌在其《铁炮记》(日本人称火绳枪为铁炮)中记录了铁炮传入日本的过程。1543年,一艘大船载着一群奇怪的人——最早来到日本的葡萄牙人到了种子岛的一个村子。船上的百余人与亚洲人外观不同、语言不通,双方连沟通都有问题。好在这船人里有一位大明的儒生,使得双方可以通过汉字书写交流。葡萄牙人向村人介绍了随船携带的火绳枪,并当着村人的面进行了演示。日本人见识过这个威力巨大,“银山可摧,铁壁可穿”的器物后非常感兴趣,苦于自己并不会制造,便希望向葡萄牙人学习。葡萄牙人也不吝啬,将制造和使用技术倾囊传授。之后火绳枪迅速地被从种子岛传播到了日本本土,掌握火绳枪技术后的日本又对其进行改良,增大了它的威力,甚至超过了葡萄牙火绳枪。
在侵扰中国东南沿海的过程中,倭铳(日本使用的火绳枪)一度成为他们重要的武器之一。明军在抗倭的过程中,曾攻下位于今浙江舟山的倭寇老巢双屿,并俘虏了“番酋”。通过所俘“番酋”,中国掌握了鸟铳的制造、使用以及火药的配制技术,在东南沿海积极推广,“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的相关文献中,有不少以鸟铳对抗倭寇的文字。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在双屿活动的除了日本人,也有葡萄牙人和东南亚人。但是因为倭寇是其中的主导力量,“番酋”则更可能指的是日本人。此后,明朝军事当局即以仿制日式火绳枪为主,这大概是中国文献关于鸟铳来自日本一说的由来。
传自东南亚人
鸟铳自东南亚传入的渠道往往会被忽视,但它其实是很重要的传播途径。正如之前所言,葡萄牙人最早将火绳枪带到东方,并成为他们在东南亚进行贸易与殖民的利器。对于东南亚人而言,相较于自己的箭弩、长矛和匕首等武器,火绳枪过于先进,他们对这种火器一度十分恐惧。“经历最初的惊恐不安之后,主要的东南亚国家都迅速行动起来,购买、雇用、缴获或学习了新型的技术和武器”,掌握了火绳枪的制造与使用。其中缅甸、安南(今越南)走在了最前面。
以缅甸为例,在德彬瑞体(即莽瑞体,1531—1551年在位)和勃印囊(即莽应龙,1551—1581年在位)统治时期,他们率先使用由葡萄牙人(还有一些穆斯林)引进的火枪火炮,效果显著。勃印囊“在战争中经常使用8万支火绳枪,而且这个数目与日俱增。由于每天都奉国王之命练习射击,他们熟能生巧,个个都成了神枪手。”说明他们对于火绳枪的使用已经非常的得心应手了。《西南夷风土记》记载,缅人战斗,“每以鸟铳当前,牌次之,枪又次之,象继枪后。”将鸟铳放在最前面一排,就是为了利用中国人害怕鸟铳威力的心理,震慑中国人。缅甸人对于鸟铳的倚重可见一斑。
(明)毕懋康《军器图说》中的“轮流放铳”图
更有趣的是,17世纪初,交趾地区(今越南北部)在火绳枪的操作方面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欧洲人。欧洲人说“他们不断地练习射击,具备骄人的绝技,以至于只要有欧洲船只驶进他们的港口,国王手下的枪手们就向我们的枪手提出比试枪法……而欧洲枪手总是竭力避免这样的比试,因为他们从经验中知道,这些交趾支那人用炮能击中任何目标。他们也很精通燧发枪,经常拉到野外去训练。”朝鲜人赵完璧多次到安南贸易,他也曾指明安南火绳枪普及之广、使用之精湛,甚至连小孩子都知道如何发射鸟铳。中文文献中亦不乏相关记载,徐霞客到与交趾高平接壤的安平至下雷一带旅行时,就记录过交人“鸟铳甚利,每人挟一枚,发无不中”,而他在这个地区“遇交彝十余人,半执线枪(俱朱红柄),半肩鸟铳,身带籘帽而不戴,披发跣足,而肩无余物”。
由于地缘的原因,包括鸟铳在内的缅甸和安南的先进火器很快就传入了中国云南、广西等地。《滇志》称广南府的“侬人”(据说是侬智高的后裔)善于使用鸟铳,他们的鸟铳得之于交趾。此外,王弄山(云南土司名)和教化三部(云南土司名)也有交铳(交趾人使用的鸟铳)的流传。除了云南,广西也出现过交铳。明清易代之际,南明督师何腾蛟湖广募兵时,“广西柳州僮目副将覃裕春、子覃鸣珂,领交铳手狼兵五千”;次年五月,何腾蛟“又差副将王凤昇、参将王廷祥、方升等往广西柳州招募狼兵交铳手三千”。在广西等地招募如此之多的交铳手,是因为他们擅长于此。
传自奥斯曼土耳其人
明代中国人称奥斯曼土耳其为噜密国。噜密铳(噜密人教授制作的鸟铳)也是来自于欧洲,它传入中国,得益于其时定居在北京的噜密人。万历时内阁中书赵士祯虽是一介书生,却热衷于火器的研制与推广。经过多年的研究,他对国内火器的威力并不满意,于是他就将目光转向定居国内的噜密人身上。为何是噜密人呢?赵士祯小时候听爷爷讲,成化时期土鲁番吞并哈密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从噜密国那里借得了先进的火器。于是赵士祯对于噜密国的火器印象非常深刻。他到北京后到处打听噜密国的火器,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噜密国的把臣、把仲兄弟,因进贡来中国的狮子需要照料,于是他们的父亲把部力就留在北京再也没有回去。赵士祯进一步向把氏兄弟打听噜密国的火器如何,无巧不成书,把氏兄弟父亲的好友朵思麻就曾是噜密国管理火器的火器官。通过把部力的引荐,赵士祯见到了朵思麻。时年七十多岁的朵思麻见到赵士祯后十分高兴,就将家中珍藏的火器、火器制造的技术和火药研制配方一股脑都送给了赵士祯。噜密铳的制作方法就这样到了中国人的手中。
赵士祯获得噜密火器原件和制造技术后如法炮制,成功仿制出了“约重七八斤,或六斤,约长六七尺。……用药四钱,铅弹三钱”的噜密铳。时任都察院都御史的温纯和刑部尚书掌兵部事的萧大亨在北京的校场上测试赵士祯制作的火器,都不禁惊叹于它的威力。温纯弟弟温编所著《利器解》和范涞著成的《两浙海防类考续编》更是称赞“鸟铳惟噜密最远最毒”,噜密铳是时人心目中鸟铳里的佼佼者。
大追风枪图
除了上述早期的火绳枪(arquebus),明末还从欧洲传入了更先进、威力更大的重型鸟铳(musket),但具体路径尚不明了,很可能是直接从东来欧洲人那里获得的。这种重型鸟铳一般被称为大鸟铳,其铅弹重量、用药量、射程等,都比此前的鸟铳更重、更大、更远。因为大鸟铳的重量过重,单手托举困难,发射时需用支架支撑,广东方面称之为斑鸠脚铳或许与它加上支架后的造型有关。明朝末年,大鸟铳已经较为常见。崇祯八年(1635)和崇祯十年(1637),广东总督熊文灿前后将各100门斑鸠脚铳解送北京。郑芝龙的大水艍船上也装备有大型、中型斑鸠铳。成书于隆武元年(1645)的郑大郁《经国雄略》称这种大鸟铳为搬钩铳(“搬钩铳”与“斑鸠铳”读音相似,极可能是“斑鸠铳”的讹写),指其为“鸟铳之最大者”。除了大鸟铳,这种重型鸟铳还有很多其他的名字,如大追风枪、翼虎炮等。大追风枪的叫法最早见于成书于万历三十年的《两浙海防类考续编》,书中称“其器甚长且利便,发而能远”,但须两人合作完成,“一名执枪照准则,一名执火绳。枪用三足铁柱。”与熊文灿所进的大斑鸠铳相比,这种大追风枪至多算是中型鸟铳。翼虎炮虽被称为“炮”,其实就是一种大鸟铳。天启二年,在广宁之役中后金军大败明军,但是其中的西平堡战役,明军却击毙敌人无数,就是因为使用了翼虎炮。与翼虎炮名称类似的还有一种被称为翼虎铳的火器。赵士祯的《神器谱》是最早提到翼虎铳的文献,根据书中所绘之图以及文字说明,可以知道翼虎铳与中国传统火器不同,它有火绳、准星和照门,是欧式火绳枪的一种。或许是后来出现的翼虎炮形制与已有的翼虎铳差不多,但其个头更大,所以被命名为翼虎炮。总之,两种重要形制的西洋火绳枪在明中后期都已先后传入了中国。
搬钩铳图
以火绳枪的传入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因为一些先进的军政官员对西方武器虚怀若谷地借鉴,明朝在武器装备方面与西方的差距并不算大。这种差距的不断拉大,似与清朝统治者有关。尤其是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以后,国内政治形势逐渐稳定,对高端武器追求的步伐逐渐放缓。加上统治者对于满人骑射技艺的强调,对武器的重视程度不够,清代军队装备更新改进的步伐逐渐放缓,于是慢慢落在了西方之后。以至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军备的落伍使得清政府只得被动“挨打”了。
讲座现场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收到金正恩的宝剑后 普京立马“付钱”
- 【 军事 】 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阅舰式的精彩看点
- 【 财经 】 曹德旺逼子接班:你要办公司 我就收购
- 【 体育 】 世乒赛-冠军梦破灭!樊振东2-4无缘8强
- 【 娱乐 】 与李小璐离婚实锤?《哈哈》贾乃亮称...
- 【 科技 】 贝壳安居客大战撕开画皮:用假图片吸...
- 【 教育 】 小学用电子屏教学伤害视力?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