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莫励锋谈杜甫:向社会大众普及杜甫,比写论文更有意义

莫励锋谈杜甫:向社会大众普及杜甫,比写论文更有意义
2019年08月16日 15:24 澎湃新闻
原标题:莫励锋谈杜甫:向社会大众普及杜甫,比写论文更有意义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在江苏太仓的茅屋里重新“发现”了杜甫,并将大半辈子用于研究、普及杜甫和中国古典文学。
在他心目中,杜甫是从民间走出来的圣人,作为学者,除了研究他的诗歌和思想外,更重要的是把杜甫的诗歌魅力和人格魅力介绍给社会大众。
8月14日上午,作为今年上海书展开幕后的重磅第一讲,莫砺锋教授带着自己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莫砺锋讲唐诗课》来到书展现场,与读者分享他与杜甫的结缘过程,带领读者感受杜甫诗歌艺术和精神世界。
《莫砺锋讲唐诗课》书影
“在我心里,杜甫第一次超过了李白”
读高中时,莫砺锋一直有着工程师梦,但因为语文老师讲得好,他对唐诗宋词、李白杜甫也有着浓厚的兴趣。1966年,高考前填报志愿,头三个莫砺锋分别填报的是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清华大学自动化控制系、清华大学数学力学系。
然而很快高考被废除,莫砺锋的梦也夭折了。没想到若干年后,在下乡插队中,他与杜甫的关系竟又密切起来了。
莫砺锋插队的地方在江苏太仓的长江边上,生产队给几个男知青每人盖了一间茅屋。在他插队的第五年的一天,这几间茅屋和杜甫的茅屋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现场图(现代快报)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霜降和立冬之间,我们当时在地里割稻子,突然大晴天刮起一阵大风,有社员跑过来跟我们说,你们的茅屋被刮坏掉了。”莫砺锋回去一看,自己比杜甫还要不幸十倍:杜甫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他则是“卷我屋上全部茅”,整个屋顶被掀掉,站在里面头上的蓝天白云清清楚楚。
当晚他在没有屋顶的茅屋里过夜,冷得睡不着,看着头上的满天繁星,没有任何浪漫感觉。就是在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和杜甫的关系近了,而且在他心里杜甫的分量第一次超过了李白。
“以前在我心目中,李白和杜甫的位置完全是平衡的,但是那天晚上第一次发生了倾斜。为什么倾斜了?因为那天晚上我没有听到李白的声音,但是听到杜甫的了。我听到有人在我房子的黑暗角落里吟诗,声音传过来,虽然苍老,但是很温和。他在那里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我当时真的很感动,觉得一千多年以前的伟大诗人,关心天下苍生,特别是关心天下不幸人群,那种伟大的情怀,穿透时空来到我们现在人身边。”从那天开始,莫砺锋就特别偏爱杜甫。
从杜甫的读者到杜甫的研究者
高考恢复后,莫砺锋先是在安徽大学外文系读本科,大二时提前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学者程千帆先生。
当时程千帆已经年近古稀,仍在给研究生开课,其中一门就是杜诗研究。通过这门课,逐渐进入到现代学术训练当中。课程结束后,程千帆与弟子莫砺锋、张宏生将课上研读心得撰写成文,形成了论文集《被开拓的诗世界》。
“它的意义在哪呢?我原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杜甫的读者,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既是读者,也是一个研究者。杜诗不但是我的阅读对象,也成了我的研究对象。”
1984年,莫砺锋毕业留校任教,在学校的安排下,开始撰写《杜甫评传》,作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的一种。
《杜甫评传》书影
当时关于杜甫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其中北京大学陈贻焮教授更是有同名作品珠玉在前,把杜甫生平的每个细节都考证清楚,在这个层面上,莫砺锋几乎没有再对其发掘的空间。
但他仍然接下来撰写任务,因为作为思想家评传丛书的一种,其关注的重点是作为思想家的杜甫,而不仅仅是作为诗人和文学家的杜甫。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撰写,莫励锋发现杜甫不是简单地继承和阐述儒家思想,而是有新的发明贡献。
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是仁爱思想,在伦理方面是仁者爱人,在政治学层面则是仁政爱民,两者又通过家国同构的思想勾连贯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杜甫对此心领神会,并且以诗的形式将着眼于人间社会的孔孟之道,扩展到包括草木虫鱼在内的一切生命现象。
“所以我们在杜诗当中会看到各种对动物、植物充满怜爱的描写。他泛舟河面,看到水面上游来一群小鹅,他就非常欢喜,说‘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这个小鹅的颜色像黄酒一样,非常可爱。说‘力小困沧波’,担心起了波浪这些小鹅怎么办,最后又问黄昏时狐狸出来了你们怎么办?你们安全吗?”
杜甫在成都草堂亲手栽培了四株小松,对它们特别有情。当他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时,还念念不忘这四棵小松,说“尚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缠。霜骨不甚长,永为邻里怜。”(《寄题江外草堂》)。一年多后,回去见到四松别来无恙,又欣喜地写下了《四松》,“像见到久别的孩子一样。”
在莫砺锋看来,把儒家的仁爱思想拓展到一切生命,这本是儒学内在的发展方向,但是在杜甫以前没有发展起来。宋儒张载能发展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思想,杜甫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点。除此之外,莫砺锋还花了大功夫,将杜甫一生的行迹在唐代地图上全都标注出来,制作成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张“杜甫行踪示意图”。
杜甫也有不是一流的诗歌?
正是诗艺和思想的双绝,使得其被尊为“诗圣”,历朝历代不论持何种立场和观念的人对其评价都很高,唯有朱熹,在肯定其艺术创作能力的同时,对其政治实践进行了批评,也对其部分诗作的细节不是很满意。
在莫砺锋看来,朱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求很高,近乎苛刻。在朱熹心目中真正值得敬仰的人物是不多的,其中只有五人可称君子,就是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和范仲淹。这里面,诸葛亮、范仲淹素来被视为人臣典范,而颜真卿和韩愈虽以文学艺术显名,但也都是相当有政治作为的,只有杜甫基本上没有政治贡献。
“所以朱熹说杜甫没做什么事,主要是说话、写诗,也是对的。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江湖上漂泊,所以他自称布衣,是百姓身份。”但莫砺锋认为,杜甫的意义也恰恰就在于此。
“杜甫是我们百姓中走出的圣人,其他的圣人都是由一个很高的政治地位形成的。平民百姓在道德和人生境界上超凡入圣,与诸葛亮、范仲淹并列,杜甫给我们普通人做了一个榜样,让我们知道普通人也可以做圣人。“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圣,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普通人通过修身也可以在境界上达到圣人的地步,但说是这么说,谁也没见过,缺乏一个标准和例子。杜甫就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标准和例子。所以我们现在说,杜甫是从平民中出来的圣人,特别了不起。”
《莫砺锋文集》
正是因为对杜甫如此的推崇和喜爱,前些年的“杜甫很忙”涂鸦现象,让莫砺锋很不高兴,“涂鸦别人可以,即使涂鸦李白,我也可以假装没看见。但杜甫不行。”在他看来,这就好比西方人可以涂鸦蒙娜丽莎,但没人会去涂鸦圣母玛利亚,“即使你不信教,也会有敬畏。”
至于朱熹对杜甫一些诗作的不满意,也是很好理解的。莫砺锋也认同,杜甫并不是每一首诗都完美无缺,比如在夔州写的那些就非常啰嗦。但正如钱钟书所言,后代评价古代诗人,小家最占便宜,因为传下来就那么几首,全是好的。“但是杜甫流传下来了1458首诗歌,里面有些非一流的也很正常。”
近十几年,莫砺锋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普及工作当中,写正经学术论文的时间非常少,普及的作品越来越多,还上了央视的百家讲坛。他认为,研究和继承古典文学文化传统当然重要,但把它们介绍给社会大众是更大的任务。
“既然你们学者研究说李白怎么怎么好,杜甫怎么怎么好,那怎么使我们信服?怎么使读者来阅读李白、阅读杜甫,我觉得这个工作比学术研究写论文更有意义。”
朱熹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