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秋漫话神池月饼

中秋漫话神池月饼
2019年08月29日 06:43 山西晚报

  原标题:中秋漫话神池月饼

  中秋将至,人们谈论中秋节的话题也多了起来。笔者对中秋节相关的来历、习俗、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尤其对我省神池月饼文化进行了特别记述。

  中秋,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便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效仿,逐步流传到民间。

  中秋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庄稼成熟谓之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陆续成熟,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之情,先人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于是,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等习俗,流传至今。中秋节,也以月之圆寓人之团圆、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为此,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为中秋佳节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比如,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比如,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等等。

  中秋吃月饼的来历相传始于明代。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命令手下把“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于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晚上起义响应,起义军一起揭竿而起,星火燎原,推翻了元朝统治。于是朱元璋决定每逢中秋节必须吃月饼。

  说起月饼,山西人会想起“神池月饼”,那“皮酥馅香、口味浓郁、松软不腻、久存不变”的特点,赢得了晋陕蒙京津冀等全国二十多个大中城市人们的喜爱。追溯“神池月饼”的制作工艺和传承,有传奇的历史故事。

  立秋刚过,一场秋雨洗去了夏日的酷热,笔者驱车从省城向神池进发,约两个半小时便来到我省海拔最高的神池县城。一下车,凉风习习。正是由于神池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只有4.6℃,七月最热时平均气温19℃。海拔高、落差大,从而造就了神池莜麦、豆类、胡麻、葵花等农作物的品质极好,无任何公害,是山西省优质油料生产基地。随行的神池县有关人员讲述了神池县的由来和神池月饼的传奇故事。原来,神池县城地处海拔1500多米的小盆地中,四面环山,居山西省县城海拔高度之冠。据说,因县城西“有水一泓,来无源,去无迹,旱不涸,涝不盈,鱼藻胥不生,若有神焉”,人称“西海子”。当地因水得名。相传,玉帝、女娲驾游此地,使得神池田野种下的胡麻籽榨出的油香气四溢,被称为“神油”,存放很久,亦不变质。玉帝观神池胡麻郁郁葱葱的景致,如痴如醉,叹曰:“天上有瑶池,人间有神池……”

  说起神池月饼,史料记载,康熙三十六年农历二月廿四(公元1697年3月15日),康熙第三次御驾亲征噶尔丹。由大同、朔州途经神池义井屯时,人困马乏,由于人马多而河水少,当他惆怅之时,河水骤溢,大队人马饮后精神倍增。此日恰逢集日,市井八方商贾,人声喧闹。康熙乘兴御游了集市,发现赶集的商贾以香味诱人的月饼为干粮,甚感惊奇,便向周围百姓发问,二月缘何有月饼?接驾的地方官员奏曰:中秋时节,当地百姓用麦粉和神池胡麻油、水为原料,配之以食糖、玫瑰、芝麻仁等制作月饼,然后储存于瓷瓮中,以备不时之需,可存放数年而不变味。

  康熙闻言大喜,他一边吃着独特的月饼,一边想着义井河“弥溢”的神奇,赞赏曰:“此地乃晋陕内蒙古偏榔之地,竟生产出如此香美月饼,京城焉有乎?实乃民风淳朴,民俗务俭,民德向善,民德厚道之造化也。西征路上吃到神池月饼,不仅令朕大饱口福,更乃有助振奋士气、平定叛乱、创我大清‘神池’和谐盛世也。”消息传开,神池百姓为了表达对征叛的支持,竞相拿出家里储存的月饼犒劳将士。将士挟神池月饼之瑞气宣威噶尔丹,一举平定了这股分裂势力,维护了祖国长久统一。神池月饼从此名扬晋陕内蒙古和京津冀等地。

  神池月饼的制作也非常考究。比如,胡麻油。因神池独特自然环境生长的胡麻榨出的胡麻油,具有久放不沉淀,生食无杂味,炸食烟雾小,上色快,味道清香。比如,岩溶泉水。深600多米的岩溶泉水属矿化钙镁型。比如,工艺。神池月饼用上好的麦粉、白糖、玫瑰花、玫瑰酱、青红丝、花生、芝麻、瓜子仁等原料,非常天然。

  神池,被称为山西的月饼之乡,果然名不虚传。

点击进入专题:
2019中秋节

责任编辑:胡越

康熙朱元璋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