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安徽:森林“长治” 奏响绿色最强音

安徽:森林“长治” 奏响绿色最强音
2019年10月21日 08:02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原标题:安徽:森林“长治” 奏响绿色最强音

淮北市烈山区榴园村村民采摘石榴

宁静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色发展是越来越响亮的时代主题。眼下正值深秋时节,从巍峨雄奇的大别山到群峰竞秀的皖南山区,从辽阔的皖北平原到江淮丘陵地区,层林尽染,缤纷绚丽,美不胜收。在富饶美丽的江淮大地上,安徽人民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正奋力书写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的壮美篇章,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

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

  构建高水平林业生态保护发展机制

  安徽省承东启西,通江达海,山川秀美,生态区位重要。2017年3月,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构建责任明确、运行高效的林业生态保护发展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上台阶。

  我省推行林长制改革两年来,初步解决了林业保护发展中长期存在的“职责虚化、权能碎化、举措泛化、功能弱化”问题,形成各级林长领衔负责、各部门协同发力、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林业工作格局,有效促进了林业治理能力提升。

  各级林长牵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着力打造良好生态环境,推进绿色惠民,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更加彰显。

  林长管林责任全覆盖。在先行试点基础上,2017年9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推开林长制改革,由省、市、县、乡党政班子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担任林长,在职责分工上省级总林长负总责、市县级总林长抓督促、区域性林长抓调度、功能区林长抓片区、乡村林长抓落地,初步形成上下联动、到底到边的工作格局。目前全省共有五级林长52122名,其中总林长和副总林长542名、市级林长202名、县级林长1380名、乡镇级林长13383名、村级林长36615名,实现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真正做到林长管林责任全覆盖。

  “五绿”并举,万众兴林。林长制改革以来,各级围绕林业生态安全抓“护绿”,组织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县大队、乡中队、村小队的护林员管理机制,织密扎牢林业资源保护网。围绕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抓“增绿”,2017年至2019年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260万亩,年均超额任务率45%以上。今年完成人工造林90多万亩,其中“四旁四边”造林绿化达24.5万亩。围绕强化林业执法监管抓“管绿”,依法惩处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违法行为,着力遏制林火、盗伐、病虫灾“两祸一灾”。2018年全省森林火灾次数和受害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同比下降60%以上,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同比减少16.2%。围绕林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抓“用绿”,加快发展林业产业。2018年全省林业总产值4044亿元,同比增长11.98%;各类林业新型经营主体18162个,比2016年增长30.4%。围绕深化林业改革抓“活绿”,创新林业治理体系,优化林业营商环境,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近两年来,全省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192万亩,流转总面积增至1043万亩,2018年全省完成林权抵押贷款150亿元,贷款余额65亿元。

  “五难”问题有效破解。林长制改革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分析制约林业发展的“短板”,针对性统筹施策,发挥各部门合力,为林业发展提供多层保障。针对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偏低问题,省财政以奖代补提高公益林补贴标准;针对林地流转难问题,部署开展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试点,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针对林权融资难问题,开展“五绿兴林·劝耕贷”林权融资试点;针对社会资本投资林业积极性不高问题,通过贷款贴息、税费减免、森林保险保费补贴等,发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针对林区道路建设滞后问题,将国有林场林区道路纳入地方公路网规划和“四好农村路”建设范围。基层干群普遍反映,现在林业工作好干多了,林业比过去“吃香”了。

  “五个一”服务平台普遍建立。为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统筹推进“五绿”任务,健全林长履职服务机制,我省组织建设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目前,全省已建立“一林一档”林长信息和资源档案47132份,编制“一林一策”规划实施方案17384本(份),落实“一林一技”科技服务人员6719名,建立“一林一警”执法监管责任民警4261名,建立“一林一员”安全巡护员56001名。

  制度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和新修订《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均明确实行林长制,确定林长保护发展林业的职责。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明确规定了省直有关部门在林长制改革中的工作职责,建立了省级林长会议、督察、考核、信息公开等一系列制度。省、市、县出台林长制改革配套制度752个,形成上下衔接、协同高效的制度保障体系。

  今年4月,国家林草局同意我省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9月10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围绕林长制改革“五绿”任务,明确17项举措,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屏障建设先导区。到2025年,初步实现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森林覆盖率超过31%、林木总蓄积量3.5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超过52%、林业总产值7000亿元的目标。创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标准和要求更高,在国家林草局的指导和全省上下的努力下,我省林业现代化建设必将实现新飞跃。

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省始终把“大保护”摆在重要位置,围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总目标,坚持保护优先、规范利用、严格监管,开展系统综合治理,不断加强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加快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野生动植物是地球的生命馈赠,是自然生态的主体,保护野生动植物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安徽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全省有木本植物约1390种,草本植物21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二级保护植物25种;有脊椎动物758种,占全国种数的14.4%,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1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0种。目前已建成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38处、森林公园81处,全省90%以上野生动植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森林消耗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每年700多万立方米下降为现在的每年200多万立方米,长期保持森林蓄积量“长大于消”,并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今年以来,加大保护执法力度,用好综合治理“利剑”,切实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省林业局出台了《安徽省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许可证管理办法》,为管理和执法提供依据,解决人工繁育许可证“能发不能销”的问题。经省政府批准,正式建立以省林业局牵头,16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安徽省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多部门、多种监管力量联合执法、综合整治。开展全省人工繁育场所和许可证清理整顿工作,对全省1262家人工繁育单位进行清理排查,注销213家不符合条件的人工繁育许可证,对55家不规范的单位进行了整顿。

  安徽在保护“好山”的同时,着力保护“好水”。安徽是全国湿地资源大省之一,全省现有湿地面积104.1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47%。安徽将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纳入林长制、河长制考核内容,将湿地保护率纳入全省绿色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和1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先后在升金湖、太平湖、花亭湖等十多个重点湿地和部分重点县(市、区)实施湿地修复工程。目前已建成省级以上湿地公园52处,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3处,湿地保护率达48.12%,全省较为完整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建成。

苗木花卉产业提档升级

  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种苗是林业草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林地草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根本。安徽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抓好强基础、搭平台、重服务、严监管工作,开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推进林业草原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有效的保障。

  安徽加快推进林木种苗与花卉多业融合,苗木成为迅速崛起的新兴生态产业。近年来,安徽在深入推进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夯实林木种苗基础,重点构建皖南、皖西、皖北、皖东、皖中特色苗木花卉产业区和长江流域苗木花卉产业带“五区一带”六大特色苗木产区,加快形成乔、灌、草相结合,叶、花、果等不同特色品种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态势,初步实现了供种基地化、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全省苗木花卉产业呈现面积稳步增长、结构日趋合理、效益逐年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良种推广与种质资源保护持续加强。到目前,全省已建各类林木良种基地46处,规模3万余亩,其中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9处,规模1.7万亩。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逐步扩展,建设林木种质资源收集区5300亩,对40余个主要造林树种、乡土树种的种质资源进行收集和保护。建设竹类和油茶种质资源库,面积1453亩,收集保存了优良竹类种质资源395份和油茶优良品种资源502份,保存各类活体竹株30万株。全省通过省级审(认)定的林木品种良种共164个,其中2个品种通过国家级审定。

  依靠科技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坚持生产、管理和科研相结合,开展40多个薄壳山核桃适宜品种的区域试验,开展20个油茶、127个薄壳山核桃主栽品种、引种和即将审定的品种的分子测定工作。大力推广矮化丰产等成熟技术,持续推进良种基地“1+N”多树种发展目标,实现良种基地提档升级,9个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繁育树种达20多个。

  加快种苗使用优质化、种子生产基地化、苗木供应市场化。截至2018年底,全省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300余万亩,其中苗木种植240余万亩、花卉种植面积60万亩,年可供造林使用的合格苗木7亿多株,全省年生产林木种子能力达60万公斤,其中林木良种6万公斤,良种穗条3亿支以上,全省苗木花卉综合产值达220亿元。优质林木种苗保障了全省高质量国土绿化和生态建设工程顺利推进。

打造不落幕的苗交会

  让新兴“美丽经济”扮靓城乡大地

  缤纷花木让世界更美好,“美丽经济”舞台越来越大。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苗木生产基地和最旺盛的苗木花卉消费市场。全国约有40万家林草种苗花卉企业,从业人员近1000万人,全国苗木花卉生产面积达3000万亩,年产值近4500亿元。安徽作为苗木花卉生产大省,因独特的区位优势而成为全国中部苗木花卉交流集散地。全省苗木花卉经营规模和参与主体不断壮大,其中合肥、阜阳、蚌埠、滁州、芜湖等地苗木花卉享誉全国,仅合肥市种植面积就达100多万亩,生产经营主体达3000多家,千亩以上的规模企业有200余家。

  如今,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苗木花卉“国字号”交易品牌,成为立足安徽、吸引中东部、辐射全国的国家级苗木花卉展示交易盛会。自2003年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共同举办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至今已连续举办16届,影响力越来越大,为全国苗木花卉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提供了苗木花卉产品交易、信息交流、技术合作、招商引资等重要平台,有力带动了我省苗木花卉产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苗交会”成果也连年攀升,2018年大会参展单位和企业达850家,大会期间总交易额达25.4亿元。2019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将进一步突出全国化、国际化、市场化三大元素,将有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日本、荷兰、以色列等10个国家(地区)的1000多家种苗花卉生产经营企业参展。

  国家林草局近日印发的《关于推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安徽合肥国家级交易市场举办种苗交易会,并将其打造成为国家苗木交易信息中心,适时向社会发布种苗交易信息。安徽省去年开始筹建全国苗木交易中心、全国苗木信息中心和全国苗木价格指数中心,完成了各项基础工作,于2019苗交会开幕式上正式上线,尽快发挥其社会化服务功能。下一步将充分用好合肥苗交会实体交易平台和国家苗木交易信息中心,为全国种苗现货交易和新品种展示提供场所,适时向社会发布种苗交易和供需信息,引导生产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开展技术咨询、信息服务、行业自律和权益维护,推动我国苗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苗木花卉产业现代化发展。

林业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