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专访纪录片《中国的重生》导演: 从未启封的胶片,让更多人了解新中国

专访纪录片《中国的重生》导演: 从未启封的胶片,让更多人了解新中国
2019年10月02日 08:57 成都商报
原标题:专访纪录片《中国的重生》导演: 从未启封的胶片,让更多人了解新中国

杰尼索夫接受红星新闻的专访,讲述了这部纪录片台前幕后的故事

9月16日至24日,一部名为《中国的重生》的6集系列纪录片在“俄罗斯1频道”和“俄罗斯24频道”同步播出,引发中俄媒体和网友的广泛关注。让人熟悉且珍贵的黑白记忆变成了彩色画面,再配上中国风的音乐旋律,一个关于中国崛起与重生的故事被娓娓道来。

纪录片的第一集大篇幅讲述了新时代开端——新中国成立,重现开国大典盛况。“这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及俄中建交70周年之际,献给中国人民的礼物。”纪录片导演、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历史频道总编辑阿列克谢·杰尼索夫说。

纪录片《中国的重生》以彩色画面还原新中国开国大典。

9月26日,阿列克谢·杰尼索夫在莫斯科的工作室接受了红星新闻的专访,讲述了这部独一无二的纪录片台前幕后的故事,以及他眼中70年前和70年后的中国。

200盘从未启封的胶片,剪辑出独一无二的新中国影像

《中国的重生》并非杰尼索夫拍摄的第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2015年和2018年,他先后出品了《俄罗斯和中国:欧亚心脏》和《中国梦——复兴道路》两部纪录片。杰尼索夫告诉红星新闻,作为一名历史文献专家,自己一直对亚洲的文化现象和历史很感兴趣,在他看来,中国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另一个与它相同的存在。

“我一直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在我念书时,没有机会学习中文,也没有机会去了解。幸运的是,在六年前,我和俄罗斯远东研究所的校长见了一面,在三个小时的聊天中,他分析了我过去的作品,然后告诉我:‘阿列克谢,我认为,你应该去中国看看了。’”他回忆道。

开国大典。纪录片截图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校长亲自指导杰尼索夫,告诉他应该如何去了解中国、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在此期间,杰尼索夫阅读了大量关于中国的文献资料,他说:“我深受感染,要知道,在当学生的时候,我也很喜欢孔子、中国诗歌。”2015年,杰尼索夫完成了自己第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俄罗斯和中国:欧亚心脏》。

而开始制作纪录片《中国的重生》,则完全源于一次偶然。

1949年9月,当时的苏联曾派出一支25人的纪录片摄影师队伍前往中国,制作一部关于中国的影片。在1949-1950年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将中国共产党胜利的画面定格在一盘盘胶片之上。所有摄制使用的都是彩色胶片,这在当时堪称史无前例。

1950年,一部名为《中国人民的胜利》的黑白纪录片在当时的苏联播出,纪录片中展示了很小一部分该团队拍摄的画面,绝大部分拍摄图像都没有在纪录片中出现。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这些影像资料便被封存了起来。

1950年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图据俄罗斯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

“2年前,为了制作纪录片《中国梦——复兴道路》,我前往俄罗斯国立电影照片资料档案馆查找不同年代拍摄于中国的相关素材,得知了这些彩色影像资料的存在,大约有200盘,底片已经褪色了。”杰尼索夫告诉红星新闻:“我开始研究这些资料,然后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是从未见过、从未被播放过的珍贵画像。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风貌,那个年代的市井生活,人们的衣着和饮食,街头商贩和农民的日常劳作场景等。然后,我又找到了大量记录1949年中国开国大典的彩色照片,这些被记录的场景实在让人惊叹。我们电视台的领导拍板决定,一定要用它们制作一部影片。”

1949-1950年,摄制组电影录音员维塔利·涅斯捷罗夫在中国工作的场景。图据俄罗斯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

杰尼索夫表示,在制作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要如何从200盘底片中挑选出最终展现的画面,并将它们有逻辑性地串联在一起,同时符合观众的兴趣。由于资料实在太多,他和团队用了近一年半的时间才完成了修补、数字化、剪辑、色彩修复等工作。

最终,杰尼索夫用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完成了一部《中国的重生》电影纪录片,而为了向人们展示尽可能多的场景,他又制作了6集的同名迷你系列纪录片。“之所以命名为《中国的重生》,是因为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正如我们现在所知,一个彻底奋发的时代,一个充满了令人惊喜变化的时代。”杰尼索夫介绍道。

这部再现70年前的中国的纪录片,同样让他和制作团队惊叹不已:“我们自己看到成片的时候,也十分震撼。我认为大部分功劳要归功于资料馆,感谢他们完整保存了这些资料。” 

开国大典。纪录片截图

6集系列纪录片刚开始播出,便立刻引发了中俄媒体和网友的广泛关注。“据我所知,在俄罗斯24台播放期间,《中国的重生》收视率是同期最高收视率的3倍。对于这部纪录片,俄罗斯人展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兴趣。在网上,这部纪录片也让我们涨了不少粉。”杰尼索夫告诉红星新闻。

他表示,自己最初制作影片时完全是从俄罗斯文化和俄罗斯观众的角度进行考虑,根本没有料到纪录片会在中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他在采访中透露,中文版的纪录片可能很快就将面世。

“我希望把完整的中国展示给观众,让观众理解中国多样的美”

纪录片《中国的重生》所展示的,与现代的中国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比。正是这样强烈的对比,向人们展现了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以一种多么不可思议的方式发展壮大着。

“就好像坐在时光机上旅行一样,你会沉浸在已经消失的生活和氛围中。它和今天的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的中国可以说已经彻底是另一个世界了。”杰尼索夫感叹道。“重点是,我们可以看到70年来中国人民走过的路,他们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就。”

他表示,在纪录片中可以看到骑自行车、骑马的人、破旧的车厢,还有人们自制的石磨,以及他们如何在骡子的帮助下测量谷物。再看看如今的中国,高耸的摩天大楼、宽阔的大街、繁华的超市、打扮入时的年轻人、发达的交通系统,不得不让人赞叹中国巨大的飞跃。中国农村的变化,尤其令他印象深刻,他说,在陕西的一个农村拍摄时,他们惊讶地发现农民去小商店买东西也能用手机支付。

杰尼索夫接受红星新闻采访。图据红星新闻

“我曾经跟意大利和法国的朋友讲过,在中国农村,人们买东西也是用手机支付的,他们全部瞪大眼看着我,完全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西方媒体,根本不会告诉他们这些。”杰尼索夫告诉红星新闻。“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任务,需要改变大家对于中国的旧有印象。在我拍摄前两部中国纪录片时发现,在俄罗斯也有这样的问题,大家对中国知之甚少。因此,我希望把完整的中国展示给观众,让观众理解中国多样的美。”他表示,未来仍然会继续拍摄中国纪录片,促进中俄两国人民互相了解,“这就是我的人生。” 

自1949年10月2日苏联与中国建交后,中俄友谊已持续了70年。作为一名人文领域工作者,杰尼索夫认为,特别是近年来,两国关系得到了快速发展和稳步加强。在他看来,这样的友谊不仅关乎政治,而且还关乎人与人之间真诚和温暖的关系,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完全都能感受到。他告诉红星新闻,两三年前,自己去圣彼得堡出差,那时候无论是在火车站还是各个景点,所有标识都是俄语。然而现在,到处都能看到中文标识。

“最近一次在上海拍摄的时候,一位中国老人走了过来,然后开始用俄语‘谢谢’、‘你好’、‘友谊’,我们所有人都震惊了。老人说,这是他从上世纪50年代就学会并且一直记得的单词,他的父母都是研究苏联方面的专家。然后他又标准的俄语唱了一首特别古老的苏联歌曲,我们所有人都快哭了,”杰尼索夫回忆说。“这证明,两国人民从来没有忘记彼此之间的友谊,这是我们的共同财富。我很非常高兴,如今两国关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曙光,希望在未来中俄的关系能够越来越好。”

红星新闻记者 蒋伊晋 徐缓 莫斯科报道

编辑 张寻

中国的重生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