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谈“悬瓮”与“鮆鱼”

谈“悬瓮”与“鮆鱼”
2019年10月26日 06:43 山西晚报
原标题:谈“悬瓮”与“鮆鱼”

  近日,在网上看到两本新书,一是《山海经》,一是《观山海》,两本均为今人新著图录。古本《山海经》成书年代不详,大约为战国至西汉初,所记内容广泛,其中多描述灵异怪兽,而有关山川地理方面实有参考价值。后人所著者多关注其中怪异的鸟兽鱼虫。

  我想说的是,我小时候在爷爷家就看到过这本书,很喜欢里面的插图,还用硫酸纸蒙在上面描绘过。在新书中我特意关注其中的一个“鮆鱼”。因为我看到过爷爷曾写过的一篇短文《谈悬瓮与鮆鱼》从未发表过,现我把爷爷的这篇文章找出来与大家分享。 张瑾

  去年,我在晋祠“干部疗养院”养病期间,经常到晋祠大庙里游览。每次进庙仰望庙后高山,俯视“难老泉”水,便不由联想到《山海经》中对这里山水描述的一段话来:“縣雍之山……晋水出焉……其中多鮆鱼,其状如倏(shu)而赤鳞,其音为叱,食之不骄。”“縣雍”是什么意思?《山海经》未曾阐明。据《北齐书·杨愔传》载,杨愔曾“入晋阳西县懸甕山读书”,是知“縣雍”就是“懸甕”。人们通常说:“识字不识字,先识半个字”,当然只有形声字可以用这个方法,象形、会意等字就不能使用“识半字”的方法了。“縣”本为“懸”的古体字,起码从战国时候开始,把“縣”字作为郡县的专用字以后,人们便把悬挂、悬念诸义的縣字另加“心”字作“懸”字了。至于“雍”字则是“甕”字的省体字,其音亦相近,所以便可“假借”使用。但“懸甕之山”究竟是什么意思?《山海经》中并没说明,晋朝学者郭璞注解中也没有涉及。如果从字义上看,好像是说这座山上挂着一个瓮或许多瓮?游览的人当然会探问瓮究竟悬挂在哪里?这个问题只有地方志中曾提示说:因“山腹有巨石象罋”(乾隆四十年版《山西志辑要》卷一,太原山川部)。但是有巨瓮的山腹究竟在何处?山腹中何处之巨石为瓮?我屡次搜求一无所得,查看清代刘大鹏所著的《晋祠志》也未能确切指明其所在和形象。或向熟悉晋祠掌故的同志请教,均很茫然。

  我国地名中水因山名的例子固然不少,如“太水”出于“太山”之阳(《山海经·中山经》);“丹水”出“丹穴之山”(《山海经·南山经》),但山因水名的例子也不少。近者如我省广灵县东南有山名叫“壶山”,它就不是因为山形如壶而得名,而是因为近有一条水叫“壶流河”得名的,壶流河则是因为水本身汇流“其形如壶”而得名的。所以我对“懸瓮”之义舍乎山而求之乎水。试看今日晋水之源的“难老泉”水,虽然不如往昔之濆漭,“泉流数步便可载舟楫”,(见《遗山集·过晋阳书事》),但还可以看到它沌沌汩汩之貌。古人常常以水浆容器的泛溢来形容水势之大小,如形容大雨用“倾盆”“瓢泼”诸词,形容泉源细小时用“滥觞”“覆瓯”诸词,故可以用“悬瓮”来形容晋水源头的涌突倾泻之势。“瓮”立地而安,悬之必倾溢,其义似较贴切。

  其次,《山海经》中所说晋水有“其状如倏而赤鳞”,且能发出叱咤之声的“鮆鱼”和悬瓮山所产的“闾麇”“白有鳥”一样在今天已经无可探索了。但原来《山海经》中所介绍的,说这种鱼“食之不骄”,吃了可以去掉骄傲而变得谦虚起来,却难以使人相信。本来《山海经》是一部神话色彩很浓厚的书,不只晋水中的“鮆鱼”吃了可以不骄傲,“轩辕之山”的“黄鸟”肉还可以“食之不妒”,吃了以后就可以消除妒忌之心(《山海经·北山经》)。像这些记载都很难令人相信,所以郭璞在注解中认为“骄”字应该是“骚”字之错,因为古代简策文字辗转传抄往往会发生这样“鲁鱼、豕亥”的错误。按郭璞的意思是说晋水中的“鮆鱼”吃的时候没有臊腥骚臭的气味。我认为这种解释是比较合理的。但是经过1400多年以后,清代学者郝懿行,他一方面同意郭璞的注解,同时对“食之不骚”的“骚”字又作了新的解释,他认为“骚”是“蕴羝之疾,俗名狐骚也”。意思是说吃了晋水中的“鮆鱼”以后便可消除狐臭。可惜今日晋祠水中已经没有这种鱼了,不然的话,我们在晋祠满可以设立一所专门治疗狐臭的医院该多好。但这种解释远不如郭璞从食鱼知味的见解贴切。郝懿行是清代大家,他的解释也是下过工夫的,他是根据《山海经》词文中“食之不癰”“服之不瘿”等辞例推想出来的,但毕竟不是科学论断。

  正因为我对《山海经》关于晋祠山水的记载结合自己的观察有以上一些意见,于是乎便撰拟了一副对联:“鮆鱼味自朵颐得①,悬瓮名繇晋水来②”,愚陋之识,敢求教于大方。

①“朵颐”《易·颐》“观我朵颐”,意为颐动咀嚼之状。

②“繇”即“由”字。

  爷爷的这篇文章既解释了“悬瓮山”名的缘由,又重述了食之不骄的“鮆鱼”。实则在后来的自拟联中又写作:“得视泉涌知悬瓮,不食鮆鱼妄解骚”。

  那么这个“鮆鱼”到底是什么鱼?在新的《山海经》图录中这条鱼凶相毕露,似乎不像是用来食用的,因为古书《山海经》所记内容本来就是神乎其神的,所以后人画成啥也无所谓。我很想追寻一下这种鱼的形象,而古本《山海经》上没画,新的《山海经》图将其画作像蛇一样,未免离题太远了。

  《说文解字》:“鮆”字条下说是“刀鱼”,从这个名词上看,那么它就是一条现实中存在的鱼。现在的《辞海》中有“鮆鱼”一词,但其所引另有一说。《说文》中只说是“饮而不食,刀鱼也”,《广雅·释诂二》:“鮆,短也”。《方言·十》:“江湖之会,凡物生而不长大,谓之鮆”。以此看来,鮆鱼也就是小鱼而已。既然《说文》中将其说成是刀鱼,那么还是想看看这刀鱼是什么样子。《辞海》中查刀鱼条:“刀鱼。即‘刀鲚’,见‘鲚’”。而在“鲚”字条下有图,这个图看上去应该符合实际,并且说也叫凤尾鱼,那就很普通了,我吃过凤尾鱼的罐头,但《山海经》说是赤鳞,但因为买的是熟食,也就看不出鳞的颜色了。又说“食之不骄”,自己既食之前是不是骄傲?食过之后是不是就谦虚了?似乎自己不好察觉,这需要别人来评断。味道也没有腥臊味。

张瑾

山海经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