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作为一种心理逃避机制的乌头花

作为一种心理逃避机制的乌头花
2019年08月01日 06:27 山西晚报
原标题:作为一种心理逃避机制的乌头花

  《乌头花开》张菱儿著 科学普及出版社
  曾经无忧无虑的小学生伊敏,从小与慈爱的外婆在乡间生活。到了上学的年龄,伊敏被父母接到城里,陌生的校园环境和外婆突然的离世,让伊敏心情沉重,而在学校遭到的校园欺凌,更让伊敏变得郁郁寡欢;一只小狗成了她心灵的寄托,却又遭到校园小霸王牛冲天的威胁……一个女孩如何变得自信勇敢?
  张菱儿的《乌头花开》是一部聚焦校园欺凌现象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名叫伊敏的女孩在校园里的种种遭遇,并对伊敏细腻而柔软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精准地呈现,为我们了解当下的校园生态、关注小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一种文学化的路径。
  乌头花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意象,在我看来,它承担了多种叙事功能:一方面,自然界的乌头花是维系伊敏与外婆之间亲属关系的情感符号,它寄存了伊敏对童年的美好想象,外婆去世后,乌头花俨然成为“外婆的化身”,扎根在伊敏心灵深处;另一方面,作为小狗的乌头则是伊敏试图摆脱现实生活中受欺凌处境的抓手,饶有意思的是,当牛冲天威胁“扭断它的脖子”时,伊敏立马从被拯救者转换成拯救者,这种角色转变传递出伊敏脆弱的防御机制。
  《乌头花开》是从“篮球砸中女生”的情节起笔的,受到欺负的伊敏幻想自己有“隐身术”,那样就不会被人发现了。现实的处境令伊敏回想起与外婆一起生活的日子,大院子里的童年记忆是伊敏逃离现实的精神出口,这段无忧无虑的日子在伊敏的精神世界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但是,逃避现实,从温情的童年生活中寻找精神的依靠,只能短暂地让伊敏获取心理的安慰与平衡。伊敏回城后,在开学第一天开口介绍自己,就“暴露”了自己的出身。外婆的家乡话宛如一个天然的标签,横亘在乡村与城市之间,也让伊敏陷入身份焦虑之中。语言即“身份”,乡村的方言在城市者看来只是一种粗鄙的、落后的语言。
  在校园遭到牛冲天等的欺负后,伊敏内心情绪的出口转移至养狗事件上。需要指出的是,喜欢提问的父亲在饭桌拒绝说出“粪便”二字,隐含了一种语言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将所谓的“不洁不雅”之词剔除出既定的话语系统。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伊敏总算买到了心仪的小狗。耐人寻味的是,小狗也叫乌头。这种重合的命名方式流露出伊敏内心深处的逃避机制——远离当下,重返童年;远离群体,回归独处。
  值得注意的是,牛冲天对伊敏的精神压迫是在一步步加深的,从最初的借篮球戏弄伊敏,到后来的索要金钱,和最后的污蔑伊敏是“怪胎”,牛冲天的威胁步步紧逼,伊敏的精神焦虑随之逐渐加深,直至伊敏生了一场病,她希望以此逃出牛冲天的视线范围。
  当我们重新审视小说中的欺凌现象时,一些细节还是能够引发大家深思的。比如在《尾声》里,牛冲天一家和薛老师来伊敏家道歉,牛冲天说:“那、那些钱是、是借你的,有、有了就还,现在这些全、全部还给你!你,你数一数!”此处也反映出牛冲天的逃避心理,将强行索取转换为遵守契约精神的借款,实则是一种积重难返的社会心理外化的结果。
  反观成人世界,我们何尝不是这种心态与处理方式呢?再如,伊敏的好朋友林小菊,在受到牛冲天等放癞蛤蟆、螳螂等物的惊吓后,林小菊的父母通过转学的方式逃避牛冲天等的“迫害”。逃避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御机制,它虽然能够换取短暂的心理平衡,但归根结底,这种平衡很快就会被新的压迫打破,不会随着逃避者的意志转移。
  幸运的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下,伊敏的精神焦虑最终得以释放。这又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普遍发生的欺凌现象中,作为施暴与受欺凌的主客体,他们应当如何应对,才能尽量减少对受欺凌者的精神伤害呢?仅凭家长和老师,是无法从根本上遏制欺凌现象发生的。诚然,《乌头花开》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作者只是通过一种文学化的手段,将这一普遍的校园现象生动地表达出来,并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我想,这既是一种“问题意识”,也是一种文学良知与责任担当。

周聪

乌头花开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