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小平您好”横幅就在我前面

“小平您好”横幅就在我前面
2019年10月05日 07:57 扬子晚报
原标题:“小平您好”横幅就在我前面

  徐孝春当年英姿。

  徐孝春和战友们在训练中。

  扫码看视频

  徐孝春近照

  国产战略导弹首次公开亮相,战略导弹方阵、武装警察方队和女兵方队首次受阅;国产122毫米40管自行火箭炮、130毫米30管自行火箭炮、火箭布雷车等首次受阅;受阅官兵着“八五”式新军装;京郊首次出现阅兵村……1984年10月1日,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我的父亲,家住南京板桥新城的徐孝春,当时从宣化炮兵学院,被选入炮兵学院方队,参加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阅兵仪式。回想起那次阅兵,他说“终身难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踢腿起风,落地砸坑!”

  1982年,23岁的徐孝春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宣化炮兵指挥学院参谋系。1984年初,国庆35周年阅兵的炮兵方队开始招募“队员”。全院高炮系、政治系、参谋系、指挥系所有身高1.68米至1.77米、五官端正、身体强壮、政治思想过硬的学员都参加了筛选。最后加上其他炮兵院校的部分学员,一共400多人,正式组成了炮兵学院方队。

  “我和被挑选上的每一位参加阅兵的方队学员一样,感到使命在肩,激情迸发,决心以实际行动刻苦训练,以一流的队列迎接党和人民的检阅。”徐孝春对那次阅兵记得非常清楚,训练时的很多细节都不假思索地娓娓道来。     紧张的训练开始了,队员们早6点起床,到晚10时休息,在宣化炮院近两个月的超强度体能和队列训练,没有一个人叫苦,更没有人有过一句怨言。

  徐孝春说,整个方队有10多名教员来自三军仪仗队,他们对队员们从摆臂的高度、角度与身体的距离、再到步幅距离、踢腿高度,都有非常精准的要求。为此,大家领子上别针、背上插夹板、睡觉时绑起双腿……为了达到标准,很多队员都很“拼”。说着,他还站起身来,做了一个非常标准的踢正步的动作,嘴里还干净利落地念着口诀:“踢腿起风,落地砸坑!”    五一过后,训练地从宣化转移到北京市沙河机场附近。久已闻名的“阅兵村”终于出现在徐孝春眼前,新修整的水泥路,整齐划一的帐篷和新架设的水泥线杆给人一种大方美观的感觉。阅兵部队分为徒步方队和机械化方队,18个徒步方队代表各自部队都集结在这里训练。

  当时一个方队有14个排面,每个排面25人,为了使队员们的动作达到整齐划一,教练手中多了一把尺子,要求齐步行进中每步迈75厘米,正步脚与地的高度达到25厘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误差。

  “谁都不想当‘最后一兵’,因为随时有被替换的可能。”平时训练的时候,大家都穿翻毛鞋,最后一个月发了平底皮鞋,大家都不舍得穿,“每个人都踢坏过很多双鞋,磨穿了用鞋掌钉上再走。机场地面温度五六十摄氏度,有的人训练完,鞋里都能倒出水来。”

  徐孝春说,那时候,比学赶超的氛围很浓,除了动作标准,还要求整齐划一,每个动作要踩在鼓点上。“阅兵村”里时刻放着进行曲,大家连上厕所,都踩着鼓点走。

  “能够参加阅兵式,是军人一生的荣耀”  

  七个多月的艰苦训练过去了,徐孝春终于盼到了国庆阅兵这一天。1984年10月1日上午,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式开始。站在第九排第11位的徐孝春告诉记者:“有一刻,我感觉时间停止了,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上午10时,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乘车开始检阅部队,当他乘坐的车经过炮兵学院方队时,招手问:“同志们好!”大家齐声高呼:“首-长-好!”那一刻徐孝春的声音和大家的汇聚在一起,响彻在天安门广场上空。    上午10时23分,阅兵分列式正式开始。炮兵学院方队在3000人组成的军乐队演奏的军乐声中,向天安门检阅台行礼。“此刻我全神贯注地听口令、做动作,在军乐伴奏下,通过天安门检阅台,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从东华表到西华表,96米很长,又很短,这段距离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中。从此每次去北京,他都要去那里看看,指着华表的位置告诉女儿:“当年,我们就是从那个位置开始踢正步的。”    徐孝春告诉记者,这场阅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它标志着我国武装力量现代化建设进入崭新时期。就在这场阅兵式后的群众庆祝游行队伍里,北京大学的学生自发地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成为传遍海内外的佳话。“我当时已经在休息区,看到了人群中的这个横幅,就离我二三十米远。”

  徐孝春告诉记者,“那一刻我感受到,只有祖国强大了,才有实力举办大规模的阅兵式,只有祖国强大了,人民才会幸福。”徐孝春说:“参加阅兵式是军人一生的荣耀,之后每当在电视前观看阅兵式,就仿佛回到当年自己通过天安门时的场景。”说到高兴处,他还站起来当场示范参加阅兵式时的情形。几十年过去,每一个动作,他依然做得很标准。

  每逢阅兵庆典 他都在电视前坐得笔直

  我从记事时起,就知道,我的父亲参加过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仪式。他很少说自己的这段经历,但每逢国庆阅兵庆典,他都会笔直地坐在电视机前,认真收看直播。直播结束了,我们出去玩儿,他还在一遍又一遍地回看。有时我还会看到他热泪盈眶。小时候我不是很理解,后来我才明白,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动情处”。    这“情”,动在他对人民军队的款款深情。“宝剑锋从磨砺出,男儿勇自军营来”,他和战友们把人生中最美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部队,献给了国家,为八一军旗增添了光彩。军旅生涯的点滴,定格在他心灵深处,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他的人生,他说青春无悔。1984年初的河北,乍暖还寒,很多次定军姿的时候,他已经受不住了,但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后来转场“阅兵村”训练,地表温度五六十摄氏度,队里拿来冰块给大家降温,不过搬了几天就没人搬了,因为“冰块很快就化了,人在帐篷里就像蒸桑拿。”

  这“情”,还动在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而感到自豪。如今,看着现代化的阅兵场,看着越来越多的现代化装备,他情不自禁地感到骄傲和自豪。他常常教育我们,奉献多在无声处,让我们努力工作,不畏困难,不求回报,珍惜生活。他的教导让我受益良多。

炮兵学院天安门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