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刚刚!南大校友王贻芳获得未来科学大奖!未来是否期待获得诺奖?接受扬子晚报专访时,他是这样说的

刚刚!南大校友王贻芳获得未来科学大奖!未来是否期待获得诺奖?接受扬子晚报专访时,他是这样说的
2019年09月07日 15:57 扬子晚报网
原标题:刚刚!南大校友王贻芳获得未来科学大奖!未来是否期待获得诺奖?接受扬子晚报专访时,他是这样说的

扬子晚报讯(记者 杨甜子)刚刚,2019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在北京揭晓。邵峰荣获“生命科学”奖,王贻芳、陆锦标获“物质科学”奖, 王小云获“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其中,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是南京大学校友。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1月17日,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设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等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元。未来科学大奖借鉴了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知名科学奖项的经验,同时也做了创新。比如,在捐赠模式上,其他奖项多由一个家族或个人捐赠,未来科学大奖每项奖项由4位捐赠人共同捐赠。

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为大中华区科学发展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

王贻芳院士

本报曾对王贻芳院士做过面对面专访。王院士真如外界传闻所说的那样能“把天聊死”?其实,让王院士打开话匣子,你会发现,王贻芳其实并不“高冷”,而且还非常的时尚,甚至和记者聊起了星座话题。

【专访原文】

王贻芳:人生太刻意,反而适得其反

本报专访版面

南京大学校友,中科院院士,诺奖得主丁肇中的门生……中科院高能所所长王贻芳有一段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开挂人生。

2012年,王贻芳作为“大亚湾国际合作实验”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带领科研学者们历时8年首次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并获得了精确的测量数值,震惊学界。11月15日,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7届院士大会上,他又成功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他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的形象,也基本都是低调内敛的“科学狂人”。有人甚至感叹,“想从他嘴里挖出点有关他个人的故事或细节,简直比做出中微子的实验数据还难!”

扬子晚报记者对王贻芳的专访,却让这位离乡多年的“老南京”首度破例,大方地谈起了自己和家人。相比“科学狂人”,其实普通父辈的“设定”似乎更符合王贻芳顺其自然的个性:操心女儿的升学,闹心工作中的困扰,轻微的偏执,对科研要求完美主义。

在王贻芳看来,自己就是个普通人。之所以能够获得各种各样的奖项,迎来媒体的超高关注度,完全是因为“碰对了运气”。“我就把自己当一个普通人,我做我愿意做的事情,尽我的努力把它做到最好。当然我也知道,我得过各种各样的奖。但这里面很大程度上有运气的成分在,和我一样努力的人其实很多,比我聪明的人更多。我没有别的办法解释,只能说是运气不错。”

如果不研究高能物理,王贻芳会选择怎样的职业?王贻芳的答案是:“我咋知道呢?我是一步步走过来的,没有那么多目标。上大学之前,我觉得学物理还相对有点兴趣,大学毕业就进了高能物理的行当。没有那么多可以让你选择犹豫的机会,或者说是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我没觉得在学的过程中有很痛苦要转行的想法,所以就继续做下去了。人生太刻意,反而会适得其反。”

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小学和中学全都是“就近入学”,压根没经历过“考名校”的折磨;到了大学成绩依然位列班级中上游,甚至没给自己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如果用现在的“优等生”标准给王贻芳的学生时代做个评估,他基本不会被列入“潜力股”梯队。

这位没少被人“羡慕嫉妒恨”的科研工作者可是地地道道的南京人。他的成长故事完全和“学霸”两个字不沾边。王贻芳家住南京清凉山汉中门一带,从小学到大学,他在南京的“学习轨迹”没离开过以此为中心的5平方公里方圆。以至于学成归来和故乡老友聚会时,王贻芳还常常和朋友们说起这则玩笑。“就近入学,我家就住汉中门,小学读的就是家门口的清凉山小学,中学嘛读的也是就近的四中,但这两个学校现在都没有了。”

尽管久居北京,连南京口音都被普通话“消磨殆尽”,但王贻芳依然很关注家乡的点滴变化。1984年,王贻芳考入了南京大学物理系。和“学霸”毫不沾边的求学生活依然在不疾不徐地继续着。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王贻芳在强手如林的物理系成绩也不算冒尖,只能算是班里的中上游。这样的学生在当下的高校里,会成为辅导员们统计就业数据时的“困难户”。

本科毕业时的机遇,揭开了王贻芳人生的“开挂封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面向全国招收高能物理研究生,王贻芳获得了南京大学物理系的推荐,并顺利通过了丁肇中的考核,开始在丁肇中的指导下研究高能粒子,为他以后从事中微子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1年,王贻芳获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工作,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回国,任职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后来担任所长。

王贻芳做事追求尽善尽美,看上去和“处女座”的星座特征分毫不差。要是这样形容王贻芳,他没准儿会跟你急。很显然,网友们把处女座黑得“体无完肤”的段子,53岁的院士也略知一二:“哦,我可不是处女座。我是2月20日,双鱼座嘛,我也知道的。”

和年过五旬的科研工作者聊星座明显是个有代沟的话题,但王贻芳的回答却迅速而接地气,和此前被媒体塑造出的“高冷”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王贻芳承认,自己虽然是“双鱼座”,但做事的风格的确有些“处女座”的完美主义,“我可能有一点偏执,所有的事情我一定要做到我认为的最好。如果我做完了之后有一个人说,‘这样做会更好’,而且确实他说的是正确的话,我会觉得非常难受,会觉得这件事情可以做好,但我没有把它做好。”

“完美主义”搁在星座研究里十有八九会被“黑”,但拿来做科学研究显然再合适不过。王贻芳的研究对象,正是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项目“中微子”。它以近似光速运动,悄无声息地自由穿行于地球,有人称它“幽灵粒子”。但中微子却是构成物质世界的12种基本粒子中人类了解最少的一类,也是破译宇宙起源与演化密码最重要的钥匙。2012年,王贻芳作为“大亚湾国际合作实验”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带领科研学者们历时8年首次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并获得了精确的测量数值。这项震惊学界的研究,为当时正处在“岔路口”的中微子研究找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王贻芳也因此在学界声名鹊起。

和盛名一起到来的还有争议。前一阵子,王贻芳又一次被动地上了头条。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公开发表文章,反对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事实上,这个项目的发起人就是王贻芳。身为中科院高能所所长的王贻芳很快以文章做了回应,措辞得体,条理清晰。科学大家之间的辩论引发了各界对于高能物理前所未有的关注,素来“学术范儿”的知乎网站上,网友们还你一言我一语盖起了高楼,进行了一场民间“高能物理”辩论赛。对此,王贻芳表示,自己尊重前辈,但身为高能所所长,应当对杨振宁提出的反对意见做出应有的回应。

王贻芳研究的是高能物理,但对于自己女儿的物理学习,和物理打了半辈子交道的王贻芳却“毫无办法”。他连说,女儿的物理自己 “教不了”,“没法教,女儿的物理是请人来教的。”

王贻芳有一子一女。正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大二的女儿所学的专业正是物理学。但女儿从小到大的物理学习,身为物理科研工作者的王贻芳却从没插过手,“父母教孩子是教不会的。我在家里从来不直接教孩子任何科学课或是科学理论。你一教她,肯定两个人就吵起来了。”

研究高能物理的中科院院士,竟然还要“舍近求远”请人来辅导女儿的中学物理题?王贻芳并没有觉得尴尬,“唉呦,真不好说。那些物理奥赛的东西都不会。你请数学家去看数学奥赛题,他们也不会的。”王贻芳表示,奥赛题有特殊的解题技巧,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没有时间专门来学(这些解题技巧),没啥意思,浪费时间。”

放下“科研工作者”的身份,回归到最本职的“家长”岗位,王贻芳和国内绝大多数操心孩子升学的父亲一样,给孩子报过辅导班,还请过家教。愿意为了孩子而拼命的家长们经历过的“升学阵痛”,王贻芳一个都没落下。

其实,王贻芳并不赞同“辅导班出人才”的说法,但从众的无奈心理还是占据了“上风”:“女儿在国内一直读到高中毕业。小学的时候上过辅导班。小升初的时候没考上什么好的中学,所以后来辅导班就算了。我们家里也给她请过辅导老师的。小升初是没办法,大家都要考初中,必须补。从众的心理大家都有,都怕。”

女儿在国内读完高中后申请美国高校,专业选择时咨询过王贻芳的意见。王贻芳没有表露半点希望孩子“子承父业”学物理的想法,依然选择了“放手”,给女儿充分的自主权,“孩子的专业选择一定要遵循她的兴趣,你不能逼她。一般来说孩子都有逆反心理。”王贻芳深谙“教育心理学”的门道,“我并没有一定要她学物理的想法,觉得学不学和我‘没关系’,我的态度是不阻拦不反对,平常心就好。但我提醒过她,问了她一些问题。问她‘你到底行还是不行’。她说‘我想试试’。那你就试试吧。试试当然可以的。”

相比年轻的后辈们信奉的“职业生涯规划”,王贻芳更相信一个词“因缘际会”。人生的每一个节骨眼,都像购买了一张“彩票”一般,刮开能不能“中奖”,基本靠偶然:“人生太刻意,反而适得其反。

很多人会在人生的路途中不断地刻意地去选,最后到头来发现,你选择的可能不见得是最好的。在这些事情上考虑太多不见得是个好事。”王贻芳说,对于人生前途的算计或是设计,其实是极不准确的。“算计到极致也没有用。顺其自然,做自己能做的事,觉得自己做不了了可以换一个。”买彩票能不能中奖靠的是“碰运气”,但“买彩票”的机会,完全可以人为创造:2014年4月,南大和王贻芳所在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了“粒子与核物理英才班”,共同培养对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理论物理、同步辐射、粒子天体物理、宇宙学等学科感兴趣,有志于从事相关领域方向研究的本科生。王贻芳还不定期回到南大,给“粒子与核物理英才班”的学生们开讲座。

南大物理学科创立一百周年庆典上,王贻芳再度回到母校,并给母校学生做了一场主题为“中微子的发现”的精彩报告。当天,能够容纳200多人的报告厅被南大学生挤得满满当当。物理系原子核物理理论方向的学生安冬冬告诉记者,王贻芳丝毫没有“大科学家”的架子,平易近人,具有幽默感。“讲座的过程中,他还会和我们讲一些中微子实验过程中的有趣花絮,既调节了现场气氛,也启发了我们的思考。两个多小时的报告,我只感觉那天的时间过得特别快。”

【 快问快答】

Q: 这么多年的科学研究,自己有变化吗?

A: 相信有,但都是不自觉的。(野心更大了?)那可能的。我当年回国的时候,没想到要做这么多事。当时的目标很简单也很小,能做一两个实验就不错了。实验做的不错了,野心就越来越大了。我觉得这也是碰巧,大亚湾实验就纯粹是碰巧。

Q:最喜欢看的书?

A:不存在最喜欢看的书,看完就放下了。没有科学家或是作家的偶像,谈不上,想不起来。看完了会觉得“这个人不错”,但谈不上偶像。

Q: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得诺贝奖吗?

A:没想过。得不着,想了是自找烦恼。

Q:您得了不少科学奖项,奖金怎么花?

A:给我女儿上学呢,出国上学不得花钱嘛。

诺奖校友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