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继钢《黄河》的期待
李崇望:张继钢的创作理念代表着国际水平,交响舞蹈史诗《黄河》肯定会让山西省歌舞剧院重新振奋精神!
王秀芳:30年前的《黄河儿女情》已成历史,今日的交响舞诗《黄河》必将以崭新的姿态汹涌澎湃奔向大海!
宋生平:特别期待能看到山西省歌舞剧院再创辉煌。
刘德增:人才在,充满光明。希望以此能从外地引进人才。
7月22日上午突来一阵暴雨,给炎热的夏季带来一股难得的清凉,正如1987年那个同样炎热的夏季,《黄河儿女情》意外爆红给当时摇滚盛行、狂歌劲舞风靡的舞台艺术带来的一股清风细雨般,难得!
伴随雨天的凉爽,4个年龄加起来将近300岁的老人,缓缓走进山西省歌舞剧院的大楼,这里,曾是他们洒过青春汗水、创造事业辉煌的地方。走廊、排练室……每一处都能唤起32年前的记忆,难忘!
此时,一个人疾步如飞,推开门。相隔几十年,他又见到了曾经的老领导、老同事们,所有的感慨都化作一阵密集的“握手”和“拥抱”。
这个急匆匆赶来的人是全国知名导演张继钢,32年后回到母团排练大型交响舞蹈史诗《黄河》的他,难得见到当年成就了他以及很多人的《黄河儿女情》部分主创——原山西省歌舞剧院院长李崇望,“黄河三部曲”的“创始人”之一、著名舞蹈编导王秀芳,《黄河儿女情》《黄河水长流》曲作者之一的刘德增,“黄河三部曲”主演、国家一级尖子演员宋生平。
他们,从“黄河”开始,因“黄河”重聚。
看到84岁的老院长李崇望拿出当年刊登自己获奖照片的旧杂志,张继钢惊讶:“哎呀!我怎么没有?”与张继钢同为《黄河儿女情》编导的王秀芳,聊起两人在这里“流血排练”的往事,张继钢感慨:“当时地板还没有弄好,我们排练时手上扎满了刺……”
所有的记忆依旧清晰、难忘,相隔几十年的这次重聚,勾起了32年前对“黄河三部曲”的开山之作《黄河儿女情》的回忆。这也是好几代观众的集体记忆,大部分人都记得它曾经创造的辉煌,却鲜有人知道它诞生背后的故事。
这个炎热的夏季,与32年前的夏季,一样难忘!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的才是民族的
黄河让山西成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千百年来,黄河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题材。而“黄河歌舞”也一直是山西的“当家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艺术界提起山西歌舞,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民歌舞蹈晚会《黄河儿女情》,就像到了北京就要看北京人艺的《茶馆》,来了山西必看山西省歌舞剧院的《黄河儿女情》。
这部1987年上演的作品,开创了“全国民族风情舞蹈”的先河,直接影响了中国90年代民族风的热潮。也是这部《黄河儿女情》,开创了山西歌舞在黄河题材上的“金榜题名”,多次受邀参加央视春晚,其后《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都成为当年的热门艺术话题。一大批山西艺术家凭借这三部作品走向全国,成为“黄河”歌舞艺术的代表人物:牛宝林、陕军、宋拉成、宋生平……
但要谈到这部作品的诞生,却有些“尴尬”,它的诞生来自“民歌危机”。
上世纪8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之初,霹雳舞、迪斯科及港台流行歌曲火速风靡全国。当时,很多的艺术工作者有些“迷失方向”。“当时我们下乡演出,只要上台唱民歌,观众就往下赶,嘴里喊着‘哈(下)去吧!哈(下)去吧!’当时我就想,民歌,怎么会在民间遭此遇冷?”《黄河儿女情》作曲之一的刘德增回忆了当年的一段“尴尬”过往。
是不是“民歌”过时了?还是“民族艺术”没人喜欢?
1986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山西选送的舞蹈《元宵夜》《江河水》《捣米》等13个节目全部获奖,在全国各省市中独占鳌头,创下了山西在全国比赛中一次获奖数额的最高纪录。这批作品的产生,震动了全国,也让文化界鼓起了信心。李崇望院长记得,正是那个时候,时任文化厅副厅长的鲁克义给山西省歌舞剧院下达了两个任务:打造一台交响乐晚会,打造一台以山西民歌为主的歌舞晚会。
这是一次民族歌舞的自我拔节,也是文化自信的一次重要挑战。
李崇望、郑运通等院领导火速组建了歌舞晚会创作组。总体设计成员包括:张文秀、赵越、刘德增、景建树、王秀芳、张继钢。
编舞之前,词曲先行。张文秀、景建树、刘德增3位曲作者和词作者赵越,对山西民歌非常熟悉,但大家依然翻阅了几千首民歌资料,从中精选了近30首山西民歌,以“劳动”“爱情”“欢乐”三大部分相衔接,构成了《黄河儿女情》这部大型歌舞的主体骨架。
但这远远不够,创作组觉得只了解民间艺术还不够,一定要让现代观众喜爱,大家又奔赴广州,学爵士舞、电声乐等这些最前沿的流行文化,从中学习现代艺术的理念和手法。《黄河儿女情》曲作者之一的刘德增回忆:“当时全国流行音乐正处在高潮,广州的文化艺术特别开放,我们就跑去学习。当时流行便携式录音机,大街小巷都是盒带。广州的文艺团体已经开始玩电声乐了。我虽然在盒带和广播里都听过,但还是想亲自看看电声音乐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穿透力和感染力这么强?”在广州的演出现场,刘德增与创作组成员第一次真实地见到了电声乐队,感触颇深。“舞台上也就是电子琴、电吉他、贝斯而已,只是通了电,有好的音响,才有那么丰富的表现力。从那以后,我觉得这个电声乐很厉害,非学不可。”《黄河儿女情》的创作始终是开放的,既包含“唢呐二重奏”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也加了电声乐的混合乐队的现代手法,既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又充满时代气息。
几个月后,大型歌舞《黄河儿女情》在河北承德“离宫之夏”第五届华北音乐舞蹈节上首次亮相,黄河岸上的风土人情犹如一股清纯的风,又像一个娇羞美丽的村姑娘,倾倒了现场观众,震撼了参赛团队。“没有想到会产生这样的轰动性,知道成功以后,大家抱在一起流泪”,回忆起这段,编导王秀芳话语中透着兴奋,“后来才知道,比赛前一晚,有些代表团看完我们的彩排后,连夜修改了他们的节目……”
《黄河儿女情》火了之后,山西省歌舞剧院成了全国各地歌舞团效仿、学习的对象,在民歌遇冷、迪斯科等流行音乐风靡的那个时代,省歌不走寻常路、大胆创新,坚定了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信念。
“经典”之作,靠的是全生态的“创新”
首演的成功,是不是靠“罕见”“新鲜”取胜?
在编导王秀芳看来,“刚刚改革开放,中国舞台上和生活中到处都是‘时代歌舞’,台上台下、公园里、舞厅里全是迪斯科、霹雳舞。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黄河儿女情》从一片‘铿咔!铿咔!(迪斯科)’声中突然转到‘桃花花你就红……’这种变化就像大热天刮了一阵清风,充满新鲜感。”《黄河儿女情》在全国爆红之初,曾有这样的传言:“山西下了血本,从北京请来名家打造……”真相出来后,让人们感到惊讶的是,整个晚会的舞蹈编导只有两个人——29岁的张继钢和45岁的王秀芳。
当年,为什么会选中这两个人担任编导呢?其实,这也是山西省歌舞剧院的一次大胆“创新”。
李崇望院长回忆,1986年,由张继钢、王秀芳、向阳合作的《元宵夜》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拿到唯一的大奖——“三民调演”第一名。后来接到《黄河儿女情》的任务后,院团领导一致决定,让刚刚崭露头角的张继钢和王秀芳担任编导。
回忆过往,王秀芳说,正是《元宵夜》的成功,给了她和张继钢一个启示,就是作品要立足民间歌舞,创作手法要新颖,“这一点我们不谋而合,在创作理念上既古老又现代,故事、人物和情感是传统的,表现手法是现代的。我当时从广州刚学了爵士舞回来,就用在了《黄河儿女情》的创作中,我创作的《山岭》和张继钢创作的《扁担歌》里都借鉴了爵士舞的元素。”
作为《黄河儿女情》里最经典的作品,张继钢的《杨柳青》和王秀芳的《看秧歌》,有太多故事。
在群舞《杨柳青》中,编导张继钢釆用了皮影戏的律动特点来进行创作。提起这个舞蹈,王秀芳至今难掩对张继钢创作的欣赏——“首次把皮影用舞蹈的形式搬上舞台,张继钢是第一个。那时候,他在家里弄了好多皮影道具,每天都在琢磨,非常敬业。”在王秀芳的印象中,那时候的张继钢风华正茂,很有创作激情,才华出众。“给我们创作团队带来了新鲜血液。我当时还在想,作为一个女编导都没有创作出来,人家一个小伙子却能创作出这么女性化、优美、又不失黄土地特点的作品来。”
王秀芳的《看秧歌》也同样精彩,谈到当年的创作,王秀芳直言,她就是根据题目里的3个字来完成的,“一般看秧歌,都是表现扭秧歌的人,我选了另一个角度——从看秧歌的人来表现。”《看秧歌》的创新手法在于,强化了演员的面部表情。“我在广州学习时,曾经有一个现代舞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面部表情的现代舞课,很有趣,于是,在这部作品中,观众看到了夸张的面部表情,再加上塌腰翘臀、耸肩提胯、勾脚拐脚等夸张变形的动态,这种化丑为美的手法在当时的中国民间舞的创作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当时电视刚刚走进千家万户,央视春晚正一步步成为全国人民的年夜大餐。正在筹备1988年央视春晚的总导演邓在军专程来到太原看《黄河儿女情》的现场演出,看上了《看秧歌》这个节目,然后当场拍板敲定,《看秧歌》参加春晚。当时,上春晚的各种节目时间都掐得很短,只有《看秧歌》基本上没动。
这是春晚舞台上的“异类”,美中带有俏皮,土中带着洋气,征服了中国的观众,也靠着电视吸引了全球观众。那年春晚之后,编导王秀芳收到美国留学生的来信,“这样一个舞蹈,让人耳目一新,录像带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流着眼泪看完这个节目,感觉就像回到家乡,见到自己的亲人。”
1990年,从《黄河儿女情》的姊妹篇《黄河一方土》中提炼组成的《瞧这群婆姨》,再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并荣获“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一等奖”。1992年,《踩鼓点》第三次上春晚,同样得到了观众的好评。“那几年,央视春晚对山西省歌舞剧院青睐有加。央视工作人员曾说过,那几年如果没有山西歌舞剧院的节目就觉得缺了点啥。”“《看秧歌》最火的时候都上了《新闻联播》!”演员宋生平回忆说:“当年在天安门广场,上千人集体跳这个舞蹈,很多省市的演出团体都在学演。《舞蹈》杂志为《看秧歌》出了专刊,让我把舞蹈中的每个动作摆出来,他们照样子画下来,做了一个舞蹈的分解动作图,方便大家学跳……”除了这两部经典,在《黄河儿女情》中很多作品都非常出新,在音乐和舞蹈的改编创作中,都大胆地运用了爵士舞、踢踏舞、芭蕾舞、摇滚乐、美声唱法、流行唱法、现代绘画等表现手法。
经典的诞生,从来就不是吃老本、仿古董,而是“全生态的创新”!从音乐到舞蹈编排,从表现形式到传播手段,《黄河儿女情》在当年创造了一个标杆。
几代艺术家接力,“黄河”波澜壮阔
就像母亲河“黄河”一样,《黄河儿女情》也不是一时一刻的澎湃激昂,而是奔流不息。
当年《黄河儿女情》的排练,背后有一个辅导组:在李崇望院长收藏的《黄河儿女情》首演节目单上可以看到,有一栏写着“声乐辅导”,里面都是老一辈观众熟悉的名字:任爱英,邢丑花,刘改鱼,史玉兰……“老演员光出力、不出面啊。他们是真正的幕后英雄。”曲作者刘德增感叹道。
当时正处于省歌演员新老交替之际,歌唱演员和舞蹈演员都面临这个问题。如此大型的演出如何选演员,搞不好“会挨骂啊!”李崇望院长说。但最终,院团领导大胆地做出一个决定:起用新演员!老演员们组成一个辅导组,把多年艺术积累教给年轻的演员。
老艺术家的无私奉献,让年轻编导们一方面信心百倍,另一方面也感到“压力山大”。而年轻的舞蹈演员得到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也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编者按:当年《黄河儿女情》是“歌+舞”,如今《黄河》是“舞蹈史诗”,此处不提民歌,只从“舞蹈”角度切入,回望过去。)
曾参与“黄河三部曲”全部演出的国家一级尖子演员宋生平,因为基本功好,当时被誉为“省歌第一腿”,她也是这部作品所有女子舞蹈的参与者。当年《黄河儿女情》的“排练日常”至今让她印象深刻,32年前排练厅里的故事就好像发生在眼前——
“那会儿演员不多,也没有‘替补’一说。我记得排练张继钢的《难活不过人想人》,里面有大量托举的动作,以前大家从来没有练过托举,也没有可以参考的样子,就是生生练,摔了再爬起来……”
“排练中,还有许多需要跟演员配合的动作,有一次,我被一个演员从台口拖到后面去,身上划破了,裤子上渗着血。第二天,受伤的地方结了痂,照样去练习,就没觉得这是问题。”
“那时候条件艰苦,练习中间渴了,大家就跑去厕所的水管上喝凉水。排练从早到晚,有时候通宵达旦,大家每天都去抢排练厅,不停地练,像打了鸡血一样,表演时,眼睛就像通了电一样发亮。”
而在编导王秀芳看来,“实际上很累,但他们自己不觉得。”王秀芳记得,排练的时候是夏季,天很热,男演员们光着膀子练完后,直接躺在地上休息,每次起来地板上都有一个“人印儿”。
演员的“苦”还不够,还要加上编导的“精”。让演员宋生平印象深刻的是,张继钢的作品竟然可以——“精确到秒”!
“当年,《黄河儿女情》的两个节目受邀参加国庆38周年在人民大会堂的演出。那么大的舞台,《难活不过人想人》这种双人舞被选上,真的没有想到。”过了几十年,宋生平到现在都记得一个细节。“在演出的磁带上,张继钢标注了这样一句话——‘8秒之后音乐起’。张继钢把音乐的时间精确到了‘秒’,他甚至把演员走上台需要多久?演员从舞台口跑出来站在舞台中间需要多久,都计算好了。”
《难活不过人想人》中有一句歌词是“背后想你泪蛋蛋掉”,当时张继钢在编排这句歌词的舞蹈时,用了一个令人想象不到的动作,让女主演宋生平至今难忘。“他就把手放在脸面前,双手握成空拳,然后左一下、右一下往下落……我当时心里就想笑,这个不像舞蹈动作啊,怎么感觉是生活里的动作,别的舞蹈可能更强调技巧。但最后演出的时候,这个动作一直保留下来。后来想想,本身《难活不过人想人》的名字就很土,我扮演的又是一个村妞。所以张继钢的编排才是更生活的一种表现方式。”
……《黄河歌舞》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在每个时代激荡着。它是属于年轻人的,属于山西的,属于这个时代的。
众多学者、专家总结过“黄河派”带给一个时代的意义。它成就了作品,成就了剧院,也成就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
而始于《黄河儿女情》的这份情,从台上延续到台下,从30多年前延续到今天。那是一群人的“黄河”,奔流澎湃,他们才是真正的“黄河儿女”。
如今,在省歌三楼排练厅门口的留言板上,贴着一张“导演手记”,那是张继钢2019年正月初十、时隔32年重新回到山西、回到母团排练《黄河》时,留下的感慨:“阔别32年后回到这里,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和亲切,排练间隙回到洗手间时,我一个人走在长长的走廊里,足音在长廊里回荡,使我恍如隔世……如今,虽然物是人非,我怎么努力都不像一位‘客人’,仿佛还是过去的舞蹈队队长,那时,这条长廊基本上是我说了算,但那一扇又一扇的防盗门提示着我,如今已是——‘城头变换大王旗了’……
过去,我因为参与创作的《黄河儿女情》轰动全国而离开了这里,今天,又因为创作《黄河》回到了这里,这可能就是‘儿女情’!也许就是宿命……
他们(舞蹈队演员)的目光里充满了对我的敬畏,而我能透过这‘敬畏’读出他们对我的信任和依赖!这些孩子让我喜欢!
我想,我面对的不仅是一部新作品,还应该是开垦一片新大陆。”
张继钢的感言亲切而动情。32年前,他因为《黄河儿女情》享誉全国,32年后,他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聚集国内顶尖演员,重新对“黄河”进行解读和创作。他带领团队穿越时光,找回“黄河”的“源”和“魂”。
《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之际,对《黄河》这个艺术主题来说,这是80年后的穿越重现;而对山西人张继钢来说,这是“黄河”牵引的一份“儿女情”,这次“黄河歌舞”更是他的轮回见证;对山西省歌舞剧院来说,这是几代山西艺术家的接力绽放、一次更重磅的“黄河”旋风。
经典是可以穿越时空的,每一次“黄河”的重新面世,都引领着一个时代。
想知道经典的“黄河”,经过张继钢之手会有怎样的奇特展现?
9月15日,大型交响舞蹈史诗《黄河》扑面而来! 山西晚报记者李霈霈
记者手记
最美的“黄河”,最牛的记忆
这是一次4人群访,他们中最长者已经84岁,最年轻也50多岁了。
32年前,他们创造了一个“黄河”的奇迹,盛况空前,绝无仅有,让中国艺术界为之震撼!几十年后,“黄河”又把他们重新带回到这里。
一切都变了样子,楼体翻新了,楼道变样了,“新鲜”是他们回到母团后印象最深的一个词,新鲜的环境,新鲜的面孔。“无论这个楼怎么变、工作在楼里的人怎么变,歌颂黄河的情,不变。”77岁的王秀芳语气坚定。
山西省歌舞剧院这栋老楼,走过风雨历程。无论辉煌与否,一代一代艺术家都情系黄河,为“黄河歌舞”的传承发展不断探索、坚定前行。“黄河三部曲”之后的几十年里,不断有“黄河派”作品诞生:为奥运献礼的《黄河情韵》、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九曲黄河》……代代传承的不仅是作品,而是一种“黄河”的“情”。
一个情字,勾起太多回忆。老人们的讲述,时而平静、时而激动,一个作品诞生背后的故事之外,是一段历史的梳理,一次记忆的沉淀,一场青春的回望。
如果可以穿越回过去……我以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永远是辉煌。
如果可以穿越回过去,32年前的他们,却留下了太多遗憾:“遗憾没上过舞蹈学院学习编舞技巧,遗憾在创作上自身的功力有限,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
艺术本就伴随遗憾而生,遗憾的人生也是一种艺术。
我曾经以为,黄河最美的地方,是它的汹涌澎湃。毕竟,那一刻最辉煌!
我现在知道,黄河最美的地方,是它的奔流不息。因为所有激荡终将平静,亦如黄河般。但更重要的是,它始终奔向未来!
父辈们常跟我们这一代“显摆”:“当年我去现场看过《黄河儿女情》……”
我们这一代也想跟下一代吹吹牛:“当年我是第一批看到张继钢《黄河》的人……”
山西晚报记者 李霈霈
购票信息
演出时间:2019年9月15/16/21/22日19:30
演出地点:山西大剧院
票价:580/380/280/180元
优惠票价:7月29日-8月15日购票享受7折优惠
8月16日-8月31日购票享受8折优惠
9月1日-9月10日购票享受9折优惠
9月11日-演出购票全价
咨询电话:0351-2027220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解放军在什么前提下介入香港事务?官...
- 【 军事 】 《出鞘》番外篇:夜问答全 第2期
- 【 财经 】 孙宇晨怎样把一顿饭吃成长安十二时辰...
- 【 体育 】 国安换帅施密特下课 前里昂主教练接手
- 【 娱乐 】 曝朴有天涉性暴力案时与警察勾结 警方...
- 【 科技 】 深击|papitube被诉侵权背后
- 【 教育 】 逃避式考研不可耻:网友认为目的是就...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