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对话“古镇卫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长三角古镇振兴可有所作为

对话“古镇卫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长三角古镇振兴可有所作为
2019年11月15日 15:50 新民晚报作者:新民
原标题:对话“古镇卫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长三角古镇振兴可有所作为

阮仪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自上世纪80年代起力促周庄、乌镇、平遥、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被誉为“古镇卫士”。

图说:青浦朱家角古镇(航拍)。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摄

长三角,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最为集中的地区。这里,有“一线三里繁”的长街,有“古意月半弯”的石桥,有“松窗萤火飞”的民居,也有“家家棹小舟”的水乡,印刻着“江南文化”的专属符号,寄寓着“诗意栖居”的情怀理想。

2300平方公里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江南名镇星罗棋布。660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内,青浦朱家角、金泽、吴江黎里、嘉善西塘、姚庄更是其中“典藏”。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如何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如何改善生态与人居环境?新民晚报对话有“古镇卫士”之称的阮仪三教授。

记者:长三角地区历史文化名镇星罗棋布,呈现哪些特征?

阮仪三:大江横流,孕育了长三角一方肥沃的土地,滋养了繁茂的生灵和作物,古谚“苏湖熟,天下足”,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物产最为丰饶、出产最为丰厚、品种最为繁盛的地区。

江南水乡城镇的形成发展就是明证,“镇”是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自发形成的经济社会空间,是乡村都市化的结果,也是商品经济的产物,长三角地区的历史城镇也染上商业的特性而颇具特色。

大多城镇沿着河道而设,这些河道又联系着长江,是长江的水流滋养着这些城镇的生存。发达的水网和成熟的农业经济,为长三角地区历史古镇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许多地方成了某类手工原料、产品的集散地,逐渐形成特色专业市镇,例如朱家角的米市、西塘的酿酒业、吴江盛泽、震泽的丝织业都很著名,同时市镇之间分工协作,互相竞争,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市场经济网络体系。

由于文化发达,经济繁荣,长三角地区的市镇不仅有富饶的商业,更有丰厚的文化,又拥有极具才华的匠师,使这里既有美妙的特色风光,又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而每个历史古镇都有其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内涵。这是长三角地区独有的风景线,江南水乡古镇一眼望去尽是小桥、流水、人家,但仔细观察又会发现,此乡非彼乡。

图说:青浦区金泽镇莲湖村(航拍)。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摄

记者:目前在长三角地区尤其是示范区内,古镇保护现状和发展空间如何?

阮仪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长三角地区的江南水乡古镇发生巨大变化,“村村冒烟,家家办厂”导致一些富有特色的历史遗存遭到破坏。后来,伴随相关法规完善和保护意识提升,一些城镇采取了“保护老城、发展新城”的措施,而使许多古城依然留存着老街、旧屋等古色古香的历史风貌,许多历史景点还成为大众观赏旅游或文化活动的场所。

如今,长三角许多古镇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些被评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得到修缮与保护,并且也吸引人们学习与观摩。这些优秀的民居建筑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长三角人引以为傲的艺术珍品。

古镇保护,要处理好新和旧的关系,“老的老到家,新的新到底”。“老”的问题是,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或是交通的不便,还有一些历史建筑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正受着岁月的摧残亟待保护;同时,由于缺乏必要资金和相关政策,名镇里有些一般民居年久失修,呈现一片残败景象,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新”的问题则在于,如何传承文化遗存,让这些珍稀的手工技艺在新建筑的建设中交融、互磋、革新,并焕发出异样的光辉。

记者:示范区建设将“生态绿色”作为发展底色,提出“滨水人居”理念,您有哪些建议?

阮仪三:江南水乡古镇一脉相承,一水以贯,要写好“水文章”。由于长三角地区河网型的地理环境,河道作为主要的交通纽带联系着镇与城市、乡村以及镇内部的流通,构成了长三角地区历史古镇大部分是因水成市、因水成街的特色。上世纪80年代以前,公路、铁路交通还不顺畅,尽享舟楫之便,这些古镇的水上交通已极为顺畅,较大的集镇与中心城市,以及镇之间都有班船来往,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社会习俗的改变,这些河道船只也逐渐地被淘汰了。

长三角的经济文化发展,可以借助这些古镇的同一地域,共享长江流域之便。我设想,就水上游览这一项就可以好好策划,可以创新发展长三角的水上游览路线。古镇不仅有历史上的繁华,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提倡留住乡愁,尊重传统文化,如今到了节假日,古镇旅游经久不衰、拥挤不堪,如能把水上这个领域重新开发,既可疏解陆上运输的繁忙,又可开拓新的旅游线路与市场。

记者:一体化发展,将给长三角古镇保护利用带来怎样机遇?

阮仪三:长三角地缘相连,历史相承,文化相亲,资源是融合在一起的,保护也应该联合在一起。目前,江南水乡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已经启动,共同做好对遗产价值的研究,对古镇特色文化的调查,一些古镇保护与利用、更新与发展的经验,互相之间也可以借鉴。

这些江南古镇、水乡城镇都还在,老的可以再发新枝,新的可以别开生面,这要不了太多投资和精力,仅是观念和手段的创新而已,借助于长三角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我想这些历史古镇的重新振兴,是可有所作为的。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范洁

我要爆料

联系电话:021-22899999

新民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民居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