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良渚玉器首次大规模展出 “琮王”“钺王”等珍品亮相故宫

良渚玉器首次大规模展出 “琮王”“钺王”等珍品亮相故宫
2019年07月17日 01:23 中国网作者:吴亮
原标题:良渚玉器首次大规模展出 “琮王”“钺王”等珍品亮相故宫

观众在观赏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琮王”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摄

中国网7月17日讯 (记者 苏向东)由“琮王”“钺王”领衔,汇集了全国9个省市17家文博单位的260件(组)馆藏良渚玉器,今天首次大规模亮相故宫博物院武英殿,拉开了“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的大幕。据悉,这是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第一个规模空前的良渚玉器主题大展。

此次展览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贯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通过“引子”“神王之国”“文明传承”“结语”四个部分,完整、系统地反映良渚文明的早期国家特征和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科学、全面地诠释良渚文明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的重要贡献和独特作用。已故考古界泰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先生认为,良渚遗址是中华文明当之无愧的见证。良渚文化是中国史前时期最为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以玉器为代表的出土物是良渚古城遗产价值的重要承载要素。良渚文化玉器以其数量之多,品类之丰,雕琢之精,达到了中国史前玉器文化的巅峰。

良渚“琮王”“钺王”同场展出,是展览中最大的亮点。“‘琮王’,体量大,重量重,是迄今为止雕琢最精美、品质最佳的玉琮,彰显着良渚国王至尊的威仪和通天的权力。”此次策展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告诉记者。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这只出土于良渚反山十二号墓的玉琮,高8.9厘米、上射径17.1厘米-17.6厘米、下射径16.5厘米-17.5厘米,内圆外方、中部贯穿,四角刻有神人兽面纹。

高蒙河介绍说,“玉琮”首创于良渚文化,为高等级贵族所有。在良渚文化时期,“玉琮”是沟通天地人神的礼器,蕴含着良渚先民的宇宙观念和精神信仰。同样出土于反山十二号墓的玉钺,是目前唯一雕琢有神人兽面纹和鸟纹的玉钺,通长17.9厘米,上端宽14.4厘米,刃部宽16.8厘米、最厚0.9厘米,堪称“钺王”。这种豪华型玉钺是王的权杖,象征着权力与威严,柄嵌玉髹漆,上下端装配玉瑁和玉镦。玉瑁造型取自于神徽的冠帽,体现了王权神授。

此次展览展品体现了良渚文化丰富的玉器形制,包括玉璧、玉权杖、玉冠、玉璜、玉镯等。受良渚文化遗产影响的后世玉器,也同场展出。高蒙河说:“良渚国王和权贵通过一整套标识身份的成组玉礼器及其背后的礼仪制度,达到对神权的控制,从而完成对王权、军权和财权的垄断。良渚文化所创造的玉礼器系统以及君权神授的统治理念,也被后世的中华文明吸收与发展。”

展览同时,武英殿东、西配殿展出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研究和保护申遗历程。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良渚文化,良渚博物院同步出版“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图录。展览将持续到10月20日。展览不单独收费,观众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入院后免费参观。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钺王”,是目前唯一雕琢有神人兽面纹和鸟纹的玉钺。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摄

良渚时期的刻字石钺是中国最早的刻字石器。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摄

绞丝纹玉镯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摄

透雕玉璜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摄

玉璜管组佩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摄

玉鸟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摄

御题诗玉璧。

这一件故宫博物院藏的良渚玉璧,乾隆尤为喜爱。玉璧一面光素,另一面右侧阴刻隶书乾隆三十四年(1769)所作御题诗《咏汉玉素壁》,说明当时以为此玉璧出自汉代。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摄

故宫博物院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